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人形机器人落地工业场景 用三个月提高数倍成功率和效率

机身售价超70万 未含应用算法费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唯信 04-23 00:00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开跑。在这一人形机器人的赛事现场,自然少不了广东选手的身影。其中,由深圳优必选科技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获得冠军;来自广州的人形机器人“小海”,也凭借“无中途跌倒、无系统宕机、零人工干预”的表现崭露头角。

  南都记者观看直播视频时发现,不少机器人选手身边都有工作人员陪跑,通过跟随遥控、喷洒冷却液、更换“补给”电池为机器人队友保驾护航,这也成为本次比赛的一大亮点。一名机器人参赛团队的工作人员通过社交媒体表示,这是(陪跑机器人“半马”)加入团队后最累的一天。

  为什么要组织人形机器人跑半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表示,参加马拉松比赛要求机器人在传感器的精准度、芯片的运算速度和算法的智能性等多方面具备极高水平,而其中发现的问题,也能进一步倒逼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共识

  人形机器人或先在工业场景落地

  4月15日开幕的第137届广交会首次设立服务机器人专区,集中展示中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成果。由魔法原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麦”首次现身广交会。“门店导购、工厂搬运等等很多场景的工作,‘小麦’都可以胜任。”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售价约70万元一台的“小麦”,通过强化学习、模仿学习和工厂实训,已可以使用不同工具为人类提供服务。目前,身高174cm的“小麦”已在工厂实现工业制造场景的逐步落地。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此前曾公开表示,“小麦”在工厂中参与点胶工位工作,用三个月时间便使其成功率和效率提高了几倍。

  此外,人形机器人在应急领域的应用也正走进现实。今年1月,南京天创电子发布全球首款人形防爆机器人——“天魁1号”。该公司董事长刘爽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等高风险场景的防爆人形机器人,可在易燃易爆环境中执行巡检、应急处理等任务,填补了特种行业智能化作业设备的空白。据悉,目前“天魁1号”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

  人形机器人将在哪个赛道率先突围?“工业场景可能会成为人形机器人最先引爆的落地场景。”上海傲意科技董事长倪华良曾预测。在他看来,工业场景是对人形机器人需求最旺盛的地方,物料搬运、快递分拣等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可以由机器人去完成。“如果你想要一个机器人在家帮你叠衣服洗衣服、做饭的话,还没有那么快能实现。”深圳金大智能副总裁陈迪凡曾对媒体如此表示。上海企业钛虎机器人相关负责人都鸿鹏也曾坦言,人形机器人将率先用于工业场景,并表示所在公司已有人形机器人整机被一些国外客商用于工厂测试。都鸿鹏认为,营业厅展览引导、工厂做物料搬运,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两个主要应用场景。不过,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化进程仍处于落地前期,70多万元一台人形机器人,其实尚未包含解决应用算法的费用。对此,不少业内人士希望,2025年人形机器人能够走向商业化落地,同时也能够探索出满足各行各业使用场景的应用。

  预测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

  广东省机器人产业未来10年有望形成超万亿产值

  “全球人形机器人看中国,人形机器人未来在中国。”2024年,中国已有11家主流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开启了量产计划。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当期已有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6家厂商的2025年量产规划超过千台。随着头部厂商的量产计划陆续铺开,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及整机供应链生态布局将得到不断完善。

  广东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强调,中国凭借领先的制造业优势与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实现从“局部领先”迈向“全面领跑”的关键条件。他认为,通过弥补关键场景的技术短板,加快零部件供应链的自主化进程,中国有望在这一前沿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在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看来,广东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高地。“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要超过汽车产业,广东省机器人产业也会形成超万亿产值”。任玉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大约3-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真正规模化落地。

  据民盟广东省委会调研数据,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为发展人形机器人,今年以来广东已出台诸多政策实招。今年1月,广东发布《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人形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及产业布局。此外,4月出台的《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也提出将开展“机器人+”行动,深入挖掘开放应用场景。对此,李志坚认为,广东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时,应着重在“大脑”“小脑”和“肢体”层面进行战略布局。在他看来,“大脑”涵盖高性能人工智能芯片以及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这些技术是赋予机器人智能决策与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小脑”则聚焦于高精度运动控制算法与实时反馈控制系统,它们是保障机器人实现精准、灵活运动的关键所在;而“肢体”代表着高强度轻量化材料、高精密减速器、灵巧型执行器等,这些部件为机器人的物理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专家建议

  发展人形机器人 需以解决真实需求为目的

  工作协助还是情感陪伴,进厂打工还是应急救援?人形机器人的优势究竟在何处?“更像人,还是更能帮到人?这是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亟须理清的问题。”此前有科技博主公开表示,扫地机、洗衣机、洗碗机等都是专用机器人,而在这些工作场景中,人的操作习惯相比专用机器人是非常低效的。

  “机器人是否表现为人形,需要结合使用场景进行取舍。”广东工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副所长孙为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在制造业工厂中,以工业机械臂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都不需要移动底座,而涉及高效搬运、精准定位等移动作业需求时,四个轮子的自主移动机器人,单就安全性而言,便已远超只有两个支点的人形机器人。

  而对于投资者和消费者,业内人士则建议,需着重了解人形机器人在基础材料、核心控制技术、零部件工艺等领域是否具备核心科技,而非关注考虑外观设计等增加科技感的因素。“分清楚‘科技感’还是真科技,非常关键。”广州一位从业十多年的投资经理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板块确实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但该领域核心企业的常态化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

  那么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是否值得期待?上述科技博主表示,抛开故障维修等因素,人形机器的使用门槛非常高。“70多万的均价,足以长期支付一个家庭享受高质量家政服务的费用。”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使用,还关乎社会伦理和心理健康。“机器人和人的相似度越高,会给人带来更多压迫感。”孙为军向记者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东京工业大学机器人专家森昌弘教授曾提出“恐怖谷效应”,即当一个事物与自然的、活生生的人或动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时候,会在一些人中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反应。

  “解决真实需求,而非满足技术虚荣,是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根本目的。”李志坚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无论从政策、产业还是技术层面,都需要多一些对真实需求的挖掘,避免技术脱离实际应用场景。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制图:林诗妍(即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