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开启,6位人大代表畅聊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等话题
以金融支持、应用带动、人才集聚共促半导体产业发展
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省人大代表就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百千万工程”、职业教育、医疗卫生等主题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为广东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新质生产力
陈志勇
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为广东能源变革贡献力量
“我们一度需要的资金非常大,恰恰广东省政府这时候出台了一个由知识产权作为质押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的政策,这个举动一下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昨日,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勇分享了带领企业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早在2017年创立微电之初,陈志勇就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对电池的安全阀进行改进,首创了三点式封口技术,经过上百次的测试,都能够安全导入电池,正是这个技术让陈志勇得到国际巨头的订单。
多年来,陈志勇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技术研发中,全力攻克行业痛点,最终研发出微电独特的三点式结构专利技术,该安全设计能在电池遭遇过热、短路等极端情况时,迅速启动多重防护机制,确保电池不起火、不爆炸,防止人身安全问题发生,极大提升了产品安全性,成功打入全球消费电子巨头的供应链。
创新离不开人才,陈志勇奔赴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招贤纳士”,不到一年时间就建立了一支国际研发团队。随后,陈志勇带领团队开始利用行业经验,对产品、科技、设备进行全面改进。最终,把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40%,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极大提升了锂电池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经过改造,我们仅仅需要40个员工就可以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科技创新引领的结果。”陈志勇表示,未来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为行业提供优质的锂电池产品,让用户用得放心。微电作为新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员,微电会持续为广东能源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型升级
汪之涵
加强对半导体制造业金融支持 发挥下游应用带动作用
“面对日益完善的产业基础,我们这些从事技术创新的同行也更加有信心,一定能在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昨日,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面对记者说。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广东的立省之本。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明确“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要求。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一家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企业,成立之初还是以传统硅基半导体起步,如今不断攻克关键难关后,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芯片这一赛道里,实现从“本土设计+海外代工”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战略转型。
汪之涵认为,公司的快速发展与广东良好的产业生态分不开。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围绕着半导体产业培育了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设计制造、下游封测应用的产业链集群。科技型企业在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转型过程中,汪之涵带来三个建议:
一是加强对半导体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建议通过多种金融手段,对具备技术领先优势、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尤其是民营的半导体制造企业给予更多支持。
二是发挥下游应用的带动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基础上,针对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未来产业提前进行相关芯片技术的前瞻布局,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就导入国产芯片共同研发。
三是发挥大湾区优势集聚人才。建议鼓励企业在香港、澳门、横琴、河套等区域设立国际研发中心,吸引国际化的高端半导体人才,充分结合国际创新能力与广东本土制造优势,共同为半导体制造业发展作出贡献。
科技创新
李小男
打好“大科学装置牌” 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昨日,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讲述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站选择广东、落户江门的“三大理由”。
一是广东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广东是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集中区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包括大科学装置的支持力度。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为推动基础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是院省合作基础坚实。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坚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双向奔赴,汇聚湾区,硕果累累。
三是江门区位优势突出。江门周边建有广东阳江和台山核电站,为实验提供了最佳的科学条件。在实验站建设过程中,广东省、江门市在项目用地、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五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省内高校作为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共同参与关键部件研发及工程建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李小男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将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也将提升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优化科创格局。
“大科学装置是科研设施,也是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有效载体。我们将与江门市积极谋划打好‘大科学装置’这张牌。依托实验站共同打造一个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创新型科普基地。”李小男表示。
百千万工程
廖石秀
返乡创业让荒山变茶山 以油茶产业探索石漠化治理
“在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挥科技力量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
昨日,面对南都记者的提问,广东省人大代表、乐昌市云岩镇秉珍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廖石秀分享了“石漠化治理+光伏+油茶+林下种养”的探索历程。
“在‘百千万工程’中,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我在石漠化治理这18年来深刻认识到,兴一个产业是可以带活一个村、一个镇乃至一个县的经济发展的。”廖石秀说。
扎根乡村,廖石秀亲眼见证了油茶树对特殊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和改造能力,认识到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
在参加人大代表调研活动中,廖石秀借助韶关学院、华电电科院等科研团队提供的“光林复合治理”解决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石漠化治理+光伏+油茶+林下种养”的要素互补模式。
如今,这一模式不仅帮助当地实现石漠化土地面积缩减、石漠化程度减轻,还提升了植被覆盖度,这也让廖石秀意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产业发展最直接显著的就是带动就业,每年我们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优先聘用当地村民,让乡亲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廖石秀说。
职业教育
化雪荟
“新质”人才+职教“出海” 培育职教新业态
昨日,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化雪荟就职业教育如何进行更具前瞻性和突破性的探索,更好地培育适合时代需求的技能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议。
“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首先是时代之需。”化雪荟介绍,广东全省拥有93所高等职业院校,5所职教本科,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占据了广东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近800万技能人才。
“以我们学校2017届优秀毕业生之一为例,毕业后短短5年,就成长为全国的技术能手,在国家级的技能竞技舞台上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特等奖。”化雪荟说,这只是该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员,却是广东职业教育适应时代之需,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真实缩影。
化雪荟认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职教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她举例说,该校一名毕业生入职佛山一家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后,带领团队完成了车间将近十万个传感器与智能制造系统的连接,实现了车间所有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推动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率由80%提升到85%,为企业提升生产利润5%。”
化雪荟同时指出,职教出海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佛山是黄飞鸿和叶问的故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77所兄弟院校及出海企业打造的国际职业教育公共品牌“功夫工坊”,将佛山功夫“师徒传承、久久为功、精益求精”师徒传承的精神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融合,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职教友人以及出海企业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和标准,推动产教同行、教随产出。
医疗卫生
张弩
通过“互联网+医疗”手段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昨日,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弩就如何统筹推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提出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改不断深化推进,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张弩介绍,当前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27亿,实时在粤人口超过1.5亿,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预计人口还会持续集聚,但单以常住人口基数计算,广东每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回应广东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张弩建议,要对粤东西北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和城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定向扩容。
一是设施上的扩容。根据地区人口基数、结构和疾病谱结构,因地制宜强化县、乡、村的床位、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百千万工程”内涵,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老人、儿童、妇女等群体和常见多发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初步的处理能力。
二是人才上的扩容。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加强医护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绝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张弩表示,卫健部门目前推进的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加强对口帮扶和巡回服务等举措,有效推动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高效地投向基层。
他建议,在目前的人力和设施条件下,还可以考虑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手段实现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
“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铺开,广东人民将体验到更丰富、更便捷、更精准的‘零距离’医疗服务。”张弩说。
A05-11版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邹琳
执行统筹:吴璇 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赵青 叶孜文 张婷 卢婉珊 朱唯信 张思琦 孙小鹏 王诗琪 王道斌 李竹 实习生 郝心欣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邵凡 郑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