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华工医学院“鱼航员”上天实验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6条斑马鱼。 通讯员供图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4月24日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在“东方红一号”发射55载之际开启第20次神舟问天之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过数智化技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任务管理模式,确保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
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当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多项实(试)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这次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1次飞行、神舟飞船的第20次飞行。
发射场数智化技术确保成功飞天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看到,深蓝色的环境光如同凝固的星河,曲面主屏实时流淌的参数正以高速的刷新率展现着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实时动态,数智化技术的气息独蕴其中。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应运而生。近年来,他们持续探索数智化技术道路,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任务管理模式,航天任务的每一个流程都有条不紊,岗位人员每一个操作都有规可循,数智化的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运维模式深度融合。神舟二十号任务总检查时段,数字化火箭系统呈现在测发大厅屏幕上。科技人员通过动态直观的显示画面,就可以掌握火箭状态,实现了火箭升空“数字伴飞”。
“我们将严格校验的规范化数据和火箭模型融合,构建了一套严丝合缝的火箭伴飞数字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同步解析上万条参数,还可以智能判别关键指标,辅助岗位人员更加直观、全面地完成测试发射。”中心科技人员赵磊说。
来到发射场配电室,电力机器人正按照定制路线对设备供电情况进行全面巡检,采集到的信息实时上传至终端,大大减轻科技人员工作强度,为发射场电力保障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发射场地面设备系统已经实现数智运维,在无人值守、状态管控、运行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形成规范、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中心科技人员张帆说道。
连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数智中心运用数智化手段,实现了神舟二十号任务的全域感知、多线精控、资源联动,岗位人员可以观看任意区域工作推送,工作细节把控更加精确,各种资源流转畅通,物资分配更加高效,数智化为载人航天发射场注入了科技新动力,成为任务圆满成功的强大助力。
聚焦
华工6条斑马鱼进空间站 参与蛋白稳态调控机制研究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外,还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6条斑马鱼一同进入太空,成为不折不扣的“鱼航员”。据介绍,这6条斑马鱼将在太空站停留30天以上,完成失重性骨丢失及心肌重塑的蛋白稳态调控机制研究项目,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实施基因敲除的斑马鱼开展的在轨实验。
6条斑马鱼:3条野生型和3条基因敲除型
这一研究项目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同参与。“我们使用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将3条野生型斑马鱼和3条基因敲除型斑马鱼,以及6克金鱼藻构建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上行水生支持装置乘坐神舟二十号飞船到达中国空间站。”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王强教授介绍,该装置将安装在问天舱生命生态实验柜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每天进行自动喂食和定时摄影,“计划在轨稳定运行30天以上,再由航天员将麻醉后的斑马鱼样品、金鱼藻样品和水样取回,从而进行后续研究工作”。
在空间失重环境下,微重力会导致骨骼肌丢失、骨髓微环境损伤、心律失常、心肌重塑等多种不良反应,这也是人类进行深空探索所要面对的重要医学挑战。这批斑马鱼被敲除的基因,经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英贤团队和华南理工大学王强团队十余年的研究,已经在地面验证了敲除特定基因能够对抗骨丢失和心肌重塑现象的发生。作为高等脊椎动物,斑马鱼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相似性超过80%,病理条件下它们体内的变化与人体相似,可以为航天医学研究提供帮助。
团队未来还计划将斑马鱼胚胎送到太空
“此前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地面开展模拟失重实验,相关现象在空间站上究竟能否得到验证,大家都特别期待。”王强表示,斑马鱼返程后,将被用来研究生物体在微重力环境下对空间环境的响应和变化机制。此外,团队还将利用返回的水样、金鱼藻,探究航天特殊环境对高等动物、植物与生态系统间稳态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研究团队将尝试找到可行的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对抗因航天失重引起的机体变化,为航天员健康保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载人登月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提供帮助。同时,研究结果还有望用于针对性开发药物,实现“天为地用”,为长期卧床人群的骨丢失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据王强介绍,在未来的实验计划中,团队还会将斑马鱼胚胎送到太空中,来研究微重力对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影响机制。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华轩
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