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医疗号花钱雇演员扮医生,引流卖药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严查“神医神药”广告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马辉 04-18 00:00

  4月17日,南都记者获悉,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等行动,切实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南都此前曾多次曝光“神医”广告乱象。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宣称功效一流、演员扮演医生“带货”推广药品的广告现象,悄然延伸到了互联网平台。

  为切实清理整治群众反映集中的广告市场乱象,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工作。

  通知

  加强“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广告监管  

  《通知》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和互联网新兴媒介,从“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广告”“普通食品广告”“金融广告”“教育培训广告”“互联网广告”5个方面明确2025年广告监管有关重点任务,组织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食品广告疗效化宣传、保本无风险的金融理财广告、职业技能培训类违法广告、互联网违法广告等,切实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通知》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推进完善广告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型执法能力,将整治工作与广告合规助企行动结合起来,帮助经营主体理解把握法规政策界限,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能力,有力维护广告市场秩序,为大力提振消费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乱象

  40多名“神医”用雷同话术  

  “神医”广告乱象此前曾被多次曝光。2021年,有网友发现,40多名“神医”采用雷同话术,在相关电视广告中,身穿制服的他们宣称决心献出祖传秘方,称“从曾祖父开始,一家几代专治某种疾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后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要献出药方……”随后,有网友将之剪成合集,调侃为“神医宇宙”,揭开了电视广告中的“神医”宣传乱象。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宣称功效一流、演员扮演医生“带货”推广药品的广告现象,悄然延伸到了互联网平台。这类广告在短视频平台化身为医疗号,前期发布医学科普内容吸粉后,再将粉丝引流至微信,推广、售卖医美、保健甚至医药产品。

  “两千块包请普通演员扮演医生,有腕儿点的三五万也能搞定。”成都某视频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曾向南都记者表示。

  炮制网络“神医”广告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正是医药广告中“神医”的扮演者。“市面广告上的医生都是演员扮演的。我们手头有这类群演资源,拍医药类宣传广告。厂商基本上不会去找真正的医生。比如你要老中医的形象,身体硬朗些、60岁以上的演员就可以。年纪越大的越贵,影像上还要靠后期化妆。”张先生透露。

  当时,有监管部门人士向南都记者指出,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此类“神医”广告乱象,正给监管部门识别和监控带来新的挑战。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不仅要明令停止,而且“必要时应对虚假宣传进行澄清、道歉说明,消除不良影响”,对相关行业加强监督管理,严禁夸大、虚假宣传。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答记者问

  印发《通知》对于打造良好消费环境、提振消费有何重大意义?

  答:广告连接生产和消费,是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和作出消费决策的重要参考。清理整治各种“忽悠人”的广告乱象,维护好广告市场秩序,是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消费、构建良好消费环境、大力提振消费的基础工程;

  近年来,广告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但“包治百病”的“神医”“神药”,“稳赚不赔”的金融理财,“保过”“包工作”的教育培训等违法广告宣传仍然存在,广告市场秩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通知》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细化监管重点,明确监管要求,有利于集中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通知》部署了哪些具体整治任务?

  答:在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广告监管方面,《通知》强调要从严查处宣称保证治愈癌症、绝症或者治愈近视等误导群众健康观念、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违法广告。在普通食品广告监管方面,《通知》规定要依法查处普通食品广告宣传具备保健功效或者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以及无事实依据、违反相关标准规定宣称“零糖”“零卡”“无添加”“不含防腐剂”等违法违规行为。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制图:林诗妍(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