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只要你有想法就有发芽的可能

香港创二代陈智诚陈智文的广州故事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雨楠 钟锐均 12-28 00:43

折叠前

折叠后 受访者供图

楼价高、面积小、空间不够用……对于一线城市工薪阶层来说,这是买房时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地获得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来自香港的创业青年广州空间优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智诚,通过优化空间的智能家具设计,打造了可折叠的空间,为居家生活创造了更多元的场景。

  1

  从父辈开始与广州结缘 

在这里赚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陈智诚是典型的香港创二代,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父亲就在广州创办了五金厂,在三来一补的年代里,父辈们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成为了第一批个体户,其间一度发展成为格力的供应商,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

生为港人的陈智诚,在成长过程跟随父亲频繁地在两地往来,“看着内地的发展日新月异,家里的长辈更坚定了来内地发展的信念,曾经让我来内地发展。”大学时,陈智诚选择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开始扎根广州。

然而,在毕业那一年,陈智诚选择回香港做金融服务业的“打工人”。陈智诚坦言,刚毕业的时候,没有想太多,彼时金融行业也是香港的支柱产业,而且与专业契合。回到香港工作时,一开始做的都是一些基层琐碎的工作,每日重复的工作使最初的激情逐渐转变成迷茫,环顾身边的香港朋友,眼神里对未来的渴求慢慢被生活的迷茫所填充。机缘巧合,一次在和旧同学交流中,内地生活的同学言语之间所流露的自信,在陈智诚心中埋下了种子。两年后陈智诚感觉工作没有什么盼头,便把目光转向了内地市场。

2015年,中国签订首个跨境电商双边协定,跨境电商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迎来了风口。“香港人做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有优势,香港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自由港,在这里有着完善的产业链条,也有着相关领域的人才资源。”抓住机会,陈智诚加入了广州当地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从事市场领域的工作,陈智诚分享,做生意讲究“流水不腐”,当时做的贸易产品,以高流通性的商品为主,基本上各类产品都会有所接触。

由于在贸易领域没有太多经验,陈智诚从基层做起,去了解行业的情况,也希望在风口之上能够抢得一线商机。陈智诚透露,“刚开始的时候是边学边做,后来自己尝试做了一些小生意,赚得不算多,但也算是一份积累。”然而从风起到风落的两年时间里,陈智诚亲历了行业的变化,“国家总理李克强2015年1月5日来南沙考察后,催生了一大批线下跨境电商公司,在2018年之后,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了红海行业,遍地开花。”这让陈智诚迎来了职业发展的第二个瓶颈期。

“除了行业发展的变化,跨境电商作为一个吃青春饭的行当,加班是常有的事情,那几年家里的小朋友也开始进入幼儿园读书,一方面要顾及工作,一方面又要平衡和家人间的关系,我很难像过去一样以公司为家。”人生阶段角色出现了新变化,也给陈智诚带来了新的思考,把目光转向了下一个选择。

  2

  哪有创业不会遇到失败?

在挫折中学会了什么叫自知之明

“曾有人说过,只有4%的项目能够创业成功,创业是有风险的,和创新不同,创新考验的是能力,而创业更多的是资源整合。”陈智诚是位理性的创业者,2019年,还未从公司离职的他一边着手尝试新的领域,利用父辈早年积累的行业资源研发智能门窗设备。

“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对父辈的生意也不感兴趣,一直闷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创业之路,他选择了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尝试。

然而当自己开始在新领域试水后发现,事情并非如设想般顺利,一个个实际问题接踵而来,让陈智诚不得不重新思考产品的形体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门窗毕竟不是刚需型产品,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强。在没有大资本大品牌的前提下,很难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市场布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此外,材料上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产品研发出现了不少障碍。”

在难以翻越的大山面前,产品没有太多进展,大半年后最终被喊停。陈智诚透露,由于提前做好了风控,也让项目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在这一次失败中,也学会了什么叫做自知之明。”明白产品的稀缺和使用刚需的重要性,更了解到自己拥有哪些资源与能力。

这次失败的经历,让陈智诚在第二次创业中,抓住了市场缺口。陈智诚回忆,在制作智能门窗的过程中,一位来自上海的客户提出了空间优化需求,其所居住的学位房遇到了空间狭小不够用的情况,希望陈智诚能够帮他优化空间,通过设计,让窄小的居住空间有更多功能场景。例如白天可以是办公空间,提供工作使用,到了夜间可以作为卧室,提供睡觉休息使用。“客户知道我们做智能门窗,觉得这个方案我们有能力实现,就找了团队商量。”

客户提出了想法和需求,双方经过讨论后,陈智诚开始着手尝试,“因为家里有生产的基础,搭建类似的框架并不难,第一个版本其实相对比较简单,只是搭建了框架结构,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做出一个半成品的格子间,货运到上海后,客人自行安装。”这个产品的原型也成为了第一代版本的“折叠空间”。

“刚开始并没有想太多,但把产品做出来后,自己也觉得有点意思,在市面上很少见,可能会有一定的需求受众。”于是,陈智诚开始尝试展开做可行性调研,他发现,相比之下,自己的所在地香港和毗邻的深圳反而会是一个需求更大更刚需的市场。

高房价,是香港典型的住房问题。哪怕是名人,也可能花费千万元住在一个窄小的空间里。将目标锁定在了“优化空间”设计上后,陈智诚和兄长以及团队开始讨论如何赋予设计智能化。陈智诚分享,大哥陈智文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拥有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曾负责上市公司的研究室搭建项目,在这样的专业背景下,兄弟联手开始在这个折叠空间里造梦。

“做的第一台机器是给客户私人定制使用的,如果要投入市场,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包括产品的统一性、便捷性等。”做工业产品出身的团队再次遇到了新的挑战,该如何让产品成为民用产品,也更加实用?

2019年10月份,团队开始着手第一台样机制作,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断研究如何把机器做到最理想的状态,“一试机才发现,问题还不小,机器运作过程中除了会震动,发出的声音也很大。”陈智诚坦言,作为机器,样机设计是合理的,但作为家具,一定是不合格的。

好比雷曼兄弟造飞机,为了找出问题,兄弟二人自行通过网课学习相关知识,从室内设计到智能制造一一补足,并把第一代样机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

为了验证产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2019年年底,陈智诚决定将机器投放市场,让市场去提出建议找出产品缺陷的同时,一边研究更好的版本。不幸的是,产品还未来得及被消费者认识,新冠肺炎疫情便袭来,但是,这并没有让陈智诚和团队就此止步。

“刚开始也很纠结,是放弃还是持续推进?通过商议,我们决定利用这段时间,继续调整改进产品的不足。团队成员各自在家上网课,学习智能设计的相关知识,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讨论验证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从3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团队人均上了300节网课,也让第二台样机正式面市了,相比第一代更节约成本,也更加稳定。

现场,陈智诚向南都记者展示了二代产品的使用,一个复式公寓的架构,下层空间要更大一些,顶层是一块平板和床边柜,一侧的楼梯,可以实现上下走动,底层则是一个落地大衣柜,另一侧则是一张办公桌,中间留有走道。

当遥控器一按,原本的落地大衣柜上下分离,顶层的柜子开始向中间走道的空间移动,随后,顶部柜子下降至与底部的柜子平行摆放后,原本作为天花板设计的顶层,瞬间变成了卧室里的床铺,两分钟内实现了空间的切换。陈智诚介绍,通过这个设计,可以让小户型的居住者在一个空间里实现多种不同场景。

据介绍,这个最新的设计作品,也一举拿下了“青创杯”第七届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港澳赛区初创组的二等奖。不仅如此,在陈智诚的办公室里,各种奖项和项目的专利,摆满了桌面。陈智诚表示,这无疑给了团队信心,在比赛的过程中,收获良多,重新整理了创业思路,并且对国内的政策和市场优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给香港青年的建议:

国家政策对大湾区发展很支持,这里是创业的沃土

“香港还是会有不少人对内地市场存在好奇,想来内地创业,毕竟这里成本比香港低,创业氛围也比香港好。通过一些办公空间的帮助,可以完成创业的所有审批手续,还可以参加各种比赛,增加项目曝光度的同时,或许还能赢得一些奖金。”陈智诚坦言,自己创业后才发现,当地政策对港澳青年的倾斜,也是让项目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对于在广州创业的优势,陈智诚总结成“产企学研媒”五点优势,“广州当地有产业基础,周边城市的供应链完善。以我们的项目为例,一些配件可以在周边城市完成采购;这里的企业资源丰富,通过专创空间的帮助,可以链接到不少当地的优质企业资源,也为项目的发展开拓了商机;广州的高校集中,人才集中,科研人员以及机构也很多,这一点早已名声在外。通过机构的帮助,也让我们有机会在媒体渠道上得以曝光,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所做的事情……”

在陈智诚的语气中,掩盖不住对在广州创业生活的喜爱,对大湾区未来发展的肯定。他鼓励也建议香港青年可以来到大湾区创业,陈智诚认为,当下国家政策对于大湾区发展的支持,对于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就业、读书和生活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是创业沃土,有机会让想法和项目在这里发芽。”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