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少年战士

攻日军 端炮楼 突击队首战告捷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莫郅骅 梁炜培 09-03 02:00

  行军中的东江纵队。 抗日战争纪念网供图

  陈作明

  尽管97岁高龄,身材挺拔的陈作明依旧精神矍铄,他拄着拐杖走进广州黄埔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传承80年前用顽强斗争换来的胜利荣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亦分享那段时常涌上心头的战火青春。

  1945年3月一个深夜,16岁的广东增城少年陈作明和三个同伴赤脚翻越20余里山路,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为一名前线冲锋兵。抗战胜利后也参加过豫东、济南、淮海和渡江等战役,荣立一等功。

  八十载岁月漫长,但当年那个最热血的参军决定、那段最难忘的战斗经历、那首最怀念的作战歌曲……“少年战士”时期的陈作明,早已把记忆刻进骨血,把历史写在了身上。

  踊跃参军

  四兄弟跋山涉水成为抗日战士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州大亚湾登陆,惠阳、广州沦陷,抗日烽火从此在华南燃起。那时,陈作明刚满十岁。日军占领了广州增城县,正果镇也驻有一支中队,经常外出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群众不得安宁。

  在家乡正果镇湖洋田村,陈作明目睹了日军残暴的扫荡。那是1942年秋,眼看秋粮即将丰收,日军却打破了村庄的平静。一次午夜时分,离家十多里路的白面石村传来枪炮声,随后有人说日军来了,村民们纷纷上山躲避。

  天亮后,日军浩浩荡荡地进村。“他们在村口停下,见人就抓,见东西就抢”,陈作明说,日军放军马踩踏庄稼,家中家禽也遭抢夺一空。“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民众见到他们就像见到魔鬼一样,又恨又怕,敢怒不敢言”。

  1943年春,村里的通久小学,来了一位名叫陈惠清的教书先生,是广东惠阳客家人。他白天教书、晚上办夜校,向大家讲革命故事,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村民们都踊跃参加。“他讲的是客家话,村民听起来特别亲切,我和几个小伙伴每晚都去听”,陈作明说,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

  “有一次谈心,他对我们几个弟兄说,中国人要团结起来抗日,不当亡国奴,还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的工农武装,在全国各地发展壮大,有志青年应该投身革命,保家卫国。”陈作明听得热血沸腾,随即问先生:“哪里有抗日武装部队?”先生告诉他,在不远的地方,就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陈作明萌发了抗日救国的念头。不久,东江纵队第五支队黄秀中队来到他们村子附近一带活动,陈作明第一次见到作风正派、说话和气的游击队,仿佛看到光明和希望,更坚定了参加革命的信念。

  1945年3月一个深夜,他和三个弟兄跋山涉水步行20余里路,拂晓时分在增城与惠州博罗县交界的洋石村找到了黄秀中队,获批加入游击队。“1945年3月8日早晨,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我们四兄弟正式成为抗日战士,踏上革命征程”,话语间,陈作明仿佛回到了16岁,变成了那名“少年战士”。

  夜袭日军

  陈作明第一个从炸开的口冲进炮楼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和坚持华南抗战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主力部队之一。

  加入东江纵队第五支队黄秀中队第三天,部队转移到距离家乡村子不远的甲水店峰路村一带活动,陈作明第一次经历战斗。随后,中队转移至惠州博罗县横河镇与龙华镇一带抗日前线活动。1945年7月,中队夜袭龙华镇外围的一座日军前哨炮楼,这场伏击战让陈作明至今难忘,因为他是第一个冲入炮楼的士兵。陈作明回忆,经侦查了解,距离部队驻地四五十余里的龙华镇北的黄村炮楼,日军一支中队在此设有一处前哨据点。

  凌晨4点左右,部队到达预定地点并实施对敌包围,进攻开始了。一声巨响后,爆破组炸开了炮楼大门,火光冲天,突击队迅速冲入。“我当时是新兵,又是突击队员,第一个从炸开的口冲了进去”,陈作明清楚地记得,炮楼里的日本兵似乎被震蒙了,还没反应过来,“他们不像我们游击队会抱着枪睡觉,想再去拿枪已经来不及了”。部队高喊“缴枪不杀”,大部分敌人举手投降,少数负隅顽抗,用枪击中了副班长宋仔的腿部,最终也被击毙。接班长命令,年轻力壮的陈作明连忙扶着宋仔前往卫生院治疗。

  整个过程速战速决,等日军大本营收到消息,陈作明随部队早已撤离作战一线。第一次参加夜间攻日军、端炮楼,首战告捷,这位新兵分享到了胜利的喜悦。

  可敌人不甘失败。陈作明还记得,第二天,日军派出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向我方部队驻地发起了进攻,实施报复。时近中午,敌人先头部队被我方哨兵发现,此时敌我双方相距只有三四百米,指战员迅速应战,灵活转移,让敌人最终扑了个空,更是气急败坏。一周后,中队又返回龙华镇一带活动,继续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与前来抢粮的日军发生了一场激战,打得敌人四处逃窜,丢下抢来的粮食和马车,被中队缴获。不久后传来喜讯,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回望过去,陈作明告诉南都记者,“那次夜袭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抗日战斗,对我影响很大”。

  坚守一线

  在豫东战役获评“战斗模范”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尚未结束,陈作明也未还乡,继续坚守在战斗一线。

  作为东江纵队第五支队曾春连大队的一名游击队员,他开始随队挺进粤北山区。

  粤北山区贫苦,那注定是一段艰苦的战争岁月,当初一同加入东江纵队的三个同村弟兄,早已物是人非。

  陈作明在自己的革命回忆录《岁月流逝痕犹在》一书中写道,“生活越是艰苦、战斗越是残酷,越是能锻炼和考验一个人的革命立场和斗志。”

  1946年6月至1949年,他又先后在华东野战军东江纵队任班长、排长、代理指导员等职,参加了豫东、济南、淮海和渡江等战役。

  1948年6、7月间参加豫东战役,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一等功,并被评为“战斗模范”。

  1949年广东解放,陈作明住在中山市石岐镇,给分别四年的母亲写了第一封家书。直至此时,家中才得知他还活着。

  1951年,他第一次回家探亲。陈作明回忆说道,“当时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参加游击队是会殃及全家的。当年我们决定一起去加入游击队时,就约定做好保密工作,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消息,包括家人”。

  珍惜和平

  作为“革命历史宣传员”宣传抗战故事

  1993年荣休后,陈作明成为一名“革命历史宣传员”,活跃在学校、社区一线,向一批批青少年讲述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

  抗战胜利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胜利与和平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更来之不易。就如陈作明所言,“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我是从偏僻山村走出来的穷孩子,出生比较晚,所以参加革命也比较晚。”

  陈作明现97岁高龄,身体状况已不再年轻,走路也有点膝盖酸,左眼左耳不如过去灵活。

  “医生说我问题不少,但问题不大。”实际上,他血压不高,能吃能睡,还能打打麻将。陈作明感慨,“作为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参加过抗战的人,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也很期待阅兵这一天快点到来。通过这次阅兵,我们要再次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过去”。

  在有生之年,陈作明希望进一步发挥“五老作用”(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向更多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

  岁月悠悠,每每回忆起东江纵队战士最爱唱的那首《大刀进行曲》,陈作明依旧能有力哼唱,“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工农子弟兵,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了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呀!”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