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资本市场“二十八条”出炉,28条具体措施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培育世界一流上市公司群体 鼓励上市公司“抱团联建”

1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通知,新政共部署了28条具体措施,并对48项具体工作进行了责任单位分工。
新政旨在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从《若干措施》总体要求及具体工作来看,围绕广东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等需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产业“助推器”力量,是此次新政重点。在推动科技金融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各产业领域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着重布局。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这张广东高质量建设资本市场“施工图”中,广州、深圳两地将在健全资本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加强资本市场重点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优质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群体等方面。
12项重点工作助力新质生产力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绩效考核
在具体举措部分,《若干措施》分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对28条细分任务进行了部署,并已明确48项具体工作和对应责任单位。
其中,位列最前的重点任务为“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其下包括5项细分任务:支持科技型和重点领域企业上市发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全过程创新链水平;引导风投创投支持科技创新;畅通股权投资市场化退出渠道;打造多样化多功能科技金融集聚区。该部分共涉及12项具体工作,占总量的四分之一。
《若干措施》提出,将鼓励各地建设企业上市综合服务平台或机构,完善企业上市梯度培育机制,督促拟上市企业树立正确“上市观”,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分层分类做好跟踪辅导,引导企业到合适板块上市挂牌,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到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到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境外上市,鼓励优质红筹企业回归A股。该部分工作将由广东证监局、深圳证监局、省委金融办、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
从相关表述可见,新政对引导企业上市板块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对不同类型特点的企业将进行分层分类跟踪辅导和引导向合适板块上市。在各类型企业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企业将获得“优先支持”。
同时,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引导风投创投支持科技创新”任务下部署了5项具体工作,为该部分细分任务中具体工作数量做多。包括推动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创投机构依法依规完善支持政策。鼓励保险资金依法依规扩大股权投资比例,加快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支持金融机构与创投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搭建企业股权融资、产融对接服务平台,协助企业与创投机构进行投融资深度对接。还提到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差异化和风险容忍的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和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
对于“打造多样化多功能科技金融集聚区”,《若干措施》提出,将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吸引国内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优质科技金融机构和头部中介机构落户广东。
引导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国际风投创投集聚区、广州南沙、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千灯湖创投小镇等重点风投创投集聚区与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区高效联动。
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和结构 争取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试点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中多条内容聚焦上市公司,在新政全文中,“上市公司”一次共出现了29次。在总体要求部分就提出,要有力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和结构,培育世界一流上市公司群体。
具体来看,在支持发展层面,围绕上市公司的新政主要集中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服务制造强省建设”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两大重点任务中。
其中提到,要完善支持民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鼓励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跟踪民营上市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依法保护公司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大清理拖欠账款工作力度。
推动国企集团整合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通过资产重组、吸收合并、跨市场运作盘活资产,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机制,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纳入经营考核。
将鼓励地市完善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项目的支持政策,为上市公司走出去提供投融资审核、出入境证件、社保税收服务等便利。支持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提高发展质量。鼓励上市公司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产业电商、共享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方面,提出将支持省级产业转移基金用好上市公司资源,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产业承接。鼓励上市公司“抱团联建”,积极参与地市产业园区和“万亩千亿”大平台建设。
将引导上市公司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践行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发展理念。鼓励上市公司加快绿色技术改造。同时将探索设立省“百千万工程”基金,用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金,建立完善支持县域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支持上市公司募投项目落地。
而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组织保障等层面,也多次提及上市公司相关内容。在监管层面,提到将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严惩股东违规占用资金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用好上市公司规范发展协作机制,推动上市公司加强现金分红、回购注销股票,持续提升投资者回报。
在防范化解风险层面则提出,要发挥地市政府贴近企业优势,持续跟踪预警上市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要加大上市公司退市风险排查力度,推动形成能救早救和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压实地市政府在上市公司占用担保、债券违约与私募机构等风险化解处置方面的属地责任。
在组织保障层面新政提出,要落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中长期资金、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税收支持政策,争取国家支持在粤开展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将积极引进各类符合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需求的高端紧缺人才,支持符合条件人才依规享受优惠待遇。
数读
广东资本市场十年发展成果
创新发展
十年来,广东各类企业累计在境内资本市场融资8.86万亿
截至2024年底,广东共有A股上市公司875家,位居全国第一
近十年广东新增上市公司529家,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分别为172家、91家、236家、30家
近十年新增上市公司中,437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2.6%
2024年,广东上市公司研发投入2900.2亿元,研发强度达2.89%
投资回报
十年来,广东省共有84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占比高达96%,分红总额达1.8万亿元
近十年,有118家广东上市公司复权后股价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其中6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超10倍
充满活力
广东省上市公司2023年营收较2014年增长174.7%,净利润增长98.7%
十年来,广东新增6家证券公司,11家基金公司,2家期货公司
亮点
加强广东资本市场重点平台建设:支持深交所打造世界一流交易所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具有创新市场特色的全球资产配置平台,打造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生态体系。
此外,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研发上市电力期货等重大战略品种,丰富期货产品体系。加强广东期现联动市场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广东区域性股权市场,完善与全国股转系统的对接机制。支持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运营机制。
事实上,2024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其中就提及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丰富交易品种,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发展等举措。
《意见》提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提升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能级,打造全国性交易平台。深化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绿电市场交易机制,推动虚拟电厂、分布式发电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近年,广东在资本市场重大平台建设方面持续突破。2021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是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境外机构首次获准入股内地期货交易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整期货产业链和风险管理中心的重要平台。截至2024年底,已推出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等多个期货和期权交易品种。
此外,2020年以来,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相继获批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区块链建设试点。2021年10月,广州市、深圳市获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资格,首批23个顺应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具备创新应用价值的金融科技项目已建设落地。
培育壮大优质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群体:支持广州、深圳分别建设两个中心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头部券商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投行,鼓励中小券商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支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和长期回报水平。推动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和地市收购证券公司,加快打造全牌照金融控股平台。着力吸引境内外证券基金期货法人机构落户广东,支持广东证券基金期货法人机构在港澳设立分支机构。
据了解,十年来,广东新增6家证券公司,11家基金公司,2家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总资产增长191.8%,基金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702.3%,期货公司资产增长113.6%。截至2024年12月末,广东省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4731家,管理基金3.14万只,管理规模3.25万亿元;其中,股权创投基金1.21万只,管理规模2.43万亿元。
《若干措施》还提到,鼓励发展投资顾问业态,推动财富管理行业转型,支持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产管理中心,支持深圳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近年广州、深圳持续推出支持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配套政策,拓展新金融业态,发展财富管理业务。
2023年1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深圳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总规模超30万亿元,吸引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财富管理机构不少于100家,注册的QFLP、QDIE、WFOE PFM试点机构不少于300家。2024年9月20日,深圳市委金融办表示,当前正加快打造深港联动的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强调了“深港联动”这一关键词。
此前2022年4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广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理财和资管中心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要将广州打造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培育以“一城一港一湾”为核心的广州理财和资管总部集聚区。
此外,广州近年正在积极打造基金投顾“高地”。2024年4月,广州正式印发出台了《广州市大力发展投资顾问业态的若干措施》,这是国内首个支持投顾业态发展的地方政策性文件正式发布。
深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金融开放,深入推进“深港通”“债券通”,推动“跨境理财通”优化服务并拓展产品范围,探索跨境“征信通”。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开展产品挂牌合作。优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及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工作机制,支持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审核注册的投资机构获得QFLP试点资格并参与内地私募股权投资。
据悉,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内共有202家、79家机构分别获批QFLP、QDIE资格,批复额度分别约533.8亿元、20.85亿美元。2024年11月,省内7家机构成为首批试点参与“跨境理财通”的证券公司。截至2024年11月,参与“跨境理财通”的内地个人投资者超7万人,跨境汇划金额967.68亿元。广东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此外,《若干措施》还提到了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应用,强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多层次REITs体系等多策并举,健全资本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其中,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更多基于广东省情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加快夯实第三支柱体系等。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黄顺威 刘兰兰
制图:杨存海(元宝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