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从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看广东文化产业:

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文化新质生产力迸发活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许晓蕾 05-25 00:20

  今年文博会广东馆的“时空隧道”设计,是一个视觉沉浸的互动体验空间。 南都记者 邹卫 摄

  袁波。 受访者供图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本届文博会以“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汇聚文化产业“顶流”和科技发展“新势力”,成为观察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随着数智化浪潮的深刻变革,科技与文化相生相促,创新技术推动文化内容生产以及表现形式全新升级。文博会上,众多沉浸式展览和互动体验,集中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广东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三七互娱在三个展位上分别定制了文化新质生产力沉浸式体验区,让现场观众感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魅力。华强方特主会场展位和分会场创新采用“3D立体展陈+沉浸式互动+全媒体叙事”的复合型策展模式,全产业链生态一目了然,多维度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科技融合成果。时间网络展位带观众现场体验AI生成非遗文创设计、智能语音导览等功能,直观感受AI一体机在提升生产效能、激发创意灵感、按需调用算力模块等方面的优异表现,为文化生产与传播注入进化动能。

  据悉,2024年,广东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成效显现,文化新业态实现营收9149.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近四成,增长10.5%。

  文化新质生产力沉浸式体验区人气旺  

  在文博会上,三七互娱在三个展位上分别定制了文化新质生产力沉浸式体验区。现场人气十足,观众沉浸式感受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魅力。

  在广东展团展位,三七互娱携其投资企业智能眼镜制造厂商INMO影目科技以及专注于脑机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华南脑控带来了数智产品的沉浸式体验。在展位上,观众可现场佩戴华南脑控脑机接口AI头环,体验专注力训练、冥想以及《星星生活乐园》游戏等。

  在广州市展团千亿游戏展区,三七互娱提供了新游戏《斗罗大陆:猎魂世界》的试玩。作为《斗罗大陆》官方正版授权的3D大世界手游,该作通过AI数值平衡测试系统优化战斗体验,结合引擎技术升级,让玩家感受“真斗罗”的热血战斗场景。

  而在安徽展团展区,三七互娱更是推出自有AI生图工具供现场观众体验互动。该工具以自研AI大模型“小七”为底座,结合虚拟人葱妹及芜湖古城、老海关大楼、陶辛水韵、芜湖方特、长江三桥等芜湖地标建筑进行AI图片生成,让观众直接感受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传播的魅力。

  据三七互娱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文化新质生产力变革上,三七互娱已成功打造内部游戏行业大模型“小七”,以其为AI能力底座,构建40余种AI能力,覆盖美术、投放、客服、运营、技术等多个维度,为包括市场分析、产品研发、广告投放、运营分析、智能客服、通用办公在内等各业务应用深度赋能,全面提升公司游戏研运工业化水平。

  据悉,三七互娱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发行超过120款游戏,全球发行的移动游戏最高月流水超过23亿元。2024年,三七互娱游戏出海业务收入57.2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接近33%,稳居行业出海第一梯队。

  “文化+科技”创新产品成流量密码  

  文博会上,华强方特主会场展位和分会场创新采用“3D立体展陈+沉浸式互动+全媒体叙事”的复合型策展模式,全产业链生态一目了然,多维度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化科技融合成果。首度公开展陈“方特主题乐园动感演示沙盘”,还有VR大空间沉浸式探险项目、无人机动画演示系统体验、特种影视体验及多款体感游戏等互动项目令人目不暇接。

  最为抢眼的是,今年方特重磅打造多维动感影院体验空间《寻找鱼尾狮》,采用自研的六自由度动感环幕舱体,结合多维度视听系统,观众可乘坐动感座椅亲历沉浸式“飞行”,以全新视角感受狮城的独特魅力。尽管现场只能体验到3分钟的微缩版,但项目超凡体验感着实令人赞叹。

  据介绍,华强方特深挖文化精髓,非常擅长将富有精神内涵的文化故事和IP转化为深度的体验,已成功推出大型室内AR沉浸式轨道船Ride体验项目《致远 致远》、全息AR剧场《屈原》、球幕飞行影院《飞翔》等百余项主题娱乐项目,涵盖世界上主流的特种电影技术,并全部应用在了方特主题乐园中,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记者注意到,华强方特近年进入了VR互娱和无人机表演领域,本届文博会现场也亮相了VR大空间项目《小小世界》《南极迷踪》,以及VR观影项目《又见圆明园》《恐龙岛奇遇》等多种虚拟电影体验项目,显示了其VR技术在文旅、游戏及影视互娱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展位外侧,炫酷的“无人机动画演示系统”体验专区同样引人驻足。观众在这里了解到,华强方特基于研发、生产、编舞、飞行表演于一体的表演型无人机全产业链,开发了灯光秀编队表演、特技飞行表演、室内互动娱乐表演等,能实现15个编队同时在线表演,同期执飞能力和表演业务量行业领先。

  在分会场互动舞台区,开设了融合竞速与动作元素的多人体感互动游戏项目《失控次元》,只见小观众正在不断地侧身、下蹲、躲避动态障碍,同时挥手触发子弹发射并击碎障碍物,面对“体能+脑力”双重挑战,现场观众争相体验。  

  看AI一体机如何激发创意提升效能  

  在展会现场,时间网络展位以代表性的“时网绿+极简科技风”清新亮相,特别设置的一体机演示台为大众了解“‘黑匣’智”AI一体机提供了绝佳窗口。观众可现场体验AI生成非遗文创设计、智能语音导览等功能,直观感受AI一体机在提升生产效能、激发创意灵感、按需调用算力模块等方面的优异表现。

  据介绍,一体机以集成通用大模型和文化产业常用软件的服务器为骨、云服务为脉,为文化生产与传播注入进化动能,打造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新引擎。

  在本次文博会上,时间网络团队还展出了集成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框架的智能服务器。这些“文化智脑”已具备每秒处理百万级文化数据单元的能力。通过算法矩阵的自我迭代,它们正在重新定义文化内容的创作边界,将它们本地化部署,可以让各类文化企业在“文化数据不扩散,智力成果得保护”的前提下,在生产领域如虎添翼;同时,将它们本地化部署还可以让文化企业的内部智能化管理再上台阶。

  据悉,时间网络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丰富的将VR/AR、NFT、AI大模型与文旅应用场景成功结合的实践经验。

  显然,广东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等文化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面对面

  南都专访利亚德励丰文化董事长袁波

  从“未来之眼”到“时空隧道”:用科技讲文化故事

  本届文博会上,除了参展企业展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广东馆的打造也充满了科技元素。利亚德励丰文化受邀参与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位于13号馆)广东馆的打造,展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场景。

  去年文博会,利亚德励丰文化就带来了广东馆“大模型”展项“未来之眼”,通过人工智能大脑“粤智”的讲解和弧形屏、地面屏数字内容沉浸式场景的表达,成为文博会上“吸睛”的一大亮点。

  今年文博会,利亚德励丰文化带来了“沉浸式交互演绎时空隧道”,通过裸眼3D、体感互动、LED沉浸空间等数字技术,结合五面屏空间设计,为观众呈现虚实融合的观展体验。“时空隧道”成为了文博会上的人气网红打卡地。

  此外,利亚德励丰文化还参与了文化与AR/VR/MR展区的打造。

  连续两届文博会,利亚德励丰文化都展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场景。而文化与科技融合也成为了本届文博会的重头戏,科技发展“新势力”频现。如何继续走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之路?文化企业的发展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新趋势?南都记者就此专访了利亚德集团执行总裁、励丰文化董事长袁波。

  南都:这次深圳文博会,你们参与设计了广东馆的时空隧道和VR眼镜裸眼3D视效,能不能讲一下你们的设计创意?

  袁波:这次文博会励丰团队主要负责了广东馆的消费驱动、助力乡村文旅活力展区(时空隧道)和文化与AR/VR/MR展区,说实话,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很有趣的创作过程。

  “时空隧道”我们用了五面LED大屏,把空间打造成一个视觉完全沉浸、虚实难辨的互动体验空间。在内容上,我们结合了广东的文化底蕴和未来想象,从乡村文旅的发展成果到未来时空的演艺,用“穿越”的方式把观众带进一个不断变化的时空旅程里。

  技术上,融合了裸眼3D、体感识别、LED异形显示等多种手段。比如观众走进来,系统能自动识别动作并触发视觉反馈,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展览。我们还特别在视觉构图上做了一些“空间颠倒”的设计,让观众仿佛踏入了两个平行世界,很有未来感。

  文化与AR/VR/MR展区,结合最新VR眼镜体验,我们还加入了裸眼3D的环节,就是即使不戴眼镜也能看到立体视觉效果。这一块的意义在于,我们希望让“沉浸式”不仅限于设备,而是成为空间本身的一种感受。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希望通过技术+创意,把广东的文化、科技、未来融合在一个“能走进去”的故事里,让观众真正“看得见、走得进、记得住”。

  南都:相比去年文博会,你们带来的产品有什么变化和技术提升?

  袁波:可以说,今年我们带来的内容在“沉浸感”“互动性”以及“智能化”方面都有了实打实的升级。去年的展览我们重点放在了大模型应用、AI交互和场景构建,比如广东馆的大模型展区,当时做的是偏向“成果展示”和“应用呈现”的策展方式。今年我们更进一步,不光是展示技术,而是通过视觉沉浸+体感互动+AI触发机制,真正做到了“让技术主动服务内容”。

  比如,今年“时空隧道”的呈现就比去年复杂得多,我们用了五面屏幕构成空间感很强的沉浸环境,并设计了“空间颠倒”的视觉结构,让人一走进去就有种穿越现实的感觉。还有裸眼3D+体感识别+动态反馈三者融合,观众的动作能即时影响屏幕内容,这就不是“看展”,而是真正“参与展”。

  还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是内容表达的“故事性”和“情感化”。去年更偏重科技成就的展示,今年则更强调用科技讲故事——通过广东的历史文化、未来图景,用沉浸空间讲述一个“时间旅行”的叙事线索,观众在互动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还有一点很重要,今年我们在硬件之外,还尝试做了一些系统层级的智能联动设计,比如内容触发是基于AI识别+人流行为判断,这个比传统预设播放要“聪明”很多。

  总结来说,今年我们不是简单的“换技术”,而是从“展示型展项”迈向了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型场域”,让观众真正“走进来、动起来、记下来”。

  南都:随着大湾区文化的合作共融,日前由你们打造的全球知名水上汇演《水舞间》升级版在澳门新濠天地回归,引起了轰动。能不能讲讲这个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

  袁波:这次《水舞间》的升级回归,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很有分量的文化输出。作为一个已经公演了3700多场、享誉全球的水上演出,它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标准和观众期待,所以我们在这次的技术创新上是下了大功夫的。首先,在视觉呈现上,我们把LED光影系统做了全面升级,尤其是舞台幕墙部分,我们联合新濠国际,把整个倒计时酒店的建筑外立面打造成了一个会“说话”的光影场域。观众在剧院内外都能感受到那种沉浸感和故事氛围的延展。

  技术层面,我们引入了实时控制的沉浸式光影系统、动态水幕投影技术,还有机械舞台和演员动作的精准联动控制系统,可以说是科技+舞美的极致结合。比如水下灯光、喷泉节奏、演员动作之间是毫秒级联动的,这种“同步感”就是现场观众说特别震撼的一个关键点。

  还有一个观众特别喜欢的点是我们在内容上构建了一个跨时空的幻想世界,新版本围绕“爱与冒险”的主题,讲的是光明和黑暗之间的对抗。整个演出节奏比原来更紧凑,情绪起伏也更明显,配合新一代沉浸视觉系统,观众的情绪是会被带着走的。

  我觉得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这种“感官+情感”的双重冲击。你既能看到极致的视觉奇观,又能感受到故事里的细腻情感——这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帮助艺术去达成的一种“升级”。

  南都:你们在大湾区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和规划?

  袁波:我们其实一直把大湾区当成文旅融合的重点区域来看待,特别是像粤港澳三地在文化、科技、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做的就是想办法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通过“科技+文化”的方式去做串联和放大。

  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是我们在不同城市落地的文旅项目,比如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佛山、珠海等地都参与了不少标志性项目,从大型演艺、夜游灯光秀到城市文化展厅、数字体验空间,其实都在尝试一件事:让技术为文化赋能,让文化为城市增值。

  《水舞间》、珠海长隆宇宙飞船、粤剧艺术博物馆、沉浸式演艺《黄埔!黄埔!》都是我们围绕“沉浸感”“互动性”和“本地文化”做的整合输出。我们也在推进更多“文化场景+数字技术+消费业态”的联动,比如打造夜间经济、特色街区、文旅演艺产品。

  规划上,我们现在主推的是“AI+显示+文旅”三位一体的模式。AI用来做智能识别和内容适配,显示技术提供沉浸视觉,文旅内容是核心驱动力。我们希望未来能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更多大湾区城市,让每个地方都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IP”,真正做到“一地一故事”“一城一体验”。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打造“好看”的项目,而是想做成一个既能传播在地文化,又能拉动消费、带动产业链的文旅生态系统。

  南都:你曾经说过利亚德今年要致力于打造“AI+显示+文旅“产业生态闭环,能不能讲讲具体的计划?

  袁波:是的,我们今年提出“AI+显示+文旅”的产业生态闭环,其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落地路径。简单说,就是把我们智能显示、城市更新、文旅夜游、AI与空间计算这些能力都串起来,形成一个既能自我循环又能不断放大的产业链条。

  具体来说,“AI”主要发挥的是感知和判断的能力,比如现在做的很多展览、夜游、演艺空间,都已经用上了AI视觉识别、观众行为分析、情绪识别这些功能。观众不是“被动接受内容”,而是和空间“对话”,系统能根据你的位置、动作甚至停留时间去自动切换内容,这就是智能场景的第一步。

  “显示”则是我们的技术核心。无论是裸眼3D、LED异形屏,还是光影秀、沉浸式演艺,我们希望把“视觉呈现”做到极致,不只是让人觉得“清晰”,而是要有“沉浸感”和“故事感”。

  而“文旅”是我们这个闭环的应用场景。我们已经在很多地方推进“沉浸式街区”“文旅主题IP展演”“夜游经济+城市更新”这类项目,目标是让这些内容不是一次性的展览,而是成为持续运营、有商业变现、有文化传播力的产品。

  说得简单点,我们希望未来能让一个景区、一个商业街,甚至一个博物馆,不仅是“好看”,而是能通过AI系统实现“内容随人而动”、通过显示技术实现“空间活起来”、最终通过文旅场景实现“内容变资产”。

  从目前落地的项目来看,比如这次文博会的“时空隧道”、湖南衡阳·南岳第一峰文旅街区、河南开封·开封府《同签厅》,都是形成了“闭环”。我们现在做的是一套系统,而不是一个装置;是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单品。

  南都:你曾经说过要助力传统文化与东方艺术走向世界,请问这方面会如何发力?

  袁波:这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件事。中国有这么丰富的传统文化、东方美学,如果只是停留在“展示”和“符号”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真正想做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世界观众能够“看得懂、感受到、愿意分享”。

  我们的做法,其实就是用我们最擅长的“科技手段”,去为文化赋能。比如现在很多项目里,都在尝试用数字内容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艺术元素——像水墨、剪纸、青花瓷、京剧脸谱这些视觉符号,和沉浸式影像、实时互动、AI引擎结合起来,不只是“还原”,而是“演绎”。

  另外,我们还在做一件事,就是通过全球文旅项目,把中国文化以体验的方式嵌入到当地空间里。比如去年励丰文化随中国展团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我们用科技的手段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把中国传统文化“打包输出”成一种完整的文旅产品。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