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广州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双双近千万,意味着什么?

蕴含着巨大的动力和可能性,专家建议根据实际管理人口配置公共资源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美苏 李宛真 05-26 00:40

  5月18日,广州市统计局正式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广州全市常住人口1867.66万人,十年共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05%,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市常住人口中,非户籍常住人口937.88万人,占比50%,这意味着每两个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过江龙”,其中又有近半数来自广东省外。与此同时,市辖区流动人口近千万。

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双双近千万意味着什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表示,人口的不断流入意味着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动力和可能性。与此同时,在政策制定方面,仍存在跟城市实际管理服务人口不匹配等问题。对此,他建议根据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A

  流动人口近千万

  建议根据实际管理人口规模调整公共资源配置

  从常住人口总数看,广州持续位居广东省首位。在全市1867.66万常住人口中,非户籍常住人口93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97%,年均增长7%,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达50%,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在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152.2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14.41万人,流动人口为937.88万人。

  这将为广州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黄石鼎认为,人口的不断流入意味着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动力和可能性。

  但在政策制定方面,仍存在跟城市实际管理服务人口不匹配等问题。黄石鼎指出,作为省会城市,广州的公共资源配套、城市发展规划都有固定指标,大多数都以户籍人口来设计,没有将流动人口纳入考量范围内。因此容易产生社会公共资源的提供不能满足整个城市庞大的人口需求的问题,例如城市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等。

  在全国范围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流动人口数量也不容小视,达到2.76亿人,在十年间增长了近70%。黄石鼎表示,希望未来中央可以参考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根据实际服务管理人口重新调整公共资源配置以及政策配套。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优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黄石鼎还表示,对广州而言,应该尽量把入户门槛放低,让一部分流动人口能够入户,在这里落地生根。其次,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在教育入学方面。

  黄石鼎认为,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广州有责任率先探索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政策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等方面,与实有人口相匹配。在庞大的城市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

  B

  跨入老龄化社会

  适龄劳动人口涌入城市老龄化程度相对减缓

  还有一组数据引人关注,即广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7.82%。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6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15个百分点。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广州已跨入老龄化社会。

  “60岁以上人口占的比重在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黄石鼎预计,未来在社会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方面,会更多向银发群体倾斜,银发经济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十年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与全国相比,广州老龄化程度相对减缓。“这得益于城市发展的吸引力,这些年来很多劳动年龄人口不断流向广州。”黄石鼎表示,十年前,由于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准较高,广州老龄人口比重较高。近五年来,全国的几个特大城市都在大力招引人才,大量年轻人口涌入广州,使得适龄劳动人口相对增高,60岁以上人口比重降低。

  与此同时,0-14岁人口占比达13.87%,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少儿人口占比提升,反映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但从家庭户来看,全市共有家庭户718.50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2人,比2010年的2.73人减少0.51人。此项数据比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更低。

  家庭户平均人口跌破3意味着什么?黄石鼎表示,家庭规模缩小被视为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家庭少子化,从传统大家族式逐渐演化为小家庭。与此同时,进入现代化社会,不婚人士增加。这从全世界来看都是一种趋势。

  黄石鼎表示,由此以后的社会服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有小型化、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但也要警惕低欲望社会的出现。

  C

  人口性别比偏高

  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居全省第二

  从性别比来看,广州市的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下同)为111.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3.08),比全国平均水平(105.07)高6.91个百分点。

  正常情况下,每出生100个女孩,相应会出生103—107个男孩。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趋于均等。因此,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

  广州的人口性别比高于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且以常住人口作为基数计算,全市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200多万人。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参考近年来广州市户籍人口数的有关情况可知,全市人口性别比自2010年(102.98)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2019年该项数据已降至99.20。也就是说,广州本地户籍出现了“男比女少”的态势。

  由此可见,目前本地常住人口性别不平衡状态(男性远多于女性)主要与外来人员的性别结构冲击相关。这也与广州的产业结构相关,作为制造业大市,具体表现就是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加大。

  与此同时,从受教育程度看,与2010年相比,广州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由1.92万人上升为2.73万人,增长41.86%。

  广州是华南地区教育重镇,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高校。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在校大学生规模达130.71万人,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另一方面,近年来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900多家增加到超过12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数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第一,承载人才的载体逐渐增多。

  但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区引才力度的加大,人才具有鲜明的地域流动特征。从全省情况看,深圳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约2.88万人,已经超过广州位居广东省第一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广州(11.61)同样位居全省第二,落后于深圳(11.86)。

  学校已非“拴”住人才、提升受教育人口比例的唯一要素。地区发展环境、城市对人才的友好程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的走向。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李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