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议员邵家辉:
前海扩区扩容 为香港服务业注入强心针



人物简介
邵家辉:现任香港批发及零售界立法会议员,香港自由党副主席,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9月2日下午“大湾区购物节”开幕当日,邵家辉以短片的方式,向广大消费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如何促进“9+2”城市、8000多万人口互相推动优质产品双向流通,从而促进相互间的文化交流,这是一件惠及湾区所有人民的事。香港是“购物天堂”,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购物节“给所有的朋友试一试”香港产品。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时隔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方案》)。
近日,南都记者就此专访香港批发及零售界立法会议员邵家辉,他表示,前海合作区扩区、扩容为香港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注入一剂“强心针”,香港应当把握好机遇。
《方案》精准推动港人在前海发挥所长
南都:从您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港人创业就业的现状如何?
邵家辉:过去港人选择创业就业的焦点比较多。部分港人看到内地的发展机遇会先行一步,许多港人留在香港或到国外发展。不过,现在很多从事外贸行业的香港人都会有忧虑。
因为当前世界正处于博弈状态,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不能独善其身。而香港原本就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外贸交流十分频繁,由于各种因素,让港人感受到在国外做生意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高。
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正好为香港人进入内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此次前海合作区扩区又扩容,更为香港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内地市场欢迎香港”。
南都:除了增强信心,您认为,《方案》对于促进港人到内地就业创业还有何意义?
邵家辉:其实过往这10年以来,前海合作区已推出许多便利港人港企到内地营商的政策举措,应该说进展和成效还是不错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前海注册港资企业已经超过1.1万家。
此次《方案》的出台,就内地与香港对接、融合发展推出了许多具体措施,更精准地推动港人港企在前海发挥所长,尤其是在服务业。比如在国际贸易领域,即使不考内地的律师资格证,香港律师也能在前海找到市场;在基建领域,前海合作区在地理面积上是以前的8倍,香港建筑行业的人才和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其中;此外,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香港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方案》的出台对于香港许多行业而言都是一个喜讯,能够为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带来较大的商机。
与此同时,前海合作区不只欢迎内地和香港的人才、资本等进入,还能够吸引外资进入,这对于希望在内地发展的港人,尤其是香港青年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方案》从政策层面“拆墙松绑” 尽可能便利港人融入
南都:《方案》提到大量粤港两地规则衔接举措。从您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以往,因两地规则不衔接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邵家辉:其实就两地规则衔接问题,香港立法会也有过相关讨论,但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我也听到很多行业反映,内地与香港法制不同,在香港流通的产品不一定能够进入内地市场。比如,在药品方面,以前,很多内地游客来港旅游都会购买一些中成药带回内地,但要说到某项药品正式进入内地市场销售的话,就要经过6到10年的临床试验。可是,这些药品在进入香港市场之前已经经过严格试验了。
南都:现在这些问题能够解决的有多少?《方案》对此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邵家辉:目前在逐步解决当中。比如近日广东省在内地的5家医院试点“港澳药械通”,部分港澳药械进入内地指定医院可以简化试验程序,我身边许多医药界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非常激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内地正在不断完善政策、简化程序,以便利更多港澳产品走进内地市场。
而在前海合作区,从《方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目前是在政策层面帮助“拆墙松绑”,尽可能便利港人融入内地,也让内地能够享受香港的优势资源。比如,《方案》中提到,支持前海合作区在服务业职业资格、服务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管理等领域,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
南都:对于探索两地融合、规则对接,您有什么建议?
邵家辉:粤港两地政策有所区别,各行各业有很多政策。因此,要探索两地融合,规则对接,第一步肯定是深入研究两地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区别,各自的优势在哪。我也相信,过去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探索,才会有《方案》的出台。
实践《方案》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具体执行者密切关注问题所在,最重要的是让到前海发展的各方人士,不管是港人还是外国人都感受到,政府是真心希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
而香港本身作为一个国际性城市,本来就有很多国际企业。香港也应当思考,如何将这些国际资源带到内地,协助前海合作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