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超大城市广州如何聚焦城乡产业融合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姝伦 冯芸清 09-01 00:40

  从化是广州城乡融合的重要区域,这是去年在从化艾米稻香小镇举行金色稻田音乐节。 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新型城乡关系亟待重塑,产业融合是打通发展壁垒的关键。

  超大城市广州,聚集着1800万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6.19%,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城区空间不断扩张,高楼鳞次栉比,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日益稀缺。

  长期以来,这座“商贸之都”城乡接合部发展粗放,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待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犹存。广州11区分布着1144个行政村。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资料显示,广州村域(农村)面积58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8%;农村人口260多万,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0%。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下称广州社科院)举行了“聚焦城乡产业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暨《广州蓝皮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发布会。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基础。”广州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胡晓群在会上发言称。

  胡晓群强调,广州应顺应城乡产业融合趋势,健全促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人才集聚,激活土地资源要素等,“土地是珠三角地区城乡产业融合重要助力,集体建设用地、农业设施用地等土地政策如何创新,有待探索。”

  《报告》中,广州社科院课题组撰写的《广州市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研究》指出,2014年至2019年广州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广州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得分为0.248分,较2014年大约提高了0.142分,增长近1.5倍。测评指标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都市农业带动本地农户数及接待观光休闲游客人次、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农村非农就业比例等10项。

  “广州市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市经济发达,现代科技要素密集,城乡融合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广州社科院课题组认为,农村和城市经济间的产业关联度还需加强,农业资源和要素约束偏紧,农业的多功能以及技术创新,还未能完全适应市民多层次需求。

  根据《报告》,总体上,广州已初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带、休闲农业产业带、岭南水乡特色农业产业带、农科贸和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带和农业加工增值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布局。

  2020年,广州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焦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含盆景及园艺)、水果、种业、休闲农业等7个高产值特色产业,推动从化、黄埔、花都、白云等7个涉农区,形成了2-3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A

  农业产业链触网升级

  广州社科院课题组研究指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待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城乡产业融合的短板。

  广州社科院课题组认为,该市城乡产业融合主体的整体实力需要增强。其中,广州农业企业大多数地处偏远郊区,以流转农户土地经营为主,土地租金逐年上涨且行业利润低。面临招工难、招工贵等困境,企业生存压力加大。

  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突出。截至2019年,广州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349家,家庭农场425家。而同期的重庆、成都、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分别达到27900家、11326家、2757家,这三个城市的家庭农场数量分别有14000家、7541家、4347家。

  数字技术的渗入,正在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加速。长期以来,农产品存在供应链薄弱、损耗高、毛利低等特点,农户交易多发生在田间地头。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拉动生鲜电商发展,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推动下,多家电商及物流巨头加紧“下乡圈地”,线上渠道不断引流。

  目前,生鲜电商渗透率偏低,供应链效率和质量仍待优化。以近年“触网”的网红水果荔枝为例,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团队2018-2020年在广东、广西两地的调研数据,共计2540份有效样本,通过电商销售的荔枝种植户仅131户。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左两军等人调研发现,采用电商销售荔枝的农户,文化水平集中在初高中,年龄以中老年为主,整体对电商认知度有限。这些种植户种植规模较小,面积在1-10亩的偏多,难达到包园销售标准。

  在前述会议上,左两军表示,根据生鲜电商平台对供货方的入驻标准,绝大多数中小种植户达不到“门槛”,运营资质、产品质量标准与运营能力,是双方合作的主要考虑因素。

  左两军建议,中小种植户更熟悉利用微信渠道进行销售,但存在质量安全问题隐患。为解决供应链上下游匹配问题,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运营管理能力与市场意识。

  如何将“菜篮子”及时送达城市餐桌,更是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广州气温偏高,空气湿热,生鲜农产品“进城”易损耗。《报告》披露,在广州北部山区,物流通达率较低,且缺乏大型仓储、冷链物流等保鲜基础设施,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待解。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根据相关统计,广东省冷库总容量仅560万吨,其中低温库所占比例高,保鲜库少;肉类冷库较多,果蔬类较少。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课题组在《报告》中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打造高质量生鲜冷链物流经济。

  B

  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广州市城乡融合平台日渐多元,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农业公园等产业融合化形式涌现。”胡晓群说。

  当前,农村产业正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不仅仅是粮食蔬菜,可吃、可看还可玩、可品。

  广州社科院课题组提出,广州市各区对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划、开发和推广,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未能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产业聚集,“游、销、供、产”的规模化发展不足。

  在进行商业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广州各地大多数方案的制定,仅停留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范畴。上述课题组建议,开发旅游业要结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文化价值。

  广州城有上千年历史,拥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景观。利用其地域优势,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亦是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探索。《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底,广州共建设有111个市级农业公园,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创意、田园景观、农产品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近六成集中在远郊的增城区、从化区。

  前述会议上,广州社科院农村研究所邱志军助理研究员表示,下一阶段,广州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公园规划,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手段加强营销宣传与推介等,解决农业公园用地需求,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小而精、独具特色的城市农业公园。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冯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