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胎盘干细胞库乱象:有人产后回输美容 有人存5年不翼而飞

未纳入“特殊血站”管理,相关部门将持续推进干细胞相关立法和研究监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伍月明 李文 09-18 01:00

  社交平台上,生孩子后顺便回输胎盘干细胞做美容的内容,逐渐形成一种“消费新风向”。

  然而,对于这一说法,医学界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三甲医院医美学科带头人明确表示,这类回输行为不可取。科研界对胎盘干细胞的潜力虽抱有期待,却也对实际应用保持谨慎。

  产业“狂奔”的背后,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一场昂贵的“生物保险”最终指向了样本丢失和法律诉讼。消费者的权益究竟由谁来保障?目前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监管情况如何?

  回输胎盘干细胞美容 不可取!

  专家:回输干细胞用于美容抗衰的理论虽有可能,也确实有机构在操作,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许可,存在一定风险。

  A

  揭秘

  回输胎盘干细胞美容抗衰 医生:不可取

  “感谢生娃前,婆婆帮我做的决定,把宝宝的胎盘干细胞存了下来。”在社交平台上,一位博主表示,生孩子后顺便回输胎盘干细胞做美容。此类内容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逐渐形成一种“消费新风向”。

  “第三次来回输干细胞了,感觉睡眠质量和身体机能都提高了不少。感谢生娃前,婆婆帮我做的决定,把宝宝的胎盘干细胞存了下来。”在小红书上,一位博主提及自身经历。

  类似的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还有博主表示,胎盘蜕膜干细胞是“妈妈的专属礼物”。“未来或可用于改善妇科疾病、抗衰老等。”

  胎盘干细胞,逐渐成为部分新手妈妈圈里一股隐秘的消费风潮。

  不过,医学界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三甲医院医美学科带头人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这种行为不可取。“回输干细胞用于美容抗衰的理论虽有可能,也确实有机构在操作,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许可,存在一定风险。”

  同时,对于胎盘造血干细胞,医学界对其的实际应用也同样谨慎。来自广州的一名三甲医院产科医生表示,“听说过胎盘造血干细胞。据我了解,目前这种干细胞的使用都在研究阶段,距离用到病人身上还有很远距离。”  

  胎盘干细胞科研价值受到学界认可  

  胎盘作为人体天然的“干细胞宝库”,可提取造血干细胞、亚全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母亲来源干细胞,其潜在的千亿市场价值,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入局并“抢跑”。

  南都记者从多家公司获悉,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存储18年的费用为2.58万元,脐带干细胞存储18年费用为2.18万元。胎盘造血干细胞储存18年的总费用为2万至3万元。

  尽管临床应用尚未成熟,胎盘干细胞的科研价值仍被学界认可。资深生物学家黄文林表示,储存胎盘干细胞“具有其必要性”。“无论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还是胎盘上皮干细胞,均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可用于多种组织修复,对慢性退行性疾病改善和衰老延缓等方面具备潜在益处。目前,胎盘、脐带血等生物样本的长期储存技术已相当成熟。”他强调,尤其是当本人或亲属罹患某些难以治愈的疾病需进行干细胞移植时,这些自体来源的细胞可能成为关键救治资源。

  黄文林进一步解释,相较于公共库极低的配型成功率,自体储存的干细胞具有无需配型、活性高、可快速使用的优势。

  黄文林还提到,公众的广泛参与也为中国人口遗传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支撑。未来若国家在这一领域推进立法与规范,这些资源与数据可整合成为国家重要的生物战略资源。  

  专家:干细胞商业化应用“为时过早” 

  从胎盘娩出到干细胞制剂获得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仍存在挑战。黄文林强调,“包括生产规范、鉴定标准和合格性评估等多方面。目前该领域仍存在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监管缺位、立法尚未完善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

  也有生物医药研究者补充,“干细胞要应用到人体上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干细胞制备的规范技术流程、工艺路线、鉴别标准、中控、质量标准等;存储技术本身也还存在风险,如何控制交叉污染、如何确保细胞的稳定性等。”

  上述人士认为,目前关于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分化机制研究以及调控等方面均还不充分,无法支持其向产业或商业转化。

  B

  乱象

  商业胎盘干细胞库产业狂奔 但未纳入“特殊血站”管理

  “我储存五年的干细胞,竟然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一场昂贵的“生物保险”最终却指向了样本丢失和法律诉讼。当庞大的商业胎盘库产业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一路“狂奔”,谁来回答:“谁拿走了我的胎盘?”

  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全国合法的脐带血库仅有7家,但商业胎盘存储机构却已遍地开花。脐带血库被纳入了“特殊血站”严格监管,但商业胎盘存储机构却游弋于政策的空白地带,依靠企业“自我约束”。

  不过,目前这一现状或许即将改变。9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将会持续推进干细胞相关立法和干细胞研究监管。产业狂奔背后的监管鸿沟或许会因此补齐。

  现状

  胎盘干细胞库

  未纳入“特殊血站”管理 

  根据相关规定,当前全国有且仅有7家持有《血站执业许可证》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简称“脐带血库”)。胎盘干细胞库作为商业存储机构,目前未像脐带血库一样被纳入“特殊血站”进行严格审批管理。

  根据2005年《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胎盘归产妇所有,产妇有权自行处置,包括委托机构存储。这构成了商业存储的法律基础。

  业内人士坦言,正是因为监管的空白地带滋生了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这两年来,由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有国家准入门槛,所以,一些企业开始转而发展国家规定不甚明确的胎盘存储业务,使得这一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风险

  存储5年的干细胞丢失

  “谁拿走了我的胎盘?” 

  产业狂奔背后带给人们医学的希望,但也同时隐含风险。

  早在2023年,一则“谁拿走了我的胎盘?”的新闻冲上热搜。

  据光明网报道,一位女士发现自己储存五年的干细胞与DNA不匹配,而自己当初储存的干细胞竟丢失了。最终将基因公司告上法庭并获赔。法官说道,“本案是厦门市首起因胎盘干细胞制备储存引发的合同纠纷。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干细胞医学治疗成为一大热门。存储干细胞,防患于未然,成为很多人的选择,随之产生五花八门的干细胞储存机构,这些机构储存能力参差不齐,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与纠纷。”

  法官提醒,如确有干细胞储存的需求,在选择干细胞存储机构时,应谨慎判断该干细胞储存机构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以及设备研发和技术标准是否达到相关要求。

  此案也并非孤例,这揭示着在狂热市场推广下,行业在样本管理以及诚信体系下可能存在的漏洞。

  回应

  企业:以“高于行业标准”应对挑战  

  实际上,不少企业通过国际行业认证(如AABB、NRL、CAP)来证明其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一定国际标准。同时,行业自身在寻求国际认证和地方政策支持。

  2022年,天津市人大代表、博雅干细胞副总经理张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干细胞存储市场营商环境的建议”。他指出,在国际上,胎盘和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已有多项临床应用,我国也已启动了治疗多种疾病的科研项目。市场上出现了诸多大规模商业胎盘、脐带干细胞库等,也引起公众的误会,将这些干细胞库等同于脐带血干细胞库。天津市卫健委在回复人大建议的落实函中强调医疗机构应当支持脐带血、脐带、胎盘等生物样本采集工作。

  面对监管现状,行业规范化路在何方?

  汉氏联合对此回应,当前商业胎盘库虽未纳入“特殊血站”管理,但汉氏联合始终以“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构建质控体系:除前文提及的ISO 9001、CNAS认证外,我们还建立了“细胞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从供体信息、采集过程,到每一次检测数据、存储位置,均可实时查询与追溯;同时,我们定期邀请第三方机构对细胞库进行审计,确保质控流程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汉氏联合表示,与脐带血库相比,商业胎盘库的优势在于“科研转化衔接效率”,而挑战则在于需持续强化“非强制监管下的自我约束”,为此我们主动将新药临床试验的质控标准下沉至日常存储业务。

  监管

  持续推进干细胞相关立法和研究监管 

  “这些商业库存储的不仅是干细胞,更是一个庞大的中国人遗传信息数据库。要确保这些高度敏感的生物数据不被滥用。应从平台准入、场地标准、技术流程及人员资质等维度出台细化管理规范,同时推动各细胞库签署保密协议,以保障我国生物遗传信息的安全性。”黄文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全球多个国家均在积极布局该技术领域,我国仍处于发展前沿,需持续加强投入,推进行业规范化进程。

  就当下干细胞产业的监管动向,记者注意到,9月4日,国家卫健委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870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细胞治疗是国际医学前沿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推进干细胞相关立法和干细胞研究监管。国家药监局持续完善有关研发和评价指导技术原则体系,不断加强干细胞产业全链条风险管理。

  尽管科学研究、产业及政策都在持续前行,但对于无数家庭来说,当下是否要签署这份昂贵的“生命保险”,依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抉择。

  毕竟,这份“生命保险”的价值,虽是通往未来医学的微光,但也清晰映照出当下科技、商业以及伦理交织下的复杂现实和未解之困。

  A11-13版

  南都调研 总第824期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李文

  制图:易福红(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