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人工智能教育“广东方案”:覆盖小初高全学段

初中七八年级 每两周至少一节AI课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小鹏 04-11 00:30

  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 制图:林诗妍(豆包AI)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指南(试行)》,打出一套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素养提升、育人赋能的“组合拳”。

  其中,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

  “2+1”方案关注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与课程纲要

  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指出,近年来,广东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今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工作部署,广东坚持“先行先试”理念,集中组织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协同研制了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1”个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1”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为各地、各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于国家平台整合人工智能进行教学创新,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评价提供参考。

  两大“素养框架”方面,教师素养框架包括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学生素养框架包括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4个维度。素养框架既注重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内在统一性、整体性,又各自侧重教和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程纲要》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课程管理与保障进行了规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算力等核心概念、发展人机协作思维,践行安全、包容、公正的伦理准则,助力学生从技术使用者向技术设计者进阶,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学段目标

  系统推进,打出AI教育组合拳。“2+1”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解决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标可依、有课程可用、有教师可教”的问题。

  全国率先,构建师生AI素养框架。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全链闭环设计,课程可落地、可评价。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课程纲要明确了广东省人工智能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层层递进,既避免“一刀切”,也避免“原地踏步”学习。课程内容涵盖了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纲要提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鼓励各地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

  为整合国家平台之“优”和人工智能之“智”,激活“倍增效应”,目前广东省正在制定AI工具与国家平台融合应用指南,以国家平台为枢纽,对如何基于国家平台进行AI资源共享共建、AI课堂教学创新给出“基本式+变式”的应用模板和参考范例,共同促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人工智能应用深度融合,形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的“广东方案”。

  优势

  广东在校生人数全国第一 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大有可为  

  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4大基础。

  一是对数字化需求迫切。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人、全国第一,有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城乡之间、各个区域、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差异较大,迫切需要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完备。全省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率100%,超100M宽带速率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升级,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牢基础。

  三是优质文化资源富集。广东是文化大省、媒体大省、互联网大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4800多家。同时,拥有报刊广电媒体600多家,超大规模互联网企业38家,有意愿、有实力持续输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四是信息技术实力雄厚。广东拥有全国领先的5G、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拥有众多信息技术头部企业,教育机构和有关企业在硬件设施、平台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深度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举措

  五大“组合拳”推进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

  广东将推出“五项举措”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将统筹存量与增量基础设施,强化原有设备的迭代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推动教育装备数字化、情境化、课程化、个性化发展,夯实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基础条件。同时,广东还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补全补好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乡村学校专递课堂校校通、智慧平台班班连、数字应用人人用。

  二是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加快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全员全流程深度应用,建立“五级贯通”服务体系。同时,发挥广东科技企业密集优势,探索AI+教学、教研、管理的新模式,让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让每一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是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大力推进“新强师”工程,引导教师更好地拥抱和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养一批胜任数字化转型的“种子型”骨干教师。同时,搭乘“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吸引一批对大单元、跨学科、数字化教学有见地的师范生来粤工作。

  四是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强化内容建设和育人导向,完善“建”与“用”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媒体、文博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学校等创作优质内容的积极性,有力支撑师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教学、家校协同育人,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掌握科学知识、领略文化魅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是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对接港澳开展优质课程共享、高端人才培养、教学名师交流、协同教学科研,培育一批教育数字化合作区域、姊妹学校和互助项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在交流中繁荣、在合作中创新,共同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湾区”标准。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