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套路寻真实 爱上写作多久都不晚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第三季度“妙笔少年”经验分享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13)班 张语函

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一(3)班 唐慕轩

天河外国语学校初一(6)班 何牧芸

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第三季度“妙笔少年”来啦!她们分别是广东实验中学初二(13)班张语函同学、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一(3)班唐慕轩同学,天河外国语学校初一(6)班何牧芸同学。对于写作,她们都有各自的心得。“套路”在她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存在?求真是文章的“硬核”吗?只要热爱,多晚爱上写作是不是都没关系?这些经验请听她们娓娓道来。
写作套路很可怕?这样用它!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13)班 张语函
在我写下初中以来写作的心得之前,我想先说明“套路”这个词的概念——“套路”是指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结合我个人的经验来理解,套路是你刚开始不太喜欢却不得不接受,而后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依赖的东西。
说完了这个概念,就步入正题: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列举出很多答案,但我最想说的,是有关“写作套路”的。
过分依赖套路,我成了“写作困难户”
现在网络上有各种对写作套路的归纳,比如标准式开头、写出人物感悟、选材与巧妙套作之类。面对这么多所谓的“秘诀”,我曾一度茫然,不知道是否应该遵循这一类的套路。初一刚开始时,我时常依赖写作套路,最后的结果是我一度成为了“写作困难户”,写的作文寡淡无味,缺乏新意,原本属于自己的风格荡然无存。
我列举我的经历并不是想说写文章完全不能参考套路,其实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不能依赖于写作套路。
我归纳了一年来我在网络上的所见,写作的套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律型,一类是格式型。规律型的套路大多是历届考生所达成的共识,例如多写总分总结构,少写重大的事件,多采用生活中的实例等。循这类的“套路”,本质上来说就是让自己的文章更符合他人阅读习惯,更易被读懂。我现在也常写总分总结构的文章。
我曾以为遵循格式型的套路可以让我的作文更显新意和深度。但看到分数和老师的评语后,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文章,才明白不是所有的套路都是值得使用的。我个人关于这方面的建议是少用些故意显得成熟的套话。现在我一看到类似“人生也亦是如此”之类的句子就头皮发麻——不过是十多岁的孩子,何把自己的小感悟话作人生哲理了呢。
可能我说得夸张了点,但无论如何也极少有人会喜欢一篇满是套话的文章。其实表达见解未必需要僵硬地把感悟代入“人生”,一句“或许”或“在我眼里”就能使自己的观点自然表露。这就能体现规律型套路和格式型套路的本质区别——规律型套路是使文章易懂,而格式型套路是对行文和语言的要求,过度依赖会让文章变得死板。
平时多一些自由写作的练笔
那么如何合理使用套路呢?我觉得关键就在于能摆脱对套路的依赖。我们不妨先抛开考场作文的限制,平时写些随笔,多做些自由写作。在平时的随笔中我写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曾改编过几篇寓方言,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有关宗教与文学的文章。在自由写作的过程中,我可以谈及我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适当展示自己的写作风格,抛开平时考场作文的约束。于是渐渐地我减少了对套路的依赖,写出更有新意的文章,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写作技巧。
写作秘诀三个“真”
◎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一(3)班 唐慕轩
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我写作的秘诀总结起来就是三个真:真人、真事、真情。
写真人:平凡小事写出闪光点
什么是真人呢?就是真实的人、身边的人,因为我们最了解、最熟悉他们,写起来才不至于“挤牙膏”。写好一个真实的人既可以说容易,又可以说不简单。我小的时候总认为写人是最简单的,但其实我错了,写人才是写作里最难的,但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写人是把这个人的优点缺点都写出来么?当然不是,在一篇作文中只要抓住这个人的一个特点去写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特点是要为主题服务的,有时候你可能觉得他的这个特点很平凡,但往往这些普通常见的特点和事情在你的生活中起了不平凡的作用,而这就是我们作文要用到的闪光点。
写真事:做好材料选择题
接下来,就到真事了。真事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刚学写作文的时候,我也没少编故事,但发现它是冰冷的,不管你怎么修饰,都掩盖不了它空虚的事实,经常还漏洞百出。要知道,真实才有说服力、感染力。所以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经历、多观察,在书本上多学习、多积累。如何写真事呢?其实就是做好选择题,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说明作文的主题,有用的就留下,没用的就舍去。当然,也要避免记成“流水账”。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详略得当,就像修剪树枝一样,把有意思有意义的细节留下。然后,你就要开始美化了,把你能使上的“排比,比喻,拟人,夸张……”这些浑身解数用上,再安排一下自然段,第二步差不多就可以完工了。
写真情:记下让你生气或感动的细节
真情是什么,就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真情看起来很难写,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又能感受到。要我看,也不难,因为重点就在你能“感受”到,风吹过好像无迹可寻,但树叶在摇,风车在转。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就藏在我们各种各样的“感受”中,这种感受经常来自于细节。打个比方说,描写妈妈很累很辛苦,你可以写:妈妈的头发不听话地从耳后滑了下来,在暗暗的光线闪着刺眼白光,直直地刺痛着我的双眼。发现了吗?这样侧面写妈妈没时间打理自己,同时也带着作为女儿“心疼”的真实情感。在生活中,我相信也有很多小的细节让你温暖,让你感动,或者让你生气,让你愤怒,把他们记下来,也许下一次写作文就能用上了。
爱上写作,多久都不晚
◎天河外国语学校初一(6)班 何牧芸
说句实话,我刚开始写作时和很多人一样惧怕甚至反感写作,从没想过自己的文字有一天也能受到大家的喜爱,今天我就分享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吧。
读得多了就想自己写
仔细回想我对写作态度的变化,阅读真帮了个大忙。从幼儿时期我就对阅读很感兴趣,不论什么书都想找来看看。我随身带着各类书籍,一有空就翻书,没书看的时候我连广告宣传页也不放过。看得多了,我心中不禁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来写一个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呢?于是,我的第一篇童话故事《乌鸦的由来》诞生了。也许这篇童话故事并不精彩,十分口语化,但从此写作在我眼中不再总是困难重重、毫无乐趣。
所以,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当你对写作提不起兴趣时,不妨从自己喜爱的书籍中获取灵感,从模仿开始写一个自己的故事,就好比很多画家都是从临摹他人的作品到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除了激发我对写作的兴趣,阅读也大大丰富了我的写作素材。就拿我写读后感《舌尖上的民国》来说吧,当时我对唐鲁孙的《中国吃》系列非常感兴趣,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名人轶事和民俗趣闻。为了把读后感写得更清晰、完整,我参考了很多书目,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赵珩的《老饕漫笔》《老饕续笔》,甚至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等。我将它们串联在一起,一座上下数百年,尤其是民国时期饮食、民俗的“大观园”便呈现在我眼前。长期阅读的经验告诉我,知识可以迁移,从一本书走向另一本书。
观察生活 勤于记录 多读新闻
当然,仅从书中汲取写作素材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实践。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我们中小学生来说,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文字去呈现生活?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收集、整理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勤快一点,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
写日记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曾经尝试用浅易的古文写过荷花,写过台风天的天气变化,写过外婆买烧鹅的趣事,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后,我对文言文更入迷了。我也曾用现代文记录过我家养的小黄鸭长大的过程,写过游玩时看到的爆米花的情景,还写过小学门口小街上各色各样的小吃摊和小学生们的热闹和贪吃,写过校园里的紫荆树,写过小学毕业时班级为学校捐书时大家如何分工合作热火朝天的事。我过去很不喜欢写关于母爱、父爱的作文,认为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件很寻常的事情。但自从住校后,我才体会到父母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饱含爱意。留意到细节,感受到细节中的深意,我再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写进文章时,文字不再单调和枯燥,仿佛我的笔突然间有灵气了。
到了小学高段,还要注意多读新闻,经常和家人、同学和老师讨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这样升入中学后,就对写论述文不会很排斥和害怕。所以,我在小学阶段,也写过一些时评,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免幼稚肤浅,但这个过程是很让我受益的。
爱上写作,多久都不晚。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叫《秋园》,作者是一位年过80的老奶奶。她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60多岁了才开始写,现在已经快出第三本书,写的都是她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活,非常动人。同学们趁青春年少,不如就从现在这一刻开始,用文字来为自己多留下一些成长的足迹吧。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第24期征文
新学期 新周末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呼朋唤友,愉快玩耍的心情,是学生时代最深刻的感受。新学期新周末,你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写给我们,让我们一起分享你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周末的愉悦吧!
文章要求:题目自拟,800-1000字,文体不限
征文对象:不限
征文时间:即日起-10月31日
投稿方式:扫码投稿小程序
- 下一篇:家乡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