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如何争取上下支持?如何应对改革阻力?

隐藏在顺德村改细节里的改革智慧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魏凯 路漫漫 胡嘉仪 陈飞龙 06-25 01:00

  顺德大良德胜广场。大良容桂实施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建设150万人口规模的高水平中心城区。

  自嘲普通话不好的顺德人很难分辨出翘舌音和平舌音,一不小心就会把“村改”误读成“春改”——春天里的改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语境里,后者总是会让人想起1992年春天里发生的邓小平南巡。

在那场决定国运的历史事件里,顺德也是见证人——1992年1月,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并不是特区的顺德,在当时的广东珠江冰箱厂(今广东海信科龙电器公司)留下著名的论断“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今这句话不仅刻在海信科龙电器公司总部一楼大堂的墙上,也搬进了顺德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交流中心展览馆。

改革启示录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顺德咬紧牙关做产权改革,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声中朝着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之弊开刀。很多顺德人都说,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改革,就不会有今天顺德拥有两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神奇。

  在如何争取上下支持、冲破改革阻力的过程中,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产权改革留下了很多改革智慧,在冥冥之中,这些改革智慧在今天又被顺德人继承发扬用在了村改里。

  

提高政治站位

全区“头号工程”获得上级支持

  

  2019年3月7日,在村改正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之前,佛山市代市长、时任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在一次干部集体谈话会上强调,村改工作要求第一条是“提高政治站位,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去把握我们的工作”。

  如今回过头来看,在村改推进的关键时刻,顺德党政干部的政治站位确实紧紧跟上了中央的最新精神,并且借此获得了宝贵的上级支持。

  从2018年1月8日顺德区党代会正式提出村改是“头号工程”,到当年4月16日正式公布村改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这中间有三个多月的时间。

  这期间的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广东团审议时,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要求。他寄语广东“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村改的方向完全符合总书记最新的讲话精神,这让顺德在村改起步时便获得了巨大的信心。用郭文海的话说,当总书记的最新讲话精神传达下来后,感觉“获得了强大的思想力量”“为我们先行先试的想法加了一把猛劲”;其他顺德干部也回忆说,总书记在北京的讲话传到顺德之后,他们感觉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坚定确信村改是对的。

  2018年8月31日,顺德区委向省委深改组作了村改情况的专题汇报,获得省委书记李希的大力支持,他鼓励顺德要敢于啃村改这块硬骨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浴火重生,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路子来。

  专题汇报后不到一个月,顺德即正式获批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此后又先后分两批获得18项和16项省级事权。在省委深改组正式发布的文件里,工作保障机制第一条就是“省直有关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大局意识,加大支持力度”。

  很多顺德党政干部都记得,当拿到一揽子省级事权的消息正式在村改第二次千人大会上公开传达时,全场响起的掌声经久不息。

  上级支持对顺德村改的帮助是立竿见影的。2018年头号工程刚提出的时候,顺德仅仅把村改年度目标定为全区3000亩,最终当年全区实际完成4511亩;而在成为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之后,顺德2019年村改面积就飙升至24011亩,2020年这个年度成绩甚至达到了54788亩。如今顺德村改的成绩已经刷新到了超11万亩,距离今年7月1日建党100周年时让村级工业园总体退出历史舞台的终极目标只差最后一步。

  

“只做不说”和“先说再做”

  

  在顺德的改革历程中,碰到阻力时“怎么做”和“怎么说”都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上世纪90年代产权改革时,面对外界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顺德当时的选择是“不宣传、不推广,先做不说”,整个改革期从未主动进行大规模宣传造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次顺德村改从头到尾都在积极营造舆论氛围。

  曾经作为顺德“工业产床”的村级工业园,面积占已投产工业用地70%,却只贡献了4.3%的税收,形态破旧、产业低端、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突出,与新发展理念格格不入,是顺德高质量发展大道上最棘手的问题、最主要的矛盾,也是顺德再振雄风的空间所在、潜力所在,是决定顺德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但村改确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两规不符,用地政策突破难;“长租期、低租金”,众多园区业主、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阻力极大;坚持“工改工”为主,利益难平衡;村民诉求多样,改造意愿难统一;多重矛盾交织,一开始社会各界对改造普遍持怀疑态度,干部队伍信心不足。

  所以2018年1月8日村改正式提出时,顺德就用极具传播力的“头号工程”四个字展示背水一战的决心。此后在推进过程中,顺德又先后三次召开声势浩大的村改千人大会做动员。特别是2018年4月16日的首次千人大会上,顺德提出不设试点,十大镇街全线出击,每个镇街负责人一一上台领军令状。

  不设试点是决策村改作为头号工程之后的一种工作策略,是为了激励十个镇街、十大军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互学习、你追我赶,形成奋勇争先、万马奔腾的火热竞跑局面。如果搞试点,就算做成了也要个两三年,见效太慢,而万一没做成肯定在社会舆论上留下负面影响,以后再推进就太难了。

  郭文海不止一次解释过,定为“头号工程”是为了不给自己留退路,村改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是一场必须打而且必须要打赢的战役。而从顺德村改后续进程看,铺天盖地的强大舆论造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在南都记者看到的众多村改文件里,在各镇各村向涉及村民和企业、厂房业主发公开信进行政策宣讲时,第一句话往往提到“头号工程”四个字,言简意赅让对方认清形势。

  在前期媒体的报道中,有村改涉及的企业和业主说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村改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很快就主动配合园区改造和动员租户搬迁了。容桂街华口村社区党委书记黄活柏对南都记者回忆说,当他和村改干部去见业主代表时,“业主们都知道村改是大势,是必须要改、必须要做的”,最后80多个业主只花了两三个月就谈完了。

  其他村改干部也告诉南都记者,在前期广泛的宣传动员后,通常一个村改的表决方案公布后就能拿到超过七成的村民同意票,真正需要重点突破的摇摆票和反对票只是很少一部分。

将改革阻力限定在最小范围

  

  无论是在南都的采访调研中还是和前来考察的其它城市代表团座谈中,顺德村改如何做到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社会维稳事件都是被屡屡问及的典型问题,而对此作答的顺德党政干部往往都用一句“群众路线”来概括,细察之下,这句话背后恰恰代表本次顺德村改最值得称道的特点之一。

  在村改具体实施中一共涉及三大主体:村民、租用村工业园厂房的企业和厂房业主。前者人数最多,后两者人数较小,坏的策略是把这三大主体全部推向改革对立面成为阻力,特别是将人数众多的村民逼成改革的阻力。好的策略则是将阻力尽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而顺德村改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从利益分配看,顺德村改提出的改造方案让全部村民成为改造的受益方,第一步就把这部分基数最大的群体设定为村改的动力。

  在最终的执行中,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每一个涉及的村民都能够从中获得大约每股2万至6万不等的一次性分红和翻了两至六倍的长期性村集体租金分红,此外很多村里还借此修建了村道路、村厕所和村小学,改善了噪音、废气等原来的工业污染。

  对于村民来说,村改绝对是一次财富增值的机会,在不一定有的画饼(工改商住)和马上到手的蛋糕(工改工)面前,落袋为安的心态下大部分通情理的村民都会选择后者,只要村改干部替村民把账算清楚,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后,村民的支持并不难拿到,这也是村改后期很多村都主动争取改造的原因。而对租用村工业园厂房的企业,村改也通过分类处理,成功地避免将其逼成改革的阻力。

  这些在村级工业园里生存的上万家企业,村改没有选择一刀切的全部赶走,而是根据企业用电量、税收贡献、经营状况、在当地产业链中的重要性进行筛选,其中好的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都留下来,要么给财政补贴让他们另外租厂房,要么建产业腾挪园供他们进行场地周转,通过人性化手段保护它们应有的权益。

  而对于其中散乱小破的作坊式企业,它们原本绝大多数也只是勉强经营,看到村改清理厂房自己就搬走了,实在想做的也可以换个地方。北滘镇党委书记张新杰介绍说,他们曾经对被村改清理的企业进行后续跟踪,发现其中40%走了之后就彻底关门不做了,说明它们确实是已经无力在市场上生存。此外,这些作坊式企业往往存在环保和消防方面的问题,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合法引导和管理。

  真正的阻力其实是村工业园的厂房业主。在整个村改里,这群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损害。在村改工作人员的叙述中,这一群体才是最难攻克的堡垒。

  这些人早年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村集体手里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长约签订租地协议,简单盖个锌铁棚就做成厂房对外出租(有些厂房也供业主开办企业自用),中间收取倒手的差价,土地价值越金贵他们的获利越丰厚,而村民、村集体和区镇政府都无缘分享其中的级差地租。

  对此顺德采取了两手办法:第一,明确这些业主当年“以租代卖”获得土地的方式本质上就是租,这部分厂房只能按照市场评估价给补偿,一般而言少的有上百万,多的有上千万;第二,如果极少数的个别业主漫天要价且坚决不配合,政府先是上门耐心讲道理,实在说不通的则通过法律程序协商分歧。

  长期冲锋在村改最前线的顺德区委常委梁伟沛在采访中对南都记者说过一句话,“让村民得益、让企业得益,这是村改可以复制的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理解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才算真正理解顺德村改。

  改革名片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

实施主体

佛山市顺德区

获批时间

2018年 9月19日

改革目标

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造环境、造空间,大力推动制造智能化、创新全球化、发展绿色化,以村级工业园改造整治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工业4.0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全面开放新格局,力争实现三大目标,形成五种模式,到2022年形成“顺德样板”“顺德示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改革深观察

  顺德村改: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借“势”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是否符合历史大势的前进方向往往不仅决定事情能不能办成,甚至还影响办的过程漂不漂亮。

  从自我封闭走向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一枝独秀到携手前行,过去四十多年里每一次大转向背后其实都踩准了大势,最终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历史成就。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否察觉、利用甚至塑造大势,其实是改革推动者必备的素质。

  而从识势、用势、成势的角度看当前顺德正在推动的全区村级工业园改造(村改),会发现这场声势浩大、被众多专业学者视为当代农村土地发展模式的再改革和县域治理制度现代化的新探索里,对大势的把握堪称教科书级别。

  首先是识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顺德及时提高政治站位,在党的十九大后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的基础上发掘出村改这个突破口,紧紧跟上大势,获得了广东省委和佛山市委的强力支持,就此奠定改革的政治基础。

  而这个时间点又恰逢国内制造业向智能化跃升的关键窗口。顺德两大主导产业家电制造和装备制造的众多企业在这个窗口期都有巨大的产业扩张需求,无论是碧桂园和格兰仕向产业链上游扩展生产机器人和芯片,还是美的对整条产业链进行数字化改造建世界级智能工厂,都需要足够的新产业空间,而顺德村改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抓住了产业变革的大势。

  千万不要低估后者在村改中的作用,它绝对是影响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这些产业需求在,村改后新建的产业空间租不出去或者长期租不满,作为业主的村集体和村民无法从村改的工改工模式中受益,这场规模浩大的改造就难以推进下去,稍有不慎就会滑向只顾当前不顾以后的房地产开发。

  其次是用势。

  顺德村改一开始就用“头号工程”向外界展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在推进过程中又不断用千人大会、集体立军令状等形式营造舆论氛围。最终不仅在舆论上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凭此对全体顺德党政干部做成了一次漂亮的战前总动员,也促成了利益相关群体形成村改大势不可扭转的印象,让工作推进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基层治理形势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善用舆论之势其实是县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用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会用或者用不好则往往事倍功半。

  横向对比看,近几年珠三角其他地区也不是没有类似顺德村改的行动,有些不懂用势的地方往往只用一句“打击散乱污”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结果是改造做得零散破碎,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有些地方在推动改造时不懂用舆论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在没有取得共识的条件下强行推进,最后徒增阻力,也容易导致半途而废。

  最后是成势。

  过去四十年历程里顺德屡次敢为人先勇闯改革无人区,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最早引入“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还是上世纪90年代率先对乡镇企业进行产权改革,老一辈顺德人树立的改革传统绵延至今,也到了需要再续新篇的时候了。

  特别是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如果作为过去改革标兵的顺德无法率先拿出有分量的改革成绩单,于己于人都是有缺憾的,而顺德村改的出现恰恰回应了这一需求。

  在商业世界里,一个品牌的打造往往需要积数代人之功。而有了顺德村改,历时四十年、一代代顺德人持续打造的顺德改革品牌也终于有了在新时代里最新一块拼图,在全国范围内可以继续被叫响。

  品牌一旦树立起来,改革之势也随之被顺德促成,不仅未来的顺德人可以趁势向前,对于广东其它地区乃至全国来说,借势发力也成为改革成果共享的实现途径。

  在顺德村改胜局已定之后,一直不断有全国各城市的地方考察团前来取经学习,每个人都在追问顺德村改的示范性在哪里,其它地方有没有条件学。

  也许村改的具体操作手法未必适用于其它地方,但是如果从识势、用势、成势的角度出发,应该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次顺德村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陶然 田霜月 王卫国 邹高翔 王佳

统筹:裘萍 李海华 李阳 陈实 关健明 陈伟斌

执行统筹:何惠文 江英 汪建华 陈成效

采写统筹:南都记者 魏凯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路漫漫 胡嘉仪 陈飞龙

视频:南都记者 李孟麟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设计:金国华 何欣 李毅然 尹洁琳 张博 林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