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东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黄坤明王伟中等代表回答记者提问,107家境内外媒体267名记者到会旁听

广东将举办春季大型招聘会,欢迎广大有志青年就业创业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潘珊菊 吕虹 魏雄锋 黄薇 03-07 02:26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 南都记者 魏雄锋 摄

  中外媒体记者进入内场“零距离”拍摄。

  南都讯 南方日报记者徐林 骆骁骅 李凤祥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在住地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来自107家境内外媒体的267名记者到会旁听。在发言环节,中外记者们受邀在会场内采访,近距离拍摄记录和报道代表们审议报告时的发言;在媒体提问环节,会场互动热烈、别开生面,到会记者纷纷举手提问。黄坤明、王伟中等代表分别作答,分享履职收获,畅谈思考体会,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以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取得的新进展新突破、部署的新工作新举措。黄楚平代表主持会议。

  今年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连续第三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的会议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深入交流并作出系列安排,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香港的南华早报记者就此提问,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将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一步重点抓什么?

  黄坤明在答问中首先代表广东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对广大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注广东、支持广东,并在全国两会期间用心用情报道广东、宣传广东表示感谢,同时通过广大媒体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广东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指出,广东感恩改革开放、感谢全国人民,更要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关于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考虑,黄坤明用“广东有使命”“广东有机遇”“广东有基础”“广东有行动”四句话进行精炼总结和解读。

  随后,黄坤明进一步展开,阐释了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肩负的重要使命。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根基,下苦功夫、作长远计,架构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对广东产业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亲切关怀,2023年亲临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总书记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广东推进改革发展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昨天,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广东要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广东实际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当先锋,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好、建设强,担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黄坤明立足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历史进程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趋势,简要分析了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历史机遇。他说,改革开放后,广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重要契机,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渐形成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为代表的品牌产业,接着是汽车、船舶、石化、机械装备等迅速壮大,现在又形成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不断迭代升级,带来生产力质态不断跃迁,更好支撑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世界重要制造基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这是广东拥抱科技浪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主动作为,争取百尺竿头再迈大步。

  黄坤明用详实数据和生动案例,介绍了广东产业体系积累的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他说,广东产业规模大、体系全,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集聚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继2023年汽车产业成为广东第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后,2024年新能源产业成为第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广东创新强、配套好,国家在粤布局了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和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等“国之重器”,这里专业分工细、应用场景多,好的成果、好的创意能够迅速转化为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广东市场活、空间足,拥有1.27亿常住人口、1.5亿左右实时在粤人口和一大批经营主体,广大企业在这里锻造淬炼、健康成长,深中通道实现了“一通车、就堵车”,充分印证广东的旺盛人气和经济活力。广东山海兼备,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发展高品质农业前景广阔;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广阔海域,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海洋经济潜力无限。广东毗邻港澳、联通世界,近年来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正成为投资兴业热土、产业发展沃土,去年广东进出口总额迈上9万亿元大台阶,对外开放优势不断巩固增厚。

  黄坤明详细介绍了广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的务实举措。他表示,“抓住工农业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发展的重要经验、必由之路、光明大道。广东将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切实抓好“融合发展”“互促双强”“开放协同”“政策优化”等工作,加快建设具有广东特点、广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黄坤明在答问最后表示,广东今年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努力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到广东就业创业。他透露,这次全国两会闭幕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将联合人社部、教育部举办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集中招聘全国高校毕业生,广州、深圳等市也推出了一批实打实的引才举措。他希望广大媒体朋友对此多报道多宣介,并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抓住大好机遇到广东就业创业,热忱欢迎广大企业家到广东投资兴业。

  去年习近平主席亲临澳门和横琴视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澳门日报记者就此提问:接下来广东在携手港澳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方面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对此,王伟中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实施5周年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完成之年的重要节点,总书记亲临澳门、横琴视察,为横琴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王伟中介绍,粤港澳大湾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9的经济总量,去年达14.5万亿元,比2018年增加3.7万亿元。横琴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15年来GDP从2.85亿元大幅增长到538亿元、年均增长27.4%,澳资企业数量增长超400倍,“四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9.4%。

  王伟中表示,我们将深刻领会总书记、党中央战略意图,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认真落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是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围绕人员往来、车辆通行、资金流动、数据流通、政务服务等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今年已将“港资港仲裁”“澳资澳仲裁”拓展至大湾区内地九市。新皇岗口岸计划今年底全面建成,横琴口岸正推动实行“免刷证”无感快捷通关,相信会为大家带来更好通关体验。二是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三地联合科研攻关力度,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今年将新建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继续面向港澳开放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大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强化筑巢引凤、以才引才、为才搭台。三是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重点抓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特别是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就是为了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紧紧扭住“澳门+横琴”新定位,吸引集聚更多澳资澳企澳人,更好促进琴澳一体化。

  王伟中表示,投资大湾区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拥抱大湾区就是拥抱未来。今年底,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欢迎大家到大湾区、到广东旅游观赛,感受广东日新月异的精彩变化,体验活力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广东怎样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广州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增添新活力?深圳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将有哪些实招硬招?茂名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后续的互动中,记者们就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焦点踊跃提问,张虎、郭永航、覃伟中、艾学峰、王雄飞等代表一一作答、真诚交流,立足岗位职责,结合案例谈变化、说认识,从不同角度生动讲述了一个向上向好、活力充沛、未来光明的新广东。

  花絮

  媒体可“零距离”拍摄 省委书记给记者让机位

  “各位记者,可以到这边来拍,不然拍不到。”昨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面向中外媒体开放,吸引了上百家媒体、200多位记者参加。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刚开始发言时,为了让记者们有更好的拍摄角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了指身旁的位置,给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让拍摄机位。随后,记者们纷纷站到省委书记身后,把镜头对准对面正在发言的代表。

  去年广东团开放日现场,一句“让记者朋友们到前面来拍吧”的“特别邀请”,让记者走到代表身边拍摄。今年,这种对媒体友好、开放的姿态,也在延续:会议一开始,广东代表团就不给媒体记者拍摄设限,中外媒体记者自然而然就能进入内场“零距离”拍摄。

  外媒记者点赞“广东的创新土壤在中国是No.1”

  “广东的创新土壤在中国是No.1,未来5到10年,广东的制造业仍然会是制高点。”开放日会场,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长期关注广东经济发展,这次他是专程来首都宾馆参加2025年广东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

  高进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今次参加开放日他关注的重点在新兴未来产业,如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他点赞了广东一批高性价比科技企业,如比亚迪、大疆等科技企业的崛起,彰显了广东在科技产品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产品以高性价比著称。“广东的盐田、蛇口等港口,在全球贸易中是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广东的产业门类也特别齐全,这些都支撑了大湾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高进表示。“我相信广东在今后的30年里面,仍然会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潮头。”

  来自《葡新报》的记者尹萃键是第一次来京参加中国两会报道。交流中她告诉南都记者,这次来到广东代表团开放日,重点关注智能产业及科技人才政策、乡村振兴。同时,作为海外媒体,其也密切关注中国尤其是广东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政策走向。

  尹萃键向南都记者表示,她留意到去年的广东开放日现场,直接开放了代表审议的区域:“省委书记主动邀请媒体进去拍摄,今年会场也延续和接力了去年这一暖心的细节,广东团开放办会的风格一以贯之,真的非常包容、有魄力,展现了广东代表团的务实和自信。”

  记者穿戴机器人亮相,外媒点赞粤式茶点

  昨日下午1点半,媒体人扛着“长枪短炮”陆续进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记者身上也是科技感满满。来自深圳广电的记者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拍摄,引来了同行围观,有女记者主动体验起这套设备。“还是挺轻便的,像科幻走进现实,穿上后我也能跟男记者一样扛起20斤的摄像机了。”她说。

  在茶歇区,远道而来的广东岭南点心琳琅满目,既有陈皮水、海盐荔枝果汁,也有蛋卷、椰蓉饼干、杏仁条等糕点,记者们一边品尝粤式美食,一边点赞这个下午茶“很广东”。来自广东本地的记者感叹,在北京出差采访也能吃上家乡味。

  在今年62岁的欧洲侨报社长高进看来,中国最好吃的美食在广东,像清远鸡、深井烧鹅、广州早茶都是他在国外心心念念的粤菜代表。除了美食外,广东的创新和开放也让他印象深刻。“广东人的心态很好,他们不排外,文化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来到广东团,这里代表中国蓬勃向上的气氛,催人奋进,有年轻气息。”

  采写:南都记者 潘珊菊 吕虹 魏雄锋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