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抗疫者专题展迎来一群特别的人
最美逆行者与自己“重逢”,和战友相拥

中山六院参与抗疫的医务人员在“疫痕”墙前寻找自己和同事的身影。



在抗击新冠肺炎最吃劲的时候,在湖北、在武汉,在疫情的风暴眼,党旗始终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而今,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复苏,那些广东医疗队的医护党员们再一次汇聚在了鲜艳的党旗下。只是这一次,他们聚集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展览的现场。
由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这一展览,给了广东医疗队2000多名队员和全省医务人员一个穿越时空与自己相逢的平台。
A
中山一院 每一帧展出的镜头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8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8名医务人员,在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文的率领下,和峥嵘岁月时期的自己邂逅。援鄂医疗队队员、中山一院东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专家陈振光,和南都特派武汉摄影记者钟锐钧(《疫·痕》组照的主要创作人)神交已久。这一次参展,让两人终于线下相逢,共同应对新冠疫情的同袍,在省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拥抱。
“祖国有需要,我还会再出发”
作为驰援武汉的主要力量,有着110年历史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疫情期间先后动员了三批共150名队员驰援武汉。中山一院抗击新冠肺炎的脚步在东北延伸到了绥芬河,西北到了乌鲁木齐、喀什,东南辐射到了福建泉州,最远的抗疫脚步则延伸到了塞尔维亚。
直到当下,中山一院的重症医学专家管向东教授、司向医生仍战斗在新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多名临床检验专家仍在香港特区的全员核酸检测中废寝忘食。“如此大规模的动员,是中山一院建院以来的第一次。”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曾多次向南都记者讲述中山一院的抗疫故事,并作为中山一院全体人“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普世情怀写照。
在众多逆行者中,58岁的中山一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成守珍最特殊。她是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返穗次日,武汉解封。但是,成守珍主任很快又成了中国援塞尔维亚医疗专家队的队员,将中国经验、广东打法,无私分享到了万里之外的友好国度。“援助武汉背靠强大的祖国,援塞完全是另一番境遇。疫情导致不能通航,我们是和归国华侨同机回国的,回国隔离观察期间,还发现乘客中就有一名确诊病例……”
唏嘘也好,感慨也罢,成守珍说“祖国有需要,我还会再出发”。
“暴风雪夜凑到103套雨衣雨鞋”
援鄂医疗队队员陈振光教授是心胸外科专家,在医院发出号召以后,作为重症肺病专家,他5分钟内就写好了请愿书。
“我们去武汉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封城,人员不能在路上走动。我记得情人节当晚,武汉有20年一遇的暴风雪来临,同事让我帮忙准备雨衣、雨鞋。当时我有点懵,该上哪里去找雨衣雨鞋呢?”
他动用了所有资源,终于在晚上十点半,收集到103套雨衣雨鞋。第二天,医疗队员们穿着雨鞋迎着寒风,冒着暴雪冲进隔离大楼的镜头,被拍成了抖音短视频,广泛流传。
“第二天我看到这个镜头,都差点流泪,我相信很多队员看到这个镜头都会流泪。我们每天都要直面生死,但是我们整个队伍,一直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在一起冲向隔离病房为广大患者进行救治。”
“我们又挺过了一次”
在武汉期间,和陈振光教授神交已久的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也分享了抗疫期间的工作点滴。“第一次进病区还是很紧张的,在汉口医院门口,踌躇了半个小时。”
钟锐钧本是擅长人物摄影的记者,在拍摄“疫·痕”系列照片之前,他看到很多医护人员在网上发自己脱下口罩的样子,这个细节让他特别感动,启发了他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展现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把更多的细节拍给大家看。
为了不让医护人员在医院的污染环境暴露太久,他提前试好光,让每个人从缓冲区一出来,摘下口罩大概一两分钟左右就能拍好,拍完后就让他们赶紧把口罩戴上。
“我没有引导过医护人员去笑,为什么‘疫·痕’系列照片里很多都是笑脸?”钟锐钧也问过他们,医生们的回答是:“刚经历了4个小时或6个小时的班,穿着防护服,但我挺过来了,我又战胜了自己,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文表示,“抗疫顺利进行,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担当,还有很多媒体朋友们的关注、关爱、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疫过程里,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报道约3500篇。这些报道都是对医护人员抗疫工作的肯定。特别感谢媒体朋友们能够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B
中山三院 一起拼过命的战友在展览上重逢
8月26日下午,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展览迎来了一批特别的人,他们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组织的20余名党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护士陈桂丽、何素桦,远远地就认出南方都市报视频记者赵明,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展览现场重逢,激动地拥抱彼此。
作为广东战“疫”的重要力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第一时间派出医疗队奔赴湖北一线。同时,该院作为中大系统内唯一的省级定点救治医院,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中。
出征照、抢报名、“妈妈加油”画作
在展览墙上展示了两张中山三院微信群聊截图,需要抽派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我自愿报名参加!”随即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群里被报名刷屏。
时间回到2020年2月9日,中山三院133名各科精英组成一个小型“中山三院”,带着高精尖的仪器设备,24小时内抵达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投入到救援工作。提起这一段,不少队员们觉得像做梦一般,“前一天还在和家人团聚,第二天就上了前线。”
在展览墙上,一幅“妈妈加油”的孩子画作让人动容。这是中山三院原党委书记王荣新根据该院赴鄂护士张杨与儿子的视频材料而画的作品,当时张杨1岁大的儿子在视频里喊“妈妈加油!”老书记备受感动,通过画作记录了这感人场面。
“护目镜起雾耽误看病,最着急”
中山三院除夕夜出发支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洪涛已经50岁,当天,李洪涛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在展览中看到灯箱上自己摘下口罩的脸,李洪涛很感概,“这些是我们在隔离病房工作几个小时后,南方都市报记者钟锐钧蹲守在隔离病房门口拍的照片。这些照片里的我们甚至有点憔悴,但在全国人们心目中,确实是最美的,因为是真实的。疲惫中带着从容,淡定,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当时工作的艰辛。”
“17年前,我参加过抗击非典,这次的新冠疫情以呼吸专业为主,作为呼吸科的医生,作为一名有26年党龄的党员,这次去支援,义不容辞。“
问起一线抗疫遇到的困难,李洪涛说,最大的障碍是护目镜戴久了会起雾,看不清屏幕,会耽误医生开方,“那时心里最着急。”
南都记者和医生在武汉当“邻居”
南方都市报赴湖北记者赵明也来到了展览现场,作为南都第一个到抗疫前线的记者,赵明大年三十抵达武汉,和中山三院的医护团队一起住了58天,“见到大家,心里很暖。”
在医院见到这么多生死,赵明坦言自己会失眠,“有一个患者要喝水,因为水太烫了,想等水凉了再喝,但水还没凉,患者的心跳就停止了,这事对我冲击特别大。”中山三院首批出发武汉的医疗队队长周宇麒就像一位老大哥,教赵明如何调整心态。“真的是一起拼过命的战友。”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山三院作为省级定点收治医院,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参观展览,我们把这几个月的经历在脑海里重新过了一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婉文表示,展览非常有意义,传递了正能量。
C
中山六院 在展览里找到8个月前的自己
9月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众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党建交流活动举行。由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这一展览,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这里搜寻抗疫期间的自己,寻找那段宝贵的记忆。
“看了展览,一直非常激动,非常感谢广东省博物馆、南方都市报,做了这么好的一个展览。”中山六院党委书记李汉荣表示,抗疫至今,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段,也有了沉淀和积累。最大的感受就是,全民抗疫激发了所有人内心向善的力量。
“这条视频有我们呼七病区的故事”
在展览中,医护人员现场观看了南都制作的视频《我爱的人,你还好吗?》,看到一幕幕抗“疫”一线现场画面,有医护人员潸然泪下。
视频中出现了两位熟悉的面孔——84岁的“网红奶奶”。“网红奶奶”和丈夫共患难、战疫情的故事被大众熟知:爷爷在武汉汉口医院病房中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照顾同时感染上新冠肺炎的奶奶,他们的爱情故事,在网络上刷屏。“他们50天都在我们病区(汉口医院呼吸七病区),奶奶感染新冠肺炎前就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卧床了三个月,”姚麟说,他们为奶奶量身定制了多学科团队的个性化治疗和康复锻炼方案、营养治疗方案。2月26日中午,84岁的“网红奶奶”和丈夫双双康复出院。“收治在呼吸七病区的150名患者中,超过60岁的有84人,超过80岁的有23人,超过90岁有2人。”
义无反顾抗疫 归来投入献血公益
作为广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同时也作为中山六院17名援鄂队员的主心骨,姚麟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他说,去武汉后经历了很多。生平第一次“包机”;到了武汉天河机场,发现把机场也“包”了,到了武汉市的马路上,感觉好像把整个武汉也“包”了。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是平凡人,但是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要无愧于这样的选择。我非常感谢跟我一起奋战了55个日夜的战友,这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姚麟在抗疫归来后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该怎么为患者做得更多?于是他参加无偿献血,宣传无偿献血,希望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
“抗疫凝聚出来的力量凸显出来了”
“其实,我们现在还在抗疫当中,刚才很多画面让我们激起内心的波澜。”中山六院党委书记李汉荣表示,医院同事们从1月份疫情开始至今,一直都绷着弦,在疫情的高压力下尽可能正常地工作。
谈起这次抗疫最大的感受,她认为是这场战“疫”激发了所有人内心向善的力量。用展览的形式,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固化下来存在心里。“每一位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都会认为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次经历,我想这股力量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宝贵的财富。”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李春花
实习生 郑纬浩 钟玲玉 许晓琪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