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未来的天河CBD应是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典范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芸清 莫郅骅 郑雨楠 夏嘉雯 王美苏 蒋模婷 09-23 01:20

  CBD之星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一弯小桥,两岸行人通达。十里中轴,岭南雅韵余音。巧思何来?大国院士匠心。双塔架长虹,江心卧古琴。羊城添一景,珠水更多姿。愿穷班输力,筑城出彩为人民。

  何镜堂今年83岁。横跨珠江、坐落广州天河CBD轴心的海心桥是他领衔团队为广州倾心打造的“民心桥”。

  算起来,何镜堂的“建筑设计史”绕不开天河。“我刚回来时,天河CBD还是一片农田,天河体育中心还是一个小机场”,放眼如今的繁华,他不禁赞赏,“它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具备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让海心桥成为广州新时代地标

  正式开通那天,何镜堂又一次登上“海心桥”。“坡度适宜,我八十多岁了,走上桥也不觉得累。”这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全长488米,是广州珠江上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在广州核心中的核心创造标志性建筑,让海心桥与生俱来“网红”属性,何镜堂自然深谙其道,他告诉南都记者,尽管身为广东人,并在广州生活多年,但设计起本土建筑并不会更为“淡定”,“本地的人民群众对广东文化最熟悉,更容易跟你提出不同意见。”

  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何镜堂曾提出过“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力量,并贯穿其大量的建筑设计作品中,海心桥也如此。

  “它不但是一座步行桥,更是一座人文桥、艺术桥、民心桥。”何镜堂解释道,既然是步行桥,交通功能就是它的基因,要安全、舒适、好用。而占据城市之要,又让桥将城市的文化、艺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等功能融于一体,基于城市环境与空间特征,展现岭南地域特色。“时代性”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求,何镜堂称,市民可以在桥上不同区域慢行、快走甚至跑步,还可以小坐闲谈、赏珠江风景。“我希望它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广州新时代的新地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海心桥符合广州这座城市的气质,有着海纳百川的意思,同时也体现了广州人锐意创新、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

  

珠江新城后期应更注重完善综合功能

  20多年前,珠江新城的规划建设,让广州形成了一条长约12公里的城市新中轴线。由绕经海心岛的珠江隔断,北段长约6公里,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心沙岛,南段长约6公里,北起广州塔,南至新客运港。

  在何镜堂看来,这一跨时代的发展规划是相当成功的,如今,海心桥建立了南北相连的机遇,“作为一个纽带,它把珠江两岸的经济、生活等连了起来”,何镜堂说,如此漫长的城市发展中轴线,在全世界都具有特殊性。

  而为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城市新风貌,广州正谋划建设第二中轴CBD,将珠江新城向东扩容,打造一流的金融总部聚集区——广州国际金融城,让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与琶洲构成广州经济新引擎的“黄金三角”。受广州市政府邀请,何镜堂成为国际金融城的设计总顾问。

  当前,广州正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何镜堂认为,这样的发展必然是多节点布局,“一座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只有一条主线,而是要形成不同地段、承担不用功能”。对于天河而言,珠江段将珠江新城与广州国际金融城串联起来,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他表示,珠江新城的后期建设应更注重综合功能的提升与完善,创造更多文化品位的表达方式,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让城市更加智能化,“它的未来,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典范”。

  Q&A

  南都:请用一句话总结,天河CBD这些年来的城市建设发展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带给你的感受。

何镜堂:天河CBD的城市服务功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体现了广州的开放与包容。我认为,它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具备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南都:今年是天河CBD管委会挂牌10周年,也是CBDTIMES创刊8周年。作为天河CBD的专属媒体,请你对CBDTIMES说几句寄语。

何镜堂:我们是用建筑记录时代,南都CBDTIMES是用新闻记录时代,能扎根天河CBD8年并越做越好,越来越有活力,这很难得。现在CBDTIMES是要立足天河CBD、服务广州、辐射湾区,希望你们能真正担起重任,继续出新出彩,记录好天河CBD、广州乃至大湾区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