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加“数”向“新”,广东或迎更多链主企业

AI打造“工业大脑” 为中小企业提供接口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赵青 叶孜文 张婷 卢婉珊 01-16 01:20

  省人大代表彭自坚

  省人大代表谢泓

  省人大代表姚志强

  省人大代表马群涛

  省政协常委陈娇

  省政协委员杜兰

  去年12月召开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提出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昨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最新出炉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当前,在广东,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这场向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中,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广东更是创新探索了“链式改造”的实践模式。接下来,如何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为此,南都记者对多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进行了专访。

  向“新”发展

  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当前传统制造业向“新”发展的重要途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广东全省中小企业数量超过746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1.1%,占经营主体总量比重近四成。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中小企业仍面临着不少困难。

  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广东创新实施了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广州、深圳、中山、东莞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协同推进“单点突破”和“链式转型”。截至2024年11月,广东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8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强化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及深度?

  “企业要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公司一项长期重要战略去推动。”省人大代表,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彭自坚告诉记者,凌丰集团十多年前率先在行业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通过改造升级,实现了产能、效率、质量“三提升”,制造成本、劳动强度、生产能耗“三降低”的良好效果。

  “数字化改造升级要分步实施,由浅入深,由点带面,逐步转型。”彭自坚认为,企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有长期投入的意识,结合先进的技术持续改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不断进步。

  省人大代表、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表示,当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重要的一个窗口期。“目前,数字化主要是渗透到制造业各个方面的场景,但因为制造业节点多,也非常复杂,如何让数字化贯通到各个环节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难题。”

  谢泓建议,应该建立以经营为逻辑的数字化,让数字化在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贯通,更大程度地发挥数字化改造的效能。“广东制造业产品丰富、工业门类齐全,当前是将大量的数字化应用沉淀到各个工业场景里并贯穿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他认为,当数字化技术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贯通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升,也会培育出更多的“链主”企业。  

  AI赋能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科普、培育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其对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的省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都提到了制造业应该积极拥抱AI,通过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普、培育,让AI赋能中小企业更好地转型升级。

  其中,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常委、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带来了《加强人工智能科普,推动中小型企业进行“可负担的”数字化转型》的提案。“许多传统企业对AI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往往缺乏对AI技术如何具体应用、如何提升生产效率或优化运营流程的深刻理解。”杜兰认为,传统行业的痛点是在复杂的生产流程、原材料管理以及技能提升等方面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单纯通过AI自动化生产线,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多元化挑战,AI的应用需要根据每个行业的具体需求定制化设计,而不是采用一套通用的技术方案。

  杜兰建议,要对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帮助传统企业填补对AI技术理解的空白,提高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她认为,应该依据中小企业技术、资金、人才等的条件以及业务经营特点,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量身定制满足需求、可负担的技术产品服务。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考量好把它用在哪里是很关键的。”省人大代表、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姚志强也认为,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对算力、数据要求都较高,前期投入会较大,各行业、各企业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布局。

  省政协常委、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娇在提案中也表示,应该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培育产业链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她建议,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云平台、大数据中心和算力平台,打造“工业大脑”,深度融合工业知识,形成高质量的调度能力、分析能力、行业语料和数据库,为产业链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大脑接口”,定制个性化专属大模型,提升对于中小企业的AI应用方案供给能力。  

  “一产一策”

  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化、智能化人才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政策、人才、资金等支持。“人才、资金问题是关键。”省人大代表、深圳市阔太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恒得源实业集团董事长马群涛认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

  马群涛告诉记者,今年省两会期间,他带来的是关于中小微企业流动贷款延期的建议。马群涛表示,融资难、融资时间短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中小微企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他建议,通过政策创新与金融服务优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灵活、持久的资金支持,助力其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从制造到制造方案。”谢泓认为,在推动制造业往数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从“一企一策”到“一产一策”。

  谢泓表示,以前的很多的企业可能是竞争关系,通过数字化改造的不断深入,当数字化贯穿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时,未来的企业有可能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数字共生关系,小企业可能会变成大企业的一个插件。

  A05-11版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邹琳

  执行统筹:吴璇 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赵青 叶孜文 张婷 卢婉珊 朱唯信 张思琦 孙小鹏 王诗琪 王道斌 李竹 实习生 郝心欣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邵凡 郑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