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老极(徐承华):带8岁孩子世界三极旅行 把经历拍成教育纪录片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许晓蕾 12-21 00:10

广州纪录片节之名导现场

12月14-1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电影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承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执行,广州环球瑞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统筹运营的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举行。

今年有来自全球五大洲12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7部作品参评参展,其中,境外作品2644部,占作品总数的81.90%,全球纪录片再度汇聚广州。

从2003年至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走过18个年头,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成年礼。受疫情影响,本次纪录片节没有外国导演线下参与,但也来了不少国内知名的纪录片导演,比如赵琦、周浩、许慧晶和徐承华等。

因为疫情,纪录片行业有受到影响吗?纪录片人的生存状态如何?纪录片行业将走向何方?有些什么优秀的纪录片值得期待?这些都是我们想在纪录片节上知道的问题。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这些导演,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纪录片节和纪录片的发展。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后还会坚持去做 纪录片不需要演,只要它正在发生,我就完全记录 我希望更多父母能意识到教育一定有更多种可能

老极原名徐承华,徐承华1985年出生于辽宁本溪,曾旅居西藏两年,进疆20余次,足迹到达50余国与南北极。为了完成儿子看世界的梦想,全家在2014年途经12国到北极,2016年纵穿南美洲到南极,2020年带着八岁的儿子在青藏高原上旅行并拍摄5集纪录片《辛巴奇遇记》,12月16日在爱奇艺首播。著有教育书籍《他是行者辛巴》,纪录片《别叫我宝贝》《南极学前班》等作品。纪录片《南极学前班》入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曾获得第十届(2015年)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背包客奖,第七届(2017年)中国当代徐霞客,2018年中国年度自然养育人物。

三年前,老极作为新晋作家,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了自己人生第一场签售会《他是行者辛巴》。三年后,依然在广州。在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映上,老极带来了自己纪录片节上的“新作”《辛巴奇遇记》。这一次,他的身份是纪录片导演。

广州这座城市,对老极来说,每一次都像是与他最爱的烧鹅卤味重逢。5集纪录片《辛巴奇遇记》真实讲述了一个曾去过南北极和30余国的8岁男孩辛巴,在2020年前往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旅行与学习。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亲子陪伴的理念下,本片从孩子成长学习的角度生动展现了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的自然风光、民族风俗、极限运动、动物植物等精彩故事,为观众呈现一个孩子眼中的美丽世界。同时也为中国父母提供了关于多元教育方式思考与亲子关系相处的方法。

每一次见老极,总能看到老极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旅行家老极,作家老极,纪录片导演老极。但不变的是他永远只干自己热爱的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一息尚存,从吾所好”。

老极原名徐承华,因为爱去极地探险,被大家称为老极。他给孩子取名为辛巴,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像狮子王一样健壮勇敢。

虽然大家最熟悉的名字是老极,但他希望作为纪录片导演,大家能用徐承华这个名字。在全新的身份下,他的所思所想产生了什么新的变化吗?还是说他依然是大家熟悉的老极?南都记者专访了他。

作为导演

“关乎初心,建议父母拿手机多拍自己孩子”

记者:为什么想要去拍《辛巴奇遇记》?

徐承华: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我从他刚出生就开始真实地记录他哭,他笑,他学走路,我觉得我是把孩子美丽好玩的瞬间给完全记录下来。如果从一个导演的角度,辛巴走过的路,跨过的区域,以及旅行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我希望把我对教育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

记者:孩子拍摄过程中有遇过危险吗?看到有一些雪山,还有急流这种镜头,当时是怎么样拍摄的?

徐承华:辛巴从小到大一直在爬山在划船在训练,他游历过几十个国家,坦率地讲,他的生命力很强,体育能力很强,然后他在这些技能上面,其实在日常他就是在训练这些技能。他做这些事情之前不是一个无畏的尝试,他已经准备好了,他可以完成这件事情。我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而且每一次都是有最好的探险家,包括我在身边,我们可以随时去保护他。

从拍摄的角度,我团队里所有的人都是高海拔极限类的工作者,我的主摄影师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Free solo》的中方摄影师王振,副摄影师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汗斯,他们都能达到我对拍摄的要求。我的制片人胡依岚非常有经验,她能解决我现场拍摄之外所有的担忧烦恼。

记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孩子会否觉得辛苦想放弃?

徐承华:孩子一直都是边玩边学的状态,我只是陪着和去真实记录罢了。在他登5396米雪山之前,他信心满满,“我要登一个雪山,我体验一下,我肯定能登上去!”就是这种状态。但是实际他真的走在雪坡上,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时候,很冷,下雨又起大雾,他一边哭一边走路,他也偶尔说我不想爬了之类的话,我就会去鼓励他。后来,我们没有想到,就是他突然说我一定要登顶,因为我要在山顶上跟妈妈和妹妹视频。

记者:孩子在一路上是否有你感动的瞬间?

徐承华:我记得有段经历很好,他在四川的力丘河上一人一船在大浪里划着。第一天他成功冲击了6个两米多高的浪,回到营地,他有些膨胀了,仿佛自己就是漂流大神。我一想不行啊,那得再突破下,让他吃点苦头。所以,第二天我带他漂流一个3米多的大浪,然后意料中地翻了船,他穿着救生衣在很冷的水中漂呀漂,我和队友就把他捞了起来。我问他,什么是勇敢,他的回答是: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后还会坚持去做。哎呀,那一刻我特别激动,我觉得这个孩子的确有模有样了。

今天的父母把孩子弄得太舒服了,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啥都不用管。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遇到挫折困难。但在旅行当中,可以让孩子去磨练,去面对挫折和困难。

记者:在旅行中你既是导演,也是一个父亲,这两个角色你怎样去平衡?

徐承华:我首先是爸爸,第二才是导演。拍摄过程中,我更多的还是作为父亲,他的引导者,陪伴者,保护者。纪录片不需要演,这才是一个核心,我只要它真实的,只要它正在发生,我就完全记录,那么就很好了。我建议所有的父母拿手机多去拍一下自己的孩子,多去记录一下,无关乎技术,只关乎你的初心。你今天拍的视频10年20年之后再回去看,你会发现这些镜头这些视频绝对会让你感动,绝对会成为你们一家人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记者:《辛巴奇遇记》未来有续集计划吗?

徐承华:我们的五集纪录片《辛巴奇遇记》,第一集讲攀登雪山,第二集讲在大浪中漂流,第三集是讲去找寻雪豹,第四集是孩子骑马过草原,第五集是寻宝记,讲植物,12月16日在爱奇艺首播。

明年辛巴特别希望去内蒙古骑马,去新疆看草原和沙漠。接下来,他还想穿越非洲,他想从非洲的最北边到南边,因为他想看动物大迁徙。这都是他的梦想,我觉得作为一个爸爸,作为一个导演,你想去哪里玩都行,只要让我拍就行了。

作为父亲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记者:十五年前,你独自去环游世界,有了家庭孩子后,你依然是说走就走,这次还带上孩子。有人说,有了孩子后,就会失去自我,你为什么还能做到如此潇洒?

徐承华:我孩子的人生是独立的,我的人生也是独立的。很多父母说,就因为生了你我就怎么样,我什么事完不成,或者说把一切的东西都放在这个逻辑上。坦率说,我认为在家庭当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爸爸妈妈也要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世界。我始终坚信一点就是我过得开开心心,过得漂漂亮亮,过得自信满满,我的事业非常好,我的梦想得到实现,我的状态会给予我孩子最棒的教育。

记者:你的孩子上过培训班吗?

徐承华:没有,也不买学位房,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教育方式。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交给培训班了。爸爸妈妈和孩子没有聊天的机会,没有一起玩的机会。现在我的孩子会西班牙语、英语,这都是他与我一起旅行的途中,自己学会的。

我天天爬山、划船、登山滑雪,辛巴都是我教的。你看他划船很好,滑雪也厉害,都是我教的。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我们今天经常遇到很多父母说,我们家孩子天天憋在家里面不出去也不运动,我就反问你,你运不运动?这就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你在家里哗哗哗刷手机,然后你说儿子玩手机玩得多。你健康,你自信,你对别人有礼貌,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去学。你勇敢坚强,你愿意去尝试,你孩子也是这样。

记者:如果父母要带小孩子出去参加户外运动和长时间旅游,要注意什么?

徐承华:第一点,一定要慢慢来。第二点,其实就是根据孩子不同的阶段,父母也要做相应的提升,比如像辛巴八岁九岁十岁的时候,他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度就非常高。那么,父母去任何一个地方旅行时,应该多做这个地方地理、历史、人文方面的了解,在孩子仔细观察的时候可以去引导。第三,如果要是参与这些户外类的运动,希望父母本身也要喜欢这些。第四,孩子需要循序渐进地来,日常要有一定的积累,比如爬山,就要从2000米到3000米再到4000米。

记者:有什么话想对喜爱你作品的观众说吗?

徐承华:我觉得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每个孩子都应该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我拍摄,我写作,我分享,我希望更多父母能意识到教育一定有更多种可能。也许我们是个可以借鉴一点的样本,你看看无妨。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蔡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