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位供需比例“倒挂”,东莞提出打造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100个以上
东莞“围村收费”双面镜:有村子禁停区停车没人管 有社区共享车位超五百个

东城街道光明社区围合管理的闸口,该社区成为治堵典型。

东城街道涡岭村, 车辆乱停乱放。

茶山镇茶山村,消防禁停区有车辆违停。
拥有千万人口的东莞,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激增”,车位的“供需”矛盾愈发明显。早期的粗放式管理导致乱象频发,“围村收费”更是饱受争议。
去年以来,东莞陆续有村(社区)施行停车围合管理,坊间的讨论声亦未曾停歇。有人反映备受村内车辆乱停乱放及“僵尸车”占位的困扰,也有反对声质疑该举措的合法性,或苦恼于需要增加停车费用支出等问题。
历经数年整改与调整后,东莞“围村收费”迎来了新变革。
4月10日,《202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在东莞市政府官网正式对外发布。其中,2025年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坚持规范收费、均等服务,引导村(社区)停车围合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逐步消除围村收费,打造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100个以上。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四年以来,东莞“围村收费”为何备受关注?村(社区)停车围合管理,如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热点
从乱象频发到排查整改 “围村收费”争议不断
东莞“围村收费”进入大众视野始于2021年。当年6月至7月,部分村(社区)实施停车围蔽管理导致乱象频发,相关部门陆续接到市民群众的举报投诉,后因多起案例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南都记者多方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受访市民都提出了“不解”和“不满”。“不解”源于为何会随意画地围合,“不满”则聚焦于“只有收费缺少管理”。
2021年8月底,东莞市召开村(社区)加强规范停车管理媒体通气会。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8月5日,东莞32个镇街下辖596各村(社区)当中,已实施围蔽管理的村(社区)有194个,其中已实施收费的有124个。
各村(社区)围蔽管理设置的闸口涉及公路用地范围,违规占用51条乡道和249条村道共269.7公里。此外,部分村社区存在“闸口设置及停车泊位划设不规范、不合理”“收费政策不公平现象”“停车管理的监管和服务缺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东莞由市交通运输局统筹组织各镇街(园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农村公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各镇(街道)村(社区)围蔽区域涉及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的行为进行排查、整改。
当年8月底,各镇(街道)村(社区)根据法规要求和结合实际,采取拆除闸口栏杆或对闸口设施进行拆除、迁移等方式,陆续完成在公路上违法设置的闸口的整改。
“村(社区)规范停车管理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东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在通气会上表示,在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存在违法违规以及不合情理的围蔽管理收费行为,我们坚决立行立改;对于做得不规范、有失公允的地方,将进一步改进完善;对于符合广大市民群众利益的好做法,也将坚持并继续进行有益探索推行。”
他表示,在村(社区)规范停车管理方面,东莞将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总结推广示范点做法,对村(社区)停车管理的设置范围、设置流程、设置标准、运营管理方式、收费服务、费用使用、停车秩序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推进全市村(社区)停车共建共治共享。
此后的两三年,围绕着“村(社区)规范停车管理”的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在政策指导下,东莞各镇街也实施了系列配套举措。
2022年9月起,东莞提出推进“交通强市”战略,明确把道路交通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其中就包括加强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2023-2024年,东莞相继制定《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和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指导意见》《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等指导文件,完成全市乡、村道调整,疏堵结合解决村(社区)停车管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数年,东莞的机动车保有量在逐年激增,路内、路外停车泊位供给比例出现“倒挂”,停车难现象愈发严峻。
《东莞市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23-2035年)》透露,2011-2017年机动车保有量呈爆发式增长,由87.3万辆增长至262.1万辆,保有量翻三倍,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0%;2018-2022年底,机动车保有量由296.5万辆增长至389.6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近93万辆、年平均增长率约8%。
截至2023年10月底,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约412.48万辆,位居全省第二、全国第十,但机动车泊位约为212.46万个。《2023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414.98万辆,增长6.2%。
乱象
消防禁停区被占道停车 部分村社面临管理难题
相比同时期全国机动车排名前十的北京、成都、上海、郑州、西安、武汉等城市,土地面积不足2500平方公里的东莞,机动车的保有量与机动车泊位的供需矛盾更为显著。
今年4月上旬,南都记者梳理近期网络平台问政信息,分别走访了实施围合管理的清溪、茶山、万江、东城、虎门等镇街的多个村(社区)。经走访梳理发现,这些村(社区)进行围合管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仍存在“消防禁停区被占道停车、重收费、轻管理、不少村内车道仍被占道停车”等四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上述村(社区),既有人口密集的清溪三中村、虎门南栅社区,也有商业氛围较为浓厚的东城主山社区涡岭村,还有毗邻中心城区的万江上甲村。
清溪镇三中村在2024年年初已开始引入第三方施行围村收费。4月7日晚,记者来到三中村实地走访,村内多个出入口均设有收费闸口。村内的合群路有多家餐饮店,店门口的路面画有消防通道标识,不少食客为图方便直接将车辆停放在消防通道上。在三中村委会侧边的道路上,虽然清溪交警大队竖立了“全路段禁停”的标识,但左右两侧均停放有车辆,使得原本宽敞的道路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过。此外,还有个别车主将车辆停放在已停有车的停车格外侧,在路边并列停放,对往来车辆人员的通行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记者在村内走访期间,未见有管理人员对相关不文明停车行为进行劝阻。
茶山镇茶山村也存在消防通道被占道停车的问题。4月7日下午,在茶山镇茶山村智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围村收费”管理)同一条道路上,就有两处禁停消防通道标识处违规停有车辆。
东城涡岭今年3月份进行“围村收费”,占道乱停的现象依然普遍。4月3日下午,记者在涡岭商业街看到,在街道两旁画有两排停车位,基本已经停满车辆,而停车区域外的车道也停了一排车。据粗略计算,一侧车道的占道乱停车至少有10辆,有车辆从道路往来通过时,会造成拥堵。
典型
“一村一策,因地制宜” 用价格杠杆调节车辆停放
如何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更好解决群众的停车难题?2025年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过去一年,东城街道的光明社区成为治堵典型。
这个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的社区,居住人口约1.9万人(机动车保有量约2000辆)。其中,户籍人口约1716人(机动车保有量约734辆),非本户籍人口约1.8万人(机动车保有量1285辆)。
相比其他村(社区),光明社区面临的停车压力更大。其周边还设有东华小学、初中、高中,光明小学、中学,虎英、东华等四所幼儿园,承载学生超过3.6万人,辖区内还有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分院,日均接诊患者量近3000人。
以道路交通综合治理为切入口,光明社区的“围合管理”争取到了辖区居民和企业的支持,优化路网结构,挖潜停车资源,提供了约1500个停车位,让车辆停放有序、运作良好。
据介绍,该社区对光明路约240个停车泊位实行运营管理的同时,挖掘潜在停车资源,新增停车位约300个,此外还协调周边企业9个私人停车场转化为共享停车场,共享停车位超500个。
光明社区成为治堵典型的2024年,一份重要的方案出台,为东莞加强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2024年7月15日,《东莞市推进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对外公布,从“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规范,自治法治德治多元化共治”着手,明确了1个目标、5个工作原则、7大方面22条任务措施、4个实施步骤。
它的目标很明确:推动全市全年培育不少于100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逐步规范全市村(社区)停车治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工作方案》强调村(社区)需要分类分区施策。比如,村(社区)居住核心区可实施围合管理,商贸活动区、工业生产区、农业观光区等宜采用综合管理模式(原则上不实施围合管理),工厂、企业等主体内部实施物业管理,对外连接公路、城市道路及其公共空间,由各执法部门严格执法监管,村(社区)自治管理相结合。
《工作方案》鼓励村(社区)采用智能化手段实施停车管理,加强村(社区)停车设施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并及时按规定要求接入全市统一的停车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还重点强调了“规范服务、推动停车公平合理收费”,比如,对常住人员车辆,可以月卡或年卡等方式,按相对优惠的价格实行收费;对村(社区)内商户、工厂企业需固定或不定期使用村内公共停车位的,可给予适当优惠的收费价格;对外来流动车辆可按标准上限收费,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车辆使用与停放,减少或遏制“外围车”“僵尸车”长时间占用停车资源。
改变
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逐步消除“围村收费”
随着《东莞市推进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工作方案》的落地实施,随之发生看得见的“改变”。
“我们这边是临时车三个小时免费,月卡180元。”有网友表示,自从收费后村容村貌都好很多,还有环卫工人打扫卫生,而且规划了很多停车位,“以前不围合管理时,压根就没地方停,全被一些‘两箱油选手’和‘僵尸车’停满,现在收费了车位也规划好了,再晚回来都有车位”。
4月7日,南都记者走访长安镇部分实施围合管理的社区,发现相比于4年前“粗放式”的围合管理,如今的管理有了明显变化。比如,在长安镇厦边社区,实施围合管理的区域划有清晰的停车位,还有负责城市管理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巡逻;在长安镇厦岗社区,贴出醒目的告知提示“请按车位停放、非车位禁停、违者抓拍处罚”,巡逻管理的车辆在村道内穿梭。
每年东莞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就村(社区)“建设公共停车场”“加强智能化和规范化管理”等提出建议和提案。对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004号提案中的“整治违法占用停车位”“整治违停及僵尸车”,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公安交警支队也给回了回应和具体做法。
在东莞安防协会会长吴志国看来,包括村(社区)规范管理内在,东莞的停车管理改革已迈出关键一步,但长远成效取决于政策执行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他建议,接下来可以从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跨部门协同,统筹规划、交通、财政等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公开政策成效数据,接受社会监督,及时优化调整;三是注重公众参与,在收费调整、设施选址等环节充分听取民意,提升政策公信力。
过去的2024年,在村(社区)停车规范管理方面,东莞已打造102个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202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规范收费、均等服务,引导村(社区)停车围合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逐步消除“围村收费”,打造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100个以上。
2025年东莞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透露,结合“百千万工程”,立足城乡交通融合发展和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交通部门将持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多元化共治,聚焦典型引领,培育停车规范管理典型村(社区)不少于100个,推动形成停车管理宣传矩阵,大力培育全社会“停车入场、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文明停车意识。
南都记者从东莞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目前,引导村(社区)停车围合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的工作方案正在制定中,后续还将征求公众意见、提交市政府审批同意等。
从当初的“粗放式管理”,到现在的“精细化管理”。不久将来,东莞“围村收费”或将以“新面貌”出现于公众视野。
南都调研 总第666期
策划:何永华 梁锦弟
统筹:黄嘉丰
采写:南都记者 莫晓东 唐国轩 黄嘉丰 曾奕静 李晓艺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