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2600年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杨昊鸥,中山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华师附中语文科特聘专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昊鸥 07-09 02:00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两千六百年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重点讲的是中国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开创霸业的君主,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不过,很少有人知道,“霸”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其实是带有贬义的意思。什么叫做“霸”?就是你强大了,别人打不过你,所以才不得不听你的;而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对他人有什么贡献,别人发自内心地追随你。我们今天还在说的一个词叫“霸道”,就很明显是贬义的意思。

齐桓公要建立霸业,首先就是要富国强兵,有了钱和军队才打得过别的诸侯国。所以齐桓公在还没有发家的时候,谁能帮他赚到钱他就重用谁,正好碰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经济学大师管仲,一拍即合。尽管管仲早年和齐桓公在政治上是死敌,差点在政治斗争中杀死过齐桓公,而且管仲这个人私德很不好,爱占小便宜,搞贪污,但是齐桓公都不计较这些事,依然重用管仲,后来果然把齐国的经济搞得很强大,率先称霸。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很为人称道,一般被认为是领导者胸襟宽广,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典型事件。

但我不这么看。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学过一位意大利的政治学家,叫做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著名的政治理论就是可以为了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也叫做无所不用其极。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和齐桓公的时代,时间上虽然差了两千年左右,可是形势却很接近,那个时候欧洲城邦林立,竞争频繁,马基雅维利所在的佛罗伦萨是率先通过商业和政治手段兴起的佼佼者。在西方文化中,马基雅维利主义深入人心。但是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却有另外的思路,那就是义重于利,不能光用眼前利益来衡量一切。齐桓公毫无疑问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和几百年后孟子去见的梁惠王一样,一定听不进去孟子所说“仁义而已,何必言利”。他满脑子惦记的是没钱的时候怎么赚钱,有钱了以后怎么欺负别人。

其实,齐桓公的下场非常悲惨。齐国虽然率先称霸,但是霸业并没有持续很久,齐桓公晚年因为重用佞臣竖刁和易牙,导致政治崩溃,国家动乱,自己被活生生饿死。在没有发家的时候,谁能发给他利益,他就重用谁,发家以后,谁能够讨好他,他就重用谁,这是古今中外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通病。从一个国家和族群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齐桓公式的政治人物并不值得推崇。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