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人在广州17年,经历过非典和新冠

利比亚人拉希德:我相信中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伊欣 06-29 00:00

利比亚人马布鲁克·拉希德协助社区、民警等工作人员做好同胞的服务工作。

人在广州17年,利比亚人马布鲁克·拉希德(Elmabrokk.Rashed)不但成为了广州通,作为广州天河猎德街道的志愿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他已经成了天河猎德街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的常客,多次帮助遇到困难的非洲同胞,也协助工作人员宣传防疫知识,助力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拉希德这样对南都记者说。

利比亚人马布鲁克·拉希德(Elmabrokk. Rashed)是广州天河猎德街道的志愿者。截至目前,他已经在广州生活17年,不少在广州的非洲同胞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咨询。在疫情期间,他帮助非洲同胞化解误会,解决纷争,提供服务。

帮助同胞找房子解释防疫措施

拉希德告诉南都记者,刚开始不少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防疫措施,“我向他们解释情况,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和隔离措施。”

拉希德记得,有位朋友当被告知要在家自我隔离或者去酒店集中隔离时,非常生气,加上语言不通,他差点和社区工作人员起了冲突。拉希德赶到,向他介绍广州的隔离措施,并告诉他隔离措施是适用于所有从境外回来的人员,这才化解了一场纷争。

设置集中隔离点是国内防控疫情的重要措施之一。拉希德的另一朋友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当被告知要去酒店集中隔离,这位朋友不能理解,拉希德到场耐心地向他解释中国的防疫措施,让对方不要紧张。

疫情期间,无论大小事情,拉希德都去热心地解决,成了在广州的非洲同胞可以依赖的朋友。他不仅帮助外籍人士在隔离期间点外卖,还协助隔离结束人员找到住处。一传十,十传百,不少朋友的朋友来到广州都找他帮忙。

经历过非典、新冠,他相信中国

当疫情在中国暴发时,拉希德在国外,2月初他选择回中国。很多在广州的外籍朋友当时选择了回国,本地朋友也对拉希德的选择表示费解,我告诉他们,“我相信中国,我知道这里非常安全,当全球疫情暴发的时候,我在中国,非常幸运。”

2003年,当SARS流行时,拉希德也在中国,他记得当时需要戴口罩的时间只有几周。拉希德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的情形与现在有些类似,一些外籍人士也是选择回国,但是他还是留了下来,他说:“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当拉希德还在大学的时候,他的朋友告诉他,中国有商机,也许可以去看看,就这样拉希德开启了前往中国的旅行。从1995年到2001年,拉希德多次往返北京,做手表、鞋、眼镜等生意,这些产品在国外都非常好卖。

在了解到这些货源都来自广州后,2001年,拉希德来到广州参加广交会,第二年他就在广州越秀区设立了办公室,第三年定居广州,做外贸生意,至今有17年了。

“每一年中国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兴建,高楼拔起。”拉希德分享了他早期在北京的感受。生活在广州近20年,他更是感到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城市变化非常大。

相互理解,共同抗疫

拉希德认为遇到误会和冲突,大家需要耐心去相互了解,从他的角度来看,“当地政府为外国人尽力做到了最好。”猎德街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的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他们非常感谢这位“老外”,拉希德在疫情期间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猎德街地处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位置,外企和外国领事机构密集,外籍人员众多。据了解,猎德街目前实现了外国人常态化服务管理全覆盖。为外管服务站(专窗)配齐配强“3+1+1”人员力量,由公安、街道工作人员及翻译人员、外籍志愿者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开展信息登记等服务。吸纳外国在穗人员、外语教师加入志愿者团队,参与宣传沟通、调解纠纷等志愿服务,妥善处置突发性涉外事件。

还建立了“一站一员”的纽带。健全联络员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外管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懂外语的联络员,点对点联系服务重点国家人员。建立外籍友人微信群,实时掌握外国在穗人员实际需要和生活诉求,积极开展上门帮扶。

在疫情期间,猎德街外管站组织有外语特长的志愿者队伍和党员突击队,协同社区、物业做好摸查与宣传。线上线下发布“四语版”《居家隔离观察指南》等材料700余份,在辖区LED屏播放宣传视频,印发张贴“致所有来穗人员的一封信”与“商业场所、餐饮单位入内须知、温馨提示”三类中英文版宣传册,实现社区宣传栏、商场、写字楼、酒店、宾馆、商铺门前、小区居民楼单元梯口、小区主要出入口等场所全覆盖,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疫知识知会率,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采写:南都记者 张伊欣 通讯员 孙振林 黄毅萍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