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承“因人设岗”不易,但更要断绝“因人设岗”
最近,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人才引进有关问题引发争议和关注。包头市联合调查组于8月9日发布情况通报,通报称,经查,讲师团人才引进中存在因人设岗、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议事决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依据调查结果,认定2025年讲师团人才引进招考结果无效,依规依纪对讲师团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处理,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同时,对人才引进相关负责人给予诫勉处理。
这次招聘活动之所以引来围观,其实缘于2023年的一次举报。当年12月,包头市委讲师团曾面向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但遭遇举报而中止。仅仅一年之后,2025年2月公示名单中的3名通过面试考生,与之前被中止时入围面试的考生姓名竟然完全一致。不仅如此,岗位年龄要求也颇具“看点”,同一岗位2023年要求38周岁以下,2025年却放宽至40周岁以下,如此明显的“操作”,难免让人怀疑这是为特定人员“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
何谓“萝卜招聘”?可以用人社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进行解释,即设置与岗位无关的指向性或者限制性条件。由于其名义上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开出的条件却很可能只有某一个特定的人员契合,简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因此被网民形象地称之为“萝卜招聘”。
有“萝卜招聘”嫌疑者,仅以近年公开曝光的事件为例,福建某县财政局下属收费票据管理所的公开招聘条件只有某位副市长女儿一人符合、一人报名,因此无须考试而被直接录取;而在安徽巢湖举行的一次事业单位招聘活动中,应聘的必备条件之一居然是父母有一方必须在区直机关工作……这些事件曝光后都毫无例外地遭遇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非议。
作为一种乱象,“萝卜招聘”、因人设岗不罕见,而在引发舆情后,问责等处理方式也大同小异。但一个事实是,类似事件中,有关部门即使承认存在问题,也往往以所谓程序瑕疵、规则把握不准等为由力图大事化小。
这次,包头调查组直接承认因人设岗,并宣布招考结果无效、对责任人予以免职处理,态度鲜明,值得肯定。
然而也不必讳言,面对屡犯众怒、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萝卜招聘”,如果总是在事发后忙于纠错,难免显得有些被动。毕竟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是对公平正义价值和政府形象的损耗。因此在对包头坦诚的态度给予适度肯定之余,还是要追问:公职招聘历来广受关注,在公众眼皮底下,为何一些乱象仍然不断发生?
从根本上来说,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是首要原因。相关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从岗位设置、资格审查到面试录用,缺乏外部的有力监督和制衡机制。这就给了个别心存不轨者可乘之机,他们利用手中职权,为特定关系人量身定制招聘条件,将本应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变成了一场“内部游戏”。
另外,制度及其执行中的漏洞和随意性也不容忽视。尽管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招聘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岗位设置合理性的审查等相关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使得违规者往往能够轻易绕过制度约束。
此次包头市在舆情发酵后迅速响应并公开处理,固然展现了纠错诚意,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不能腐”、无法“因人设岗”的防范机制,让每一个招聘环节都经得起阳光的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