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五位茅奖得主聚首羊城 共话“新时代文学”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许晓蕾 09-29 01:15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

  中国作协副主席、花城文学院   联席院长麦家

  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

  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

  9月22日至28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在广州举办。作为文学周的重头戏,9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举行,以“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为主题,探索在数字时代与社会转型背景下,文学如何突破传统传播边界,以更鲜活、包容、互动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

  论坛汇聚王蒙、麦家、孙甘露、毕飞宇、东西五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堪称当代文坛的“顶流”阵容。还有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等文学名家出席并作交流分享。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

  老广的饭没办法拒绝,希望大湾区的作品也越来越好  

  在论坛上,王蒙作主旨发言,深情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和欧阳山、陈残云、秦牧、黄庆云、陈国凯、金庸等粤港澳文学名家们的交往,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他指出,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学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直接关乎人类心灵的表达,并且彰显着精神的活力。对于“大众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作品,刚出来的时候不那么“大众化”,可是过了100年,“它比当初那些大众化的还大众化”。这就要求文学有生活性、有心灵性,作家能够把生活心灵化,能够基于生活记忆和经验创造出新的愿景、新的见解。

  所以,文学不但要有“现实性”,而且还要有“跳跃性”。经典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往往达到了一种“极限”,比如中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还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希望我们今天的作家,也能创作出越来越好的作品。”

  他说:“大湾区充满了精神和活力。我很久没来大湾区了,感受到广州的建筑很漂亮,吃的也好,老广的饭没办法拒绝。希望大湾区的作品也越来越好,而且是可以大交流的。”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

  哪怕阅读已成游戏,我们依然要刻苦地、费力地去读 

  在论坛上,毕飞宇谈到,在这个时代,能在手机上阅读是一个宏大的和美好的现象。“但我依然要对我们的同行,尤其是我自己要强调,我们这些人是不能这样做的。我记得有一句话,中国的作家经常说‘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同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特别愿意跟我的同行们,尤其是年轻的同行们说这样的一句话,‘作品要上去,阅读也要上去’。”他表示,过于容易的、缺乏思考的、没有难度的阅读对作家来说是不可靠的,会使他不能为读者或者说新大众文艺提供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阅读如登山,我们需要付出精力克服困难,才能提升肌肉能力、负重能力,提升灵活性和韧劲。”

  他补充道:“哪怕阅读成了一个游戏,成了一个无限轻松的工作,我依然要说,同行们,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还是要刻苦地、用功地、费力地去读。”

  中国作协副主席、花城文学院

  联席院长麦家:

  作家是给心灵弹棉花的一个匠人  

  在论坛上,麦家讲了自己的梦想故事。他说,小时候生活的村庄有6000人,有一个棉花匠“倒插门”到村庄里。每天晚上,他在油灯下把买来的棉花一朵一朵拆开,很陶醉的样子。他也受到村人的善待,他走的时候,村民还会送一包烟,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受尊敬的人,弹棉花也是被人需要的工作,“所以我小时候曾经想过将来长大要拜他为师,当一个棉花匠”。

  麦家谈到,随着慢慢长大,渐渐忘掉了当初的梦想。直到已经写了十多年,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听见围墙外面“嘣嘣”的声音,发现是棉花匠正在弹棉花,才唤醒这段记忆。“我忽然觉得其实我就是在弹棉花,说得酸一点,我是给心灵弹棉花。因为写作很大一部分就是需要手艺,就像手艺人一样,你要陶醉进去,你需要去学技术,需要拿出耐心,一天又一天地,做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我突然真的觉得我就是一个棉花匠,幼时的一个梦想好像一语成谶了。”

  他表示,今天有很多人正是缺乏这种匠人精神,贪快求多。“我们中国其实需要这种手工艺精神,需要在写作面前把自己当做一个匠人。”此外,写作者不仅要有匠人精神,还要有高远的理想。每一个写作者也是心灵的竞技运动员,“为人类的心灵摸高跳远,不断把自己内心撑大照亮”。

  广西作协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

  写作灵感需要写作者拿着棍子拨开厚厚的落叶去寻找  

  在论坛上,东西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新大众表达谈了感想。他表示,新大众表达会带来怎样的写作变革?不管什么人群,用什么样的表达,写作终究依靠的还是大脑与人性。“无论表达的方式如何变化,我想直面现实仍是写作获得价值的基本性。”直面现实的写作,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不是指不经作家深思熟虑的流水账般记录,更不是变换表达方式的逃避,而是经过作家观察、思考之后,有提炼、有概括的写作。

  他谈到,曾经作家是重大事件、新鲜现象的第一发言,他们曾经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及时明辨是非。但是今天的作家们因为被信息的泡沫化、学术的泛道德化、观点的流量化以及事件的不确定化等因素干扰,一部分丧失了对现实发言的能力和兴趣。鲜明地亮出观点是新大众表达的鲜明特征,也可能是传统写作获大众青睐的办法之一。“当我们感叹现实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现实中要素材找灵感。”但所谓的灵感,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灵感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和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了一种和解。虽然现实丰富,但灵感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写作者带着勇气去寻找,就像拿着棍子拨开厚厚的落叶去寻找。

  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

  当代文学呈现多元交融的新态势  

  孙甘露也出席了论坛,他在晚上的“鹅潭夜话”交流中探讨了“历史视野下的岭南与江南”。他提到,上海文学馆的部分建筑源于上个世纪初的广东会馆“扆虹园”,这里曾接待过孙中山先生。“从历史建筑的复用,到岭南与江南在文学创作上的呼应,两地的文化联系从未中断。”同时,他还关注到年轻作家的跨地域创作现象,指出当代文学创作已打破地域边界,呈现出多元交融的新态势。

  专家观点

  谢有顺:

  让文学从认识论意义回归到生命论意义 

  对于新大众文艺,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在主旨演讲中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用身体的参与或者身体的体验获得知识,这种知识的讲述成了新大众文艺写作一个很根本的东西。正是这样的一些东西,打动了很多人。我们也许通过认识论的方式来讲文学,来理解文学,甚至来创作文学太久了,我们可能也不太会想起文学也不完全是认识论的东西,它可能是经验主义的东西,是经验论,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主义的东西。”

  他谈到:“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哀叹文学没有活力、没有冲击力、没有影响力。有没有想过很可能背后就是隐藏着一个感觉和生命正在枯竭的问题,如果确实是因为这个问题让文学陷于困顿,我们现在找回感觉,找回生命的这样一种原始的状态,就让蓬勃的感觉,让生动的经验,让这个活跃的身体参与到文学写作里面,真正让文学从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文学回归到生命论意义上的文学。我觉得这对中国当代文学未尝不是一个福音,一件好事。”  

  向欣:

  要树立“大文学观”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表示,“新大众文艺”创作不一定是黄钟大吕,但素人作者见素抱朴,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传递真善美、激浊扬清,“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弥足珍贵,值得珍重。我们要树立“大文学观”,鼓励“半路出家”,着力“铺路筑桥”,为业余作者、素人作者、网络作者等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不断壮大文学队伍。

  今年的文学大事件

  “全球作家写广东计划”张榜招贤  

  9月25日下午,省作协在广东文学馆举行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广东文学发布”活动。

  发布会聚焦全省各地谋划文学事业发展、抓精品抓人才的重点文学项目,集中发布了“2025年广东作家获得重大奖项及创作扶持情况”“全球作家写广东计划”“2025年广东重大题材文学创作专项、2025年青年优秀作家文学创作工程扶持作品名单”“第十届广东省作家协会专门委员会设置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微短剧创作者联盟项目”“2025年度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会员大会暨颁奖活动”以及地方特色文学工程等15项广东重点文学项目。

  其中,“全球作家写广东计划”即计划自2026年起,每年邀请10-20位优秀外国作家来广东创作生活两个月,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现代化建设成效,体验广东老百姓日常生活,领略岭南文化独特魅力,加强文学对话交流,创作中国题材、广东题材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