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湾区建筑在国际化的同时,本土文化的地位也在提升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艳玲 伊晓霞 08-27 01:19

  观察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从广州塔、大剧院到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从海心桥到港珠澳大桥,就城市本身来说,这些代表打破传统,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同时也高调表明了一个事实:大湾区开放、包容、迎接八方来客的鲜明态度。

  

从功能性、技术性到体现地域和文化创意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大湾区早期建筑设计还是以功能为主,此后对建筑的造型、外立面等有了更高追求。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一追求体现在对“高度”的推崇。1992年广东国际大厦建成,创内地建筑高度之最——63层,高200.6米。1997年中信大厦建成,391米的高度代表着天河北商务区崛起。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建成。“2000年前,改革开放成果逐步成型,城中村有,摩天大楼也有,反差并不剧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介绍说。

  到了2000年前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家对城市的历史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出来。建筑不仅仅是技术,也是艺术和文化的综合体,在技术之外,创意和文化也是建筑最重要的载体。这个时期,广州塔、广州大剧院等现代地标建筑横空出世。2005-2014年,伴随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稳步上升,中国的建筑设计基本都是对标全球。徐好好说:“到了2015年前后,城市的开发建设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软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如何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中,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成为大湾区建筑业的全新探索。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再到竞争与合作

  4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业获得了大量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建造品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贸易往来、人员交往和资金流动规模的日益扩大,既对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区域内建筑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广东大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健表示,中国建筑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走出去。“以前做项目,业主方会带队先去国外考察,看看别人的建筑是什么样子。有时也会出去邀请国外的设计机构过来。”第二步是引进来。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它像一大块美味蛋糕,吸引着国际建筑行业的关注。据冯健介绍,目前,世界前100名的设计事务所,基本上都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第三阶段,引进同时要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国内建筑业从中获益匪浅,开始聘请国际优秀设计师,也有不少在国外学有所成的留学生,毕业后回到祖国,入职到本

土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国内设计及建设企业,在规模巨大的建筑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刚刚公布的2021全球100强建筑设计公司名单中,中国上榜13家(多为港资事务所),其中3家为中国内地建筑设计企业,彰显了中国内地设计品牌不断崛起。“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风向标,在国际化的同时,本土文化的地位也在提升”,冯健表示。

由点到线到面未来将越来越重视整体规划

  展望未来,建筑设计业面临两个新挑战。一是,“在大湾区一体化的推进下,建筑行业的提升的表现已由点到线到面。之前是单体建筑,现在已经到了市政交通,未来在规划方面会越来越重视”,冯健认为。

  另一个挑战是,“现代城市很核心的一件事,就是公共生活空间,要有聚会的广场。近10年来,实体性空间受到网络冲击,但是这个是缓慢的。伴随2020年疫情的暴发,这个问题被剧烈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认为。对于现代城市、现代建筑而言,赖以生存的公共性正在改变。”

采写:南都记者 王艳玲 伊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