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大课间延长至40分钟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熊丙奇 05-15 00:10

  来论

  今年春季学期以来,武汉市在落实体育课的前提下,全市推进初中、小学每节课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对每天8节课“多”出来的40分钟进行重新分配:大课间由25-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成为进入课表的体育娱乐“超级大课间”,剩下的25-30分钟则用于下午课后运动或课后托管兴趣活动。

  此前,我国有部分地区采取总教学时长不变、统筹调整课间时间安排的方式,把小课间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让学生可享有属于自己的课间。而武汉的做法,则是缩短总教学时长,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延长大课间,让学校有更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富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

  这一做法能行得通,意味着原来一节课45分钟完全可以调整为40分钟。因此,延长课间时间,也“倒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是比延长大课间更值得关注的。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不但关系到课间调整能否坚持下去,也影响到给学生整体减负。

  在总教学时长不变(课时数与每节课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对课间时间进行统筹,把小课间延长为15分钟,这一“微调”的难度并不大。而把每节课的时间减少5分钟,则面临实实在在的阻力。学科教学内容不减少,缩短每节课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吗?缩短的教学时间,会不会通过其他方式,如挤占学生的午休时间或利用课后服务“补回来”?

  此前,针对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每天上好一节体育课,就有其他学科教师质疑,其他学科教学会与体育课抢课时。增加体育课时,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其他学科课时的压缩,如果其他学科教学要求不变,教师就会要么拖堂,要么用午休、课后时间补课。

  把中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从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而且课时数不变,如何在缩短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保障教学质量就极为关键。假如教师普遍采取以前的教学方式,就可能出现教师课间拖堂,想方设法利用午休、课后时间教学的问题。部分家长也会质疑这种调整的实际效果。

  事实上,要让基础教育实现“五育并举”,防止其他学科教学挤占体育、美育、劳育,以及课间等时间,可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变为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从而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改革要求落实和扩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近年来,有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教师“只讲15分钟”的教学改革;还有的学校根据学科教学特点、任务,设置长短课时,短课时一节课25分钟,长课时90分钟。

  另外,还要转变“重智育”“分数至上”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个性、兴趣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弱化,灌输知识的教育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者。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