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鲁丽华:我观察到非遗传承面临传承人断层、创新融合不足、公众认知有限、过度商业化与保护失衡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苗洁:当代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我们讲故事的语境和方式要更新


许鸿飞“肥女”系列雕塑在市井展出。 南日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中强调,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
又是一年两会时,南都、N视频记者围绕这一主题,连线多位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发起同题问答。他们始终牢记嘱托,努力在文化建设领域交出“答卷”。
“《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出圈作品,给我极大震撼与启发。受此激励,我也想进一步探索智能时代艺术创作与科技、文旅等文化产业的融合之路,发挥传统艺术的造血功能。”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苗洁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
代表委员们热议上述取材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全球走红的作品,感叹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造血
“探索文艺创作与产业融合之路”
《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出圈作品给我极大震撼与启发。
南都:作为长期扎根文化建设一线的代表委员,你在实践中如何作答?有哪些新观察、新思考?
鲁丽华:作为“彝族打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观察到当前非遗传承有机遇,如国家重视、民众需求增长、科技助力,但也面临传承人断层、创新融合不足、公众认知有限、过度商业化与保护失衡等问题。
为此,我对传统“彝族打歌”“彝族跳菜”进行创新编排,提升舞台表现力;推动其与餐饮、婚庆、旅游等行业融合,带动上万人就业,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在南涧县多所学校常态化教学,激发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向基层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传授技艺,壮大传承队伍。过去一年,我还深入乡村走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了解传承难题,收集民众对民族文化传播、保护、发展的意见。
宋燕:我们努力为“把博物馆事业搞好”贡献力量。2024年,南京的博物馆制作了200余个精品展览,开展10000余场社教活动,我所在的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的7家博物馆、纪念馆推出了40多个展览,开展社教活动1200余场。
近年来,我在工作中愈发感受到“博物馆热”。过去我们常需向旅行社、学校、企事业单位宣传邀其参观,如今大众会主动搜集信息,提前规划参观。文博场馆观众量逐年递增,参观人群也更多的是亲子游、年轻人自助游等,一些热门的场馆和展览甚至出现观众“二刷三刷”现象。
苗洁:身为晋剧演员和戏曲老师,我近年持续关注戏曲发展与戏曲教育方面的问题,曾针对山西稀有剧种传承困境提出提案,获文旅部高度重视。如今山西每年给稀有剧种拨款50万元用于惠民演出,极大改善从业者处境,让剧种得以存续发展。
山西是戏曲大省,有38个剧种活跃在舞台上,同时拥有众多文物和厚重文化底蕴。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来进行创作。
《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出圈作品给我极大震撼与启发。受此激励,我也想进一步探索智能时代艺术创作与科技、文旅等文化产业的融合之路,发挥传统艺术的造血功能。
创作
“应深入人民生活、与时代同步”
演出时,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携手共舞,不少农民工流下泪水。二十多年过去,这一幕仍令我难忘。
南都: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你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
崔巍:文艺工作者应深入人民生活、与时代同步,好作品不能孤芳自赏。多年前我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时,关注到农民工进城面临诸多挑战与痛苦,便推出先锋舞蹈实验作品《与外乡人一起跳舞》,首次将艺术创作与社会热点结合。
我们招募外来务工者与专业演员在杭州大剧院未落成的建筑工地上一起跳舞,编排到演出二十多天一气呵成。最后演出时,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携手共舞,不少农民工都流下泪水。二十多年过去,这一幕仍令我难忘,我想这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借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契机,我后来又创作了舞剧《遇见大运河》。我们访遍运河沿岸省市,在安徽泗县古运河仅存的活水段,听当地一位八十多岁的奶奶讲运河故事,讲乡亲们反对开发商填埋运河,深受触动。
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才能感受到历史是人民在书写。
苗洁:戏曲诞生并发展于民间,因其贴近生活,乡村群众尤为喜爱。我们山西省晋剧院每年都会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送艺下乡,一年能在全国乡村举办几百场演出。我从11岁学晋剧起就在各地乡间演出,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观众对戏曲的熟悉与喜爱。同一部剧他们即便看了几百遍,也会为早已熟知的笑点欢笑、泪点落泪。
许鸿飞:艺术是精神食粮,应该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欣赏,所以这几年我也一直在全国各地乡村举办雕塑展。我希望村民看了这些作品后,再去城市的美术馆里看艺术品时,不会感到畏惧,而是感到自信,因为“这些作品都去过我们村,在我们家门口摆过”。
继承
“找观众喜欢的方式讲时代语言、时代故事”
越剧演员陈丽君近来通过《新龙门客栈》爆火走红,带动越剧热度攀升,
说明当代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只是我们讲故事的语境和方式要更新。
南都: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作为深耕文化传承与创新一线的实践者,你怎样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当下?
苗洁:越剧演员陈丽君近来通过《新龙门客栈》爆火走红,带动越剧热度攀升,说明当代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只是我们讲故事的语境和方式要更新,要找观众喜欢的方式讲时代语言、时代故事。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编排了许多现代剧目。像我执导并出演的现代晋剧《眷恋的土地》,既融入大量戏曲技巧与元素,比如用传统戏曲的步伐表演形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通过剧情反映农村生活的发展变迁,讴歌时代与人民。
崔巍:创新是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力的关键。像近期传播声量很大的《哪吒2》,就是通过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磨合实现文化创新。
创作《遇见大运河》时,我意识到艺术创作者不能仅讲述历史故事,更应该融入自己对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思考。大量调研采访后,我们终于寻到“千年运河的一滴水”这一独特的主角视角来打通历史与现实。
吴敏婕:我从媒体转型自媒体打造“意公子”IP,开启文艺科普之路。新技术为文化传播赋能,但我相信“创新”基于“守正”。互联网时代内容是根本,好的内容可以穿越时代周期,这是我们要守住的“正”。
很多人因我讲苏东坡的近50期视频认识我。我的创作经验是深入、浅出、共情,深入尤为重要。讲苏东坡时,我搜集海量的、结构性的资料细致佐证,甚至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他的人生决策,目的是弥合时空的界限,实现心灵共振。
传播
“从‘走出去’到‘留下来,融进去’”
“肥女”系列雕塑传递的幽默、快乐和爱,无需翻译,全球皆懂,因此能走向世界各地,被当地民众接受。
南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能否谈谈你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命题的理解,以及为此做出的努力?
许鸿飞:我们以往许多艺术作品“走出去”仅局限于华人圈、唐人街,真正的“走进去”是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登上主流媒体头版头条。而要实现海外的有效传播,既要求艺术家形成个人风格,有独特性、创造性,同时也需在创作中把握世界共通性。像“肥女”系列雕塑是我个人的名片符号,但“肥女”传递的幽默、快乐和爱,无需翻译,全球皆懂,因此能走向世界各地,被当地民众接受。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从“走出去”进阶到“走进去”,并被“请出去”,甚至多次被“请回去”,最终要实现的是“留下来,融进去”。
我的雕塑作品被西班牙马德里永久收藏放置于当地中央公园,实现了“留下来”。泰国文化部今年将我的展览作为中泰建交50周年首秀,泰国艺术家选取他们的特色元素在我的作品上再加工,真正做到了“融进去”。同时,我也通过自身影响力反哺中华文化传播,将国内其他文化元素“带出去”,比如我曾经将广东龙门农民画带去国外展览,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绘画。
苗洁:艺术是相通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传统戏曲在海外也有很好的传播前景。我曾前往泰国、荷兰等多个国家传播晋剧,交流过程中,外国友人总是表现出浓厚兴趣。
为了让海外观众更好理解接受戏曲,出海时我们往往也会特别编排,剪掉唱段念白,表演“吕布戏貂蝉”选段等无需语言、只含音乐和技巧的节目,展示长绸、椅子功、水袖功、翎子功等技巧,用我们最擅长的戏曲最独特之处吸引海外观众,让他们领略中国戏曲魅力。
崔巍:我的许多作品有幸走向海外,为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力量。像《遇见大运河》走进其他世界十大运河所在地,以其提炼的保护文化遗产、爱护自然、尊重历史的主题引发海外观众共鸣。
在海外演出过程中,我们不仅进行舞台表演,还会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曾有埃及专家在交流时和我们表示尼罗河的保护也面临着与京杭大运河保护同样的问题,也有希腊学者说他们通过京杭大运河读到我们流淌、交融、开放的文化。
期待
“民族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希望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南都:展望你所关注耕耘领域的整体发展,最期待看到哪些变化?你将如何立足自身行业推动文化建设?
鲁丽华:我将持续挖掘彝族文化,探索其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新“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等非遗表演的内容形式,使其契合现代观众审美。同时拓展传承途径,推进非遗进校园、社区、村寨,通过教学、讲座、展演体验等活动,提升学生与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兴趣及保护意识;还会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广泛传播彝族文化等非遗项目,扩大影响力与受众范围。
我期望看到更多年轻人投身民族文化传承,解决代表性传承人断层与老龄化问题。希望民族文化借现代科技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增加民众收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宋燕:目前,中国有数十个城市已经或即将开启博物馆之城建设,南京也在其中,预计到2027年,南京的备案博物馆将达到100座。
南京市博物总馆旗下的7家场馆会在原有品牌活动基础上做一些创新设计,培育新的活动,内容涵盖历史文化、非遗民俗、城市文明、文学之都、自然科学、红色记忆、艺术表演等多个维度。我们也将持续推进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让更多青少年走进、体验并爱上博物馆。
吴敏婕:我将继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延续我们视频团队去年开启的“重读语文课本”策划。语文课本内容是历经人生起伏的经典,小时候带着不解背诵,长大后则通过相似经历唤起情感共鸣。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策划,以重读语文课本、前往文本内容发生地等形式,带领观众体会古人人生况味、延展生命情感。未来,我也希望邀请更多人一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值得我们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久,而且也将不仅仅局限在视频这一载体。
同题问答代表委员
◎鲁丽华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非遗项目“彝族打歌”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宋燕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
◎崔巍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歌剧舞剧院院长
◎苗洁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吴敏婕 全国政协委员、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
◎许鸿飞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问答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马辉 张倩寒
采写:南都记者 郑欣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