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最高人民法院发文:
对涉企案件 严禁人为制造异地管辖

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坚持严格公正司法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防止和纠正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坚持法定管辖为原则、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为例外,严禁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或者出于趋利性目的,对涉企案件扩张管辖、人为制造异地管辖,以涉嫌刑事犯罪为由对依法应当立案的涉企民事案件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
最高法
违规异地执法怎么防范?
严禁对涉企案件扩张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坚持严格公正司法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提出,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严格区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合法融资与非法集资、参与兼并重组与恶意侵占国有资产、正当经营与违法犯罪等的界限,严格把握刑事犯罪的认定标准,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有效防范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司法。对于涉企新类型案件,应当依法审慎处理,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法院依法提级管辖。强化涉企产权刑事案件申诉、再审工作,健全有效防范、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
在规范涉企案件立案和管辖方面,《通知》提出,防止和纠正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落实立案登记制不动摇,依法保障当事人诉权,坚决杜绝拖延立案、违规不立案、限制立案、选择性立案等问题。坚持法定管辖为原则、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为例外,严禁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或者出于趋利性目的,对涉企案件扩张管辖、人为制造异地管辖,以涉嫌刑事犯罪为由对依法应当立案的涉企民事案件不予立案或者驳回起诉。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或者下级法院提请指定管辖的,有关法院应当严格审查、依法处理,从源头上防止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司法。
如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纠正小过重罚、重责轻罚、以罚代管、以罚代刑
《通知》还提出,公正审理涉企行政案件,促推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对涉企市场准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赔偿等重点领域行政案件的司法审查力度,坚决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和乱查封现象,坚决依法追究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法律责任。贯彻落实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等基本原则,切实纠正小过重罚、重责轻罚、以罚代管、以罚代刑等问题。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和裁判尺度,通过依法审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提出司法建议等方式,促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裁量权行使,推动跨区域执法标准衔接。
建议
如何杜绝逐利执法?《法治蓝皮书》提出:
政府应定期公开罚款金额用途
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25年法治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为从机制上杜绝“逐利执法”等乱象,《法治蓝皮书》提出,要严格规范罚款行为,杜绝以罚代管、过度罚款等乱象,须建立完善的行政处罚公开机制,不仅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要公开,政府还应定期向社会公开罚款的金额和资金用途,让社会了解罚没收入的去向。
“乱检查”怎么治理?
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法治蓝皮书》关注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的设定与实施作出规范。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涉企行政检查乱作为问题,国家要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在国家监察部门的推动下,市场监管部门专项整治涉企违法违规收费,共核查各类收费主体25.8万家,督促退还违法违规收费89.8亿元。
《法治蓝皮书》提出,2025年,有关部门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及时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乱检查的查处力度,严肃责任追究。在开展专项行动的同时,也应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检查标准和程序,加强系统平台建设,将行政检查权关入制度和系统搭建的双重牢笼,从而实现规范运行。
如何规范罚款行为?
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要公开
应当如何从机制上破除“逐利执法”等问题?《法治蓝皮书》提出,要严格规范罚款行为,杜绝以罚代管、过度罚款等乱象,须建立完善的行政处罚公开机制,不仅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要公开,政府还应定期向社会公开罚款的金额和资金用途,让社会了解罚没收入的去向,接受社会监督,从根源上消除执法牟利的冲动,让执法回归公益。
食品药品安全是检验政府治理水平的一块“试金石”。《法治蓝皮书》建议,2025年,应继续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仍刻不容缓。一方面,对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链条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应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信用机制范畴,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从而倒逼企业严守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全力守护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制图:黄亚岚(腾讯元宝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