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搁浅湛江南三岛海沟 接力救援五日不幸失败

海豚之殇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高永佳 05-13 00:50

  ❶5月6日,在湛江坡头区南三岛谢桐村附近的一条浅海沟中,一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发现搁浅。

  ❷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到场后与村民合力开展救援。

  ❸在送往救护基地的过程中,救援人员不断向海豚淋水。

  ❹专家与救援人员对海豚进行检查。

  ❺海豚唇部有皮表擦伤,救援人员为其涂抹红药水。

  ❻5月7日,救护人员通过灌料管为海豚人工喂食新鲜鱼浆。

  ❼海豚的生命体征曾一度好转。

  ❽5月7日,热带点斑原海豚在救助池中自由游动。

  码上阅读 点击投稿

  (第二十二期)

  5月6日,在湛江坡头区南三岛谢桐村附近的一条浅海沟中,一头热带点斑原海豚被发现搁浅。经过救援人员连续5天的全力救治,海豚曾一度转危为安,但最终于5月11日不幸死亡。5月12日,南都记者从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获悉,该海豚尸体已被运送至学校冷库保存,后续或将用于解剖研究及制作教学标本。

  3小时生命速递 21瓶水“续命”

  5月6日早上8时,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杨锋接到紧急电话:“南三岛有海豚搁浅!”这通电话拉开了一场跨越海陆的生死营救序幕。

  当地村民最早发现搁浅的海豚。派出所接警后立即联合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坡头区自然资源局、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海龟城”和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组成救援队,火速赶往现场。

  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海龟城”负责人梁爱洲最先抵达,随后赶到的是杨锋和湛江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协会的何玲,他们眼前的一幕令人揪心:一头深灰色海豚背鳍至胸鳍部分露于水面,尾鳍无力地拍打着水面。专家判断,这头海豚由于误入湛江港,声呐系统受到干扰而迷失方向,最终被困浅海沟。

  “快帮我计时!”杨锋冲进水中,双手环抱海豚,贴近着它的心脏位置,何玲立即按下手机计时器:每分钟心跳60次。“还算平稳,但必须立即转运!”杨锋果断做出决定。然而,前往100公里外的“海龟城”,需要至少3小时车程加轮渡,这对于一头脱水缺氧的海豚来说,无疑是生死考验。

  闻讯赶来的村民们纷纷伸出援手。梁爱洲带来了家里的空调被,救援人员将被子浸湿后小心翼翼地包裹住海豚,如同呵护新生儿一般轻柔。“每一个动作都要格外小心,”何玲说,“生怕一不小心就会伤到它。”

  转运途中,一场特殊的“输液”持续进行着。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瓶矿泉水轻柔地浇在海豚身上。“21,最后一瓶!”当车子终于驶入基地时,所有人早已汗流浃背。值得欣慰的是,当时监测显示海豚的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

  海豚短暂好转后,最终死亡

  5月6日,送至“海龟城”后,海豚随即接受治疗和康复观察。

  这是一头热带点斑原海豚,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雌性,根据牙齿等特征判断其年龄约6岁,体长约1.9米。它的体表有一条长约7厘米的浅表裂痕,唇部和翼下部也有轻微损伤,救援人员用酒精和红汞水为其处理外伤。

  初到救护池的热带点斑原海豚因长途运输显得十分不适,缺乏方向感和平衡能力。直到它恢复自主游动能力,开始喷水、游动,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它。”梁爱洲说。5月7日早晨,看到海豚已在池中自由游动,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救治期间,海豚需人工喂食,梁爱洲用救治海龟的灌料管,小心翼翼为它喂食新鲜鱼浆。

  5月9日,“伤口比刚来时好了不少。”梁爱洲边说边与同事用碘伏给海豚伤口消毒,此时的海豚呼吸平缓有力。

  “今日试投喂。”5月11日9时许,梁爱洲在救护工作群里留言并带着小活鱼来到救护池。大家满怀期待,希望海豚能够自主进食。然而,约两小时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坏消息传来:海豚自行冲上救护池浅滩,被发现时已死亡。

  当日下午5时许,海豚尸体被送至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冷库存放。“会做进一步的研究,或制作成标本用于教学。”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

  专家呼吁加强救援网络建设

  为何海豚会突然冲上岸死亡?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由于国内海洋哺乳动物救助成功案例较少,救治期间工作人员借鉴了国外经验。此外,有专家指出,海洋哺乳动物救护网络平台建设至关重要——若能实时连线多地海洋生物专家以及海洋哺乳动物专业兽医团队,进行远程指导或及时奔赴现场救援,或许能提供更大的帮助。建议渔政管理部门多组织沿海相关救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于今后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和救援都具有重要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高永佳 摄影: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