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衣胞之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荣华 03-19 00:00

□李荣华(江苏盐城)

编者按:南都语闻“回乡笔记”征文自年前启动以来,已收到投稿千余篇。我们将精选部分优秀作品,陆续刊发在南都语闻周刊上,以飨读者。下面这篇,写出了父亲对老屋的情结,祖孙几代,衣胞留在老屋。“世界很大,你可能到过许多地方,拥有多处房产,但一个人的衣胞之地,却只能有一处。”

老屋的地面上,铺的是方格砖。它十分结实,也很紧凑。此时,欲撬动其中一块方格砖就很难。

父亲手持铁铲,沿着东房门口的一块方格砖四周下铲,试图先撬开一道缝隙,继而将这块方格砖撬起来,使它脱离长期镇守的这方寸之地。但方格砖相互咬合,排列得十分紧密,欲撬动其中一块方格砖,周围相邻的方格砖都不答应,不肯让出一隙之地来,以便父亲下手。无奈,父亲在手持铁铲尝试了一阵后,转身去,又找来一把铁锤,准备改为强攻。

父亲为什么拿定主意,一定要撬起这块方格砖呢?因为,我的孙女,就是他的重孙女于前夜在城里医院中诞生了。依照传统习俗,须将孙女出生时的衣胞放在祖传的老屋里。我虽然是奔六的人了,但少小离家去异地他乡上学,后来一直在城里工作生活,对家乡的传统习俗,我只是大致了解。而我年近八旬的父亲却精于此道。他时常提醒我,做事勿忘规矩。

过去,老父母一直生活在乡下。五年前,因他年纪大了,为求医问药等方便,我将他们接到城里来生活,与我住得相近,能天天见上面,日日说一些家常话,彼此心安。

我孙女在医院诞生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他心里十分激动,因为,他升级了,辈分又长了,是名符其实的老太爷了。他一激动,事情就多起来了。例如现在,他就主张将重孙女的衣胞送到乡下老屋。

起初,他跟我说这事时,我并未认真对待,只是口里敷衍着他。毕竟,乡下老屋距城里有近百里路程,往来不便。而且,乡下老屋一直关门闭锁,久未打扫与居住了。目前,我是单位家中医院,三点一线,一日数趟地来回奔跑,已忙得不亦乐乎,不想再多事了。

可是,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他转而指教他孙子,要求他务必将他女儿的衣胞送回乡下老屋。而刚当上爸爸的他,精力旺盛,情绪高昂,一副愿意为女儿赴汤蹈火的姿态。他听爷爷这么一说,当场答应爷爷,明日,他开车送女儿的衣胞到乡下老屋去。

说来羞愧,我与父亲一起坐在儿子的车上,在下乡途中,我才知道,二十多年前,儿子刚出生时,他的衣胞也留在乡下老屋里呢。父亲悄悄地将这任务完成了,使我一点都不知道。不仅如此,在半个世纪以前,我与我三个妹妹的衣胞也都留在老屋里呢。

这是我们苏北乡村的传统风俗,谁家生孩子,都得将孩子的衣胞留在老屋里,为的是,让孩子永远记住,这是他的家乡,他的衣胞之地。今日,儿子的衣胞与他女儿的衣胞将合在一起了。一种父女俩心连心的感受,在新爸爸的心底里,油然而生。

在父亲的不懈努力下,这块方格砖,终于被撬开了。接着,他刨出一个洼塘来,儿子小心翼翼地将衣胞放入。然后,回填泥土,重新铺好方格砖。至此,这里正式成为我孙女的衣胞之地。

回想起来,衣胞之地是我父亲常说到的一个词。过去,我并不理解其确切的含义,今日,我完全明白了。衣胞之地,原来就是,与我们身体相连的地方啊。

世界很大,你可能到过许多地方,拥有多处房产,但一个人的衣胞之地,却只能有一处。

父亲对老屋的深厚感情,源于它是他的儿孙们的衣胞之地。五年前,他虽被我接到城里居住,但在他心里,始终牵挂着老屋,不离不弃。当外面有大风大雨时,他在城里家中,往往就会念叨,乡下老屋正经历风雨呢。他祈祷与祝愿老屋,能够风吹不透雨打不漏就好了。

每年春节前夕,他必催促我带他回乡下老屋一趟,他要回去将老屋里打扫收拾一番,门头上贴春联,门板上贴门对,将因长久无人居住而蒙尘积垢的桌椅等,彻底地擦洗料理一番,使它们重新显露出过去使用多年已摩得十分光滑的本来面目。待一切收拾停当后,他还要坐在那张坐了多年的旧藤椅上,抽一支烟,喝两杯茶,静思默想一会。

此时,我会选择离开堂屋,让他一人独坐一会。我知道,此时,他正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呢。老屋里有着太多关于生活酸甜苦辣的记忆。

去年,家乡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欲拆迁我家老屋时,我征求他们意见,是否同意拆迁。

父亲说,若能将老屋保留下来,是他余生里最希望看到的事了。将来,我老去了,但你们还可以回去有地方住一住呢。

儿子也是站在他爷爷的立场上,他尊重爷爷对老屋的感情。他的童年,也是与爷爷奶奶一起在这乡下老屋里度过的。所以,他也希望留住老屋。

而我则是犹豫不决,心里矛盾着呢。我对老屋当然有感情,我的许多美好往事都与这幢老屋相关呢。而爽快地同意拆迁的,只有老伴一人。因为,这笔拆迁费用,可帮助我们解决燃眉之急呢。去年,儿子又是买新房,又是结婚,需要大把地花钱。

后来,我们厉行节约,节俭办事,硬是咬着牙挺过了这道难关,将这幢虽无人居住但蕴藏着家人太多情感的老屋,保留了下来。

老屋能够保留下来,父亲功不可没。其实,这也是传统习俗的胜利。因为,我们一家人都眷恋故土呢。

现在,家里有啥事,我都愿意告诉父亲,听一听他的意见。按照他传统的思维模式,这事该如何做。有时,他的建议会令我恍然大悟,觉得他的建议很重要。但多半是,他说他的,我做我的,因为,他的老一套已经过时了。偶尔地,他会提出一个令我忍俊不禁的建议来,成了一家人的赏心乐事。

孙女尚未出生时,儿子与媳妇便请我男女各起一个名字备用。起初,我的确想了很多,但都被他们一一否定了。渐渐地,我给尚未出生的晚辈起名字的热情减退了。

结果,直到孙女出生,名字还未起好呢。我将给孙女起名字的难事,告诉了父亲,顺便也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起初,我说了几次,他都未吭声。我以为是父亲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如今给孩子起名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他人老了,又没有文化,想不出好听的名字来呢。其实,他是讲究精准行动,在尚未确定是生男还是生女之前,他一直保持按兵不动的。

摒弃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我们早被打了预防针。先前,在精明的媳妇发动的家庭讨论会上,我们都已明确表态,生男生女一个样,都是我们的掌上明珠。但父亲在得知生的是重孙女时,他开始说话了:

名字起好了么?

没呢。

我倒是想好了一个名字。

你想出了什么好名字?

就叫跟弟。将来,孙媳妇再生一个时,就跟着来一个弟弟。

我听得大笑起来,父亲的意图,昭然若揭。我母亲在场,她也跟着笑了。母亲说:

有文化的人,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都想不出一个好名字来。你大字不识一个,却偏偏瞎逞能。

后来,我将这事告诉老伴,又讲给亲家母她们听,惹得她们大笑不止,连媳妇也暗笑老太爷真是落伍了。

过去,我们实行计划生育,不准多生。而现在时代不同了,国家允许与鼓励生二胎呢,父亲的想法,其实,完全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