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数据出炉,信用卡数量连续11季度下滑

从冲量发卡到猛推分期 “失宠”的信用卡向精耕存量转型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马青 08-27 00:50

  制图:朱林(豆包AI)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截至二季度末,全国银行账户总量达152.38亿户,全国共开立银行卡100.68亿张,环比增长0.68%;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环比下降0.83%。交易端呈现“笔数升、金额降”趋势,二季度银行卡交易1466.62亿笔,环比增12.9%,但交易金额226.7万亿元,环比减少12.06%。

  另外,信用卡业务则呈现持续收缩态势,年内已有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分中心。当前,信用卡业务转向“属地化综合经营”,正逐步融入综合金融服务生态之中。

  现象

  二季度银行卡交易“笔数升、金额降”

  根据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账户152.38亿户。开立单位银行账户1.16亿户,其中,基本存款账户8075.15万户;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51.22亿户。

  具体从银行卡业务来看,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100.68亿张,与一季度末的100.00亿张相比,增长0.68%;其中,借记卡93.54亿张,环比增长0.81%;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环比下降0.83%。

  在交易情况方面,整体交易笔数增加,但交易金额发生下降。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466.62亿笔,环比增长12.9%,金额226.70万亿元,环比减少12.06%。

  其中,存取现业务笔数和金额均较一季度有所缩减。二季度,存现业务8.07亿笔,金额6.60万亿元;取现业务12.38亿笔,金额6.82万亿元。不过,在转账和消费业务笔数方面,二季度出现明显回升,转账业务笔数环比增长10.15%;消费业务笔数环比增15.45%.

  在电子支付方面,二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800.53亿笔,金额858.16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82.17亿笔,金额707.85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583.86亿笔,金额136.06万亿元。

  此外,今年二季度非银支付机构交易规模环比下降,但交易笔数处于上涨的态势。数据显示,二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3338.45亿笔,82.11万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3060.72亿笔,金额84.17万亿元。

  态势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破1200亿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情况。

  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与上季度相比减少600万张,较去年年末减少1200万张,而较最高位的8.07亿张下降11.4%,目前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

  近年来,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量下降趋势明显。2024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货合一卡0.52张,同比下降3.7%。

  从近五年数据看,信用卡存量规模曾在2021年达到高点8亿张,从2022年起持续下滑三年,2024年的7.27亿张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000万张,较2022年最高位减少了7300万张。

  除存量卡规模方面有所下降外,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货合一卡也已连降多年,2020至2024年,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货合一卡量分别为:0.56张、0.57张、0.56张、0.54张、0.52张。

  近年来,银行对“沉睡卡”的清理行动一直在持续开展。2022年7月,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发卡营销行为、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资金流向、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定。

  此外,信用卡逾期问题愈发凸显。截至2024年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较上年年末增加0.3个百分点。这一指标自2024年第一季度突破千亿元后,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创出年度新高。

  行业

  经营策略从狠抓发卡获客转向精耕存量

  在信用卡总量连续回落的同时,今年以来多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仍在持续关停。

  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卡分中心作为线下运营的重要节点,日常运营涉及场地租赁、人员薪酬、设备维护等多项固定开支,尤其在业务覆盖重叠或市场潜力有限的区域,近年来,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这些成本的投入难以转化为相应的业绩增长。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裁撤低效分中心,银行能够直接削减冗余的固定成本,将资源集中投向数字化营销、精准获客等更高效的领域。

  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告诉南都记者:“我行将信用卡业务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即由分行为属地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将信用卡业务纳入到手机零售业务中进行统一经营。”

  此外,对于信用卡业务模式改革后的优势,交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表示:“信用卡属地经营转型通过将原信用卡分中心业务和人员深度融入分行综合化经营体系,有效整合资源。依托分行成熟的服务网络,客户不仅能办理信用卡相关业务,更能享受储蓄、信贷、理财等‘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

  南都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从当前业务整合的效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分行网点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属地化经营使银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有助于打破信息、数据等管理壁垒,为信用卡经营提供更多参考。

  对于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展方向,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预测,“未来3至5年信用卡业务还可能向数字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通过金融科技实现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同时整合信用卡与财富管理、贷款等业务,打造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生态。”

  王蓬博表示,对于信用卡业务经营策略的转变,银行机构正在推动从狠抓发卡获客到精耕存量的经营策略转变,从关注数量到更看重质量,以价值贡献为锚来重塑信用卡的业务逻辑。未来,零售融合发展的思路将更加普及,将储蓄、理财、贷款、信用卡等业务进行融合串联,有助于提升银行高端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质量,使得高端客户留存更具效率,从而为信用卡机构带来更多盈利贡献。

  数说

  信用卡存量规模持续下滑

  从近五年数据看,信用卡存量规模曾在2021年达到高点8亿张,从2022年起持续下滑三年,2024年的7.27亿张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000万张,较2022年最高位减少了7300万张。

  声音

  银行发力信用卡分期业务,既是弥补收入缺口、吸引客户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政策,以分期促消费的体现。这一趋势反映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转型:即从追求发卡量的规模扩张转向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从依赖息差转向生态变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更注重通过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

  ●观察

  存量时代,信用卡业务转型棋怎么下?

  “刚收到银行推送的信用卡分期优惠券,这能直接抵扣利息吗?”近日,一位广东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提问引起不少网友讨论。这张优惠券折射出当下信用卡分期市场的热度,南都记者观察发现,进入消费旺季,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密集加码信用卡分期业务优惠推广。除了直接发放利息折扣券、还款立减金、交易返现等“直减类”优惠外,部分机构还进一步拓展场景,与汽车经销商、主流网购平台、旅行社等深度合作,推出针对购车、家电数码采购、出游等领域的专属分期方案,试图通过多维度优惠吸引用户。  

  多家银行发力信用卡分期优惠  

  从具体活动来看,本次银行信用卡分期推广呈现出覆盖面广、期数选择种类多、优惠形式多元的特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均针对性推出差异化方案,既覆盖通用分期场景,也瞄准特定消费需求。

  例如,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8月24日发布的优惠信息显示,该行信用卡账单分期可享3.3折优惠,分期期数覆盖3期、6期及9期至36期,对应的近似折算年化利率(单利)分别为4.43%(3期)、4.75%(6期)、4.95%(9期)等,满足不同用户的还款周期需求。推文明确提及,本次活动主打“期限灵活、超优价格、操作简单”三大优势,旨在帮助持卡人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消费目标。

  中国银行则选择以“权益赠送”吸引用户,推出信用卡现金分期送话费活动:持卡人办理现金分期后,可获赠30元话费。不过该活动设有明确门槛,仅限中国银行62开头的银联信用卡主卡持卡人参与,且分期金额需≥5000元、分期期数≥12期。城商行方面,南京银行推出信用卡分期随机减活动,用户最高可享50元立减优惠。

  在单一分期优惠之外,“银行+场景”的合作模式也成为另一大亮点,多家银行联合消费平台、场景企业推出专属方案。例如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瞄准暑期出行热潮,与中旅旅行合作推出分期购活动,如通过提供“环球影城双人行”等专属旅行套餐,用户选择6期分期支付可享0息优惠,且订单实付金额满足条件还能叠加满减,最高再省50元。

  此外,股份制银行也在细分场景发力,浦发银行信用卡针对“以旧换新”推出分期满减活动,用户可在国家补贴基础上额外享受银行优惠。还有中国银行与唯品会、农业银行及北部湾银行与京东、建设银行与宜家家居等组合,覆盖了网购、家居消费等高频场景,通过“分期优惠+场景需求”的结合,进一步提升用户参与意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银行发力信用卡分期业务,既是弥补收入缺口、吸引客户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政策,以分期促消费的体现。这一趋势反映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转型:即从追求发卡量的规模扩张转向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从依赖息差转向生态变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更注重通过个性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信用卡“精耕期”如何挖掘存量价值?  

  与银行信用卡分期业务“火热加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国内信用卡发卡量已告别高速增长,甚至呈现阶段性收缩态势。

  信用卡发卡量持续下滑与互联网支付产品有关。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信用支付类产品使用便捷且具备场景优势,对信用卡的使用造成冲击,加上信用卡产品趋于同质化、不良资产承压等。

  信用卡数量的收缩,本质是行业从“跑马圈地”向“精耕存量”转型的直接体现。从银行端来看,此前多年的大规模发卡虽快速扩大了用户基数,但也带来了坏账率上升、用户活跃度低等问题。南都社记者此前统计发现,2024年12家上市银行中,有超半数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上升,其中6家国有行信用卡平均不良率超2%。

  面对银行信用卡分期优惠“如火如荼”,有专家提醒消费者,参与信用卡分期活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别被“低利率”误导。很多优惠利率只针对短期分期,若选长期,实际成本可能会大幅增加。建议先算清真实借贷成本,避免冲动决策。二是仔细看分期协议。重点关注利率怎么算、会不会调整,逾期要罚多少钱,以及提前还款的规则。有些协议里,提前还款可能要收高额手续费或违约金,还会限制灵活还款。

  对于银行为何要发力“分期”业务,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银行现金分期业务主要增加手续费收入,“短期内业务量的增长可能带来整体收入的增加。其次也可以提升信用卡客户活跃度与黏性,筛选和沉淀优质客群。”

  王蓬博指出,企业客户和人才客户往往是银行重点关注和争夺的优质客户群体,通常具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较好的信用状况,违约风险相对较低,提供优惠的利率还可以增强银行与这些客户的合作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带来更多的综合业务需求。

  采写:南都记者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