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动车停放调查”系列第三篇
电动车充电设施“国标”缺乏 建设仍有阻力

海珠某小区安装的智能充电柜。

白云某小区,物管向记者模拟测试电梯智能识别系统。
南都关于电动车停放充电状况调查的前两篇报道中,先后关注了广州部分小区存在电动车上楼入户现象,分析了其背后的相关因素。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建设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因各小区实际情况不同,面临的困难也不同。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贺栩模对南都记者称,市内很多小区引进专业供应商,改造设置停放、充电场所,对原来隐患丛生的电动车乱象进行整治,大大提升了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也提升了业主满意度。该协会呼吁市民充分认识到规范使用、保养电动车的重要性,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物管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更多包容性的指导和支持。
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电动车进梯上楼现象有改善
今年5月,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区域电动车停放和充电管理的警示通知》做出要求,严禁各类电动车辆进梯(含电梯)、上楼、入户。
《广东省消防工作若干规定》也规定,物业服务人应该依法履行物业服务区域消防安全责任,发现服务区域内有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且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处理。
各物管实际执行时效果如何?在南都记者此前的走访中,发现有不少小区物管公告禁止上楼,但实际上无法杜绝。
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贺栩模告诉南都记者,随着物业企业的落实到位,媒体宣传的加强,市民对电动车引发火灾的危害性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再加上集中充电区域的配置、劝阻力度的加大、配套措施的跟进,电动车进梯上楼的现象有较大改善。当然,目前仍无法完全杜绝,而将电池拆下来带回家充电的现象也还存在。
事故:违规充电致火灾被拘留
在电动车停放充电规范管理方面,除了物管,《广东省消防工作若干规定》还明确了街道办和乡镇的职责:加强对辖区内老旧建筑、小型场所、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停放充电场所等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规定》还指出,在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室内场所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停放电动车,或者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插座给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充电,或者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集中充电场所存放易燃、可燃物品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造成火灾事故的,由消防救援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1年4月24日,东莞长安镇一出租屋发生火灾,13人被困后被解救。火灾事故是租客陈某电动车违规充电起火导致。陈某因此被行政拘留10日,罚款500元。
自8月1日应急管理部《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施以来,8月4日广东消防开出全省第一张相关罚单,即针对电动车违规停放现象。中山消防部门发现,坦洲镇一栋高层民用建筑一楼楼道及公共区域存在大量违停电动车现象。消防部门根据规定对违停电动车当事人处以1000元罚款。消防部门还表示,将不定期对高层建筑开展消防安全排查行动。
此前,广东消防人士接受采访时称,对电动车停放充电乱象和安全隐患,除了依法处罚的手段,消防还会在重点时间节点进行消防检查、夜查行动;此外联合有关部门,不定期专项整治,对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等现象进行清理。南都记者查询到,早在今年春节期间,广东消防部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清理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车7800多辆。消防人士认为,不能单纯依赖处罚、要求整改的方式,更重要的在于源头治理、全民意识,也欢迎市民积极投诉。
建言
充电换电柜或是一种选择
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贺栩模对记者表示,在停放、充电场所建设方面,各物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包括自筹资金、引进充电桩专业供应商等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难点,资金固然是一方面,最难的是没有场地。”贺栩模称,很多小区没有相关场地的规划,不得不通过移除绿化、改造单车停放区域,或者占用一些娱乐健身场地甚至市政道路等区域来建设。
贺栩模提及,得不到业主的支持,也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阻力。业主出于担心影响景观或者产生噪音、担心安全隐患等原因,不愿意在自己楼栋周围设置停放、充电场所。
广州市人大代表段安春认为,对于老旧小区等修建条件困难的情况,不一定非要建在小区内。可以齐心协力争取支持,通过小区物管、业委会或居民代表与政府部门(街道办等)共同沟通、开座谈会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小区外(市政道路路边或其他公共场所)作为修建充电桩的地址。
1月,段安春领衔提出《关于将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设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他提出,广州有关部门近年开始探索设立电动车智能充电柜(换电柜)。充电柜类似于快递柜,每个电池放在一个个柜门里,通过控制柜门开启来完成电池的借还。“这一换电模式填补了电动自行车行业除充电以外可选择性方案的空缺。”
对于场地条件不足的问题,广东省电动车商会副秘书长巫立东表示,推行充电柜、换电柜,是广东省近期兴起的充电方式,类似共享手机充电宝。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更节省场地空间,也更利于管理和监控充电安全。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江门鹤山启动电动车“智能充电+换电柜”试点。鹤山消防人员介绍,“智能充电+换电柜”最大特点是采用智能化管理,安全性高。每个充换电柜均具备电池故障分析预警功能,并内置气溶胶灭火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充电过程中电池起火引起的火灾等情况。
难点
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缺“国标”
巫立东表示,政府层面的政策对充电设施的建设影响很大:当一个地区完全禁限电动车时,各方不太愿意主动牵头来做集中充电场所,提供充电桩的相关企业进社区开展工作也会有风险和困难;如果政策出现变化、更加包容,对充电场所的建设会有促进作用。
南都记者此前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小区、城中村安装了接线充电设施,例如天河区的田心村小区、沙河新村和沙东大街。有些小区增设了智能充电柜,比如海珠区江南美景花园、穗发花园、番禺区祈福新邨等。
“但是,现在建设集中充电设施所碰到的一大难题是标准问题,目前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还在制定中。”巫立东向记者介绍,除此之外,行业内例如中国自行车协会也制定集中充电设施设备的团体标准;广东省电动车商会对广东的电动车集中充电设备的标准也在计划制定。
据了解,在相关标准技术制定层面上,广东省电动车商会已和充电设备头部企业、应急消防部门、检验检测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
巫立东还发出了一个疑问:谁来保证充电设施、充电场所的安全?“此前就有电动车充电场所着火,导致整片烧毁的危险事故发生。那么,这些充电场所的安全是依据什么标准呢?”巫立东表示,充电场所的标准问题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
声音
对于老旧小区,不一定非要建在小区内,可以通过小区物管、业委会或居民代表与政府部门共同沟通、开座谈会,选择符合条件的小区外作为修建充电桩的地址。——广州市人大代表段安春
现在建设集中充电设施所碰到的一大难题是标准问题,目前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还在制定中。——广东省电动车商会副秘书长巫立东
业主出于担心影响景观或者产生噪音、担心安全隐患等原因,不愿意在自己楼栋周围设置停放、充电场所。——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贺栩模
调查
有小区电梯装智能识别系统,车入门不关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建设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因各小区实际情况不同,面临的困难也不同。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贺栩模对南都记者称,市内很多小区通过物管的努力,发动业主投票后授权物业企业引进专业供应商,改造设置停放、充电场所,对原来隐患丛生的电动车乱象进行整治,大大提升了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也提升了业主满意度。比如从化、南沙、增城等区相关场所建设有较高的覆盖率。
同时,该协会呼吁市民充分认识到规范使用、保养电动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物管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更多包容性的指导和支持。贺栩模认为:“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把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承诺落到实处。”
白云区
小区百余电梯装上智能识别系统
“电动车不上楼,消防意识心中有”,这样的标语在小区电梯门口随处可见,只要电动车一推进电梯,电梯顶部的监控系统立即闪烁红灯,同时伴随语音警报提醒:“电动车上楼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请勿将电动车骑上楼。”与此同时,无论怎么强行按键,电梯门都无法正常关闭。而在一楼架空层处,小区则整齐划出电动车专门停放区域,并配备了数量充足的充电桩。
广州市白云区的富力桃园小区,自从AI智能识别系统上线1年多来,几乎不再有业主“铤而走险”将电动车从电梯搬运上楼。这无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通过电动车安全宣传、安装智能识别系统、配备充电桩等设备,有效解决了电动车上楼入户、乱充电的难题。
富力桃园物业管理处负责人李建华介绍,小区共47栋楼,有8368户,电动车3500辆左右。近几年电动车上楼现象严重,虽然物管积极向业主宣传电动车上楼的危害,但作用不大。“不少业主为了满足电动车充电需求,仍会推上楼充。”
2020年6月,富力桃园物管投入10万元左右对小区的125台电梯进行AI智能识别系统的安装。该系统由富力物业华南区域公司自主研发,其通过红外感应,AI进行数据采集识别等功能,能够有效地识别进入电梯内的电动车,并联动电梯门动作使电梯门无法闭合并有语音声光提醒等方式,使电动车无法上楼。
该系统从去年至今,经历三次升级换代,第四代的AI智能识别系统识别度最高,灵敏度最强,且只针对电动车进行报警和停梯,“轮椅、自行车等其他工具可自由出入”。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推一辆自行车进入电梯后,该智能识别系统并无任何语音提示,电梯门也能自如关闭。
1000个充电口,28元可包月
“当然,仅做到杜绝电动车上楼,而忽略业主们的充电需求,治标不治本,我们靠疏不靠堵。”李建华称,在给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时,小区配套的充电桩设备也是同步安装。物管与广州一家公司合作,在小区每栋楼的架空层或车棚处,进行了智能充电桩的装配。近40组充电桩,可提供总计1000个充电口,为使用电动车的业主提供便捷、安全的充电服务。“业主们把电动车停楼下就能安全充电,何必冒险带回家充呢?”
南都记者现场见到,充电桩类似家里的插头装置,只要扫码充值,手机上就会显示附近哪个充电口闲置可用,直接插上后即可充电。李建华称,该充电桩和家用充电装置最大不同在于,“它只要一插电就能检测出业主使用的电池是否异常,如果电池使用年限太久、电池鼓起来,都无法正常充电”。此外,电池充满电后会自动断电确保安全,而收费标准为28元包月。
业主们普遍对物管的一系列措施给予点赞:“挺好的,物业采取这种措施确实有效防止电动车上楼”“楼下充电这么方便,大家没必要推电动车上楼,又不安全!”
天河区
听取业主意见选址,力推充电桩
天河区的东圃广场,也是电动车数量较多的小区。有小区业主向南都记者反映,因为没有集中充电的地方,不少业主将电动车带回家充电。
7月底,记者走访该小区发现,电动车大部分停放在一楼架空层及地下停车场。其中一处停车场不仅有电动自行车,还有电动三轮车。记者数了一下,总共有约50辆。而在一楼某处公共平台,电动车数量更多,密密麻麻摆了几排。有保安人员表示,小区电动车至少几百辆,平时上楼根本管不了。
记者随机选择小区内各栋楼层,看到有些楼层公共走廊、通道存在停放电动车现象。小区5月份张贴的公告中称,为严格管理和解决小区电动车停放充电问题,管理处听取业主意见、综合考虑,拟选择网球场与环城高速围墙之间的空闲位置,设置公共充电桩,停车棚将采用不燃材料搭建。公告还提到,待公共充电桩建好并投入使用后,电动车将禁止上楼停放或充电。
建造费用取自小区公共收入
7月底走访时,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告中的停车棚已经搭好,充电设施还未安装。小区物管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包括与业主沟通,选择场地、规划建设、制定应急预案。物管建设充电桩计划采用扫码插线充电方式。至于建造费用,取自小区的公共收入。
工作人员介绍,其中一家充电企业的方案,将来充电设备的收费标准可以选择临充,也有包月,每月不到30元,每天可以充12个小时。目前,他们在挑选充电企业合作方,综合考虑充电价格和售后服务情况,“毕竟主要目的还是惠民嘛”。
8月上旬,小区物管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经过商议已确定合作企业,很快就可以进场安装充电桩。上述人员称,初步预计有约60个充电位,若无法满足,后续还可增加,“场所安全也会考虑,摄像头、烟感、灭火器都会具备的”。
02-03版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马辉 杨婷 黎玉莹 魏志鑫 实习生 胡晨豪 陈开欣 鄢志鹏 宋欣钰 石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