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最好的城市”与“最好的乡村”
面对四个“时代之问”,顺德如何再次把改革写在大地上?


←10月2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佛山市顺德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与会代表阅读报告。
顺德篇
“最好的农村,最差的城市。”
这句形容顺德区域环境戏谈背后,既有对这座城市低调务实质朴的亲切感,也有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现状破局的更高期待。
10月2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佛山市顺德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被与会代表用“振奋人心”来形容。顺德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奇迹,在大地上写下一部创新发展的改革史。但本次党代会,比起总结成绩,报告将更多篇章留给了思考,对未来发展清醒地提出了四个“时代之问”。
顺德将如何作答?大会报告亮点多多,其中备受关注与期待的:一个是产业顺德,未来顺德将继续坚持工业立区,更提出“六大倍增计划”;另一个是城市顺德,本次大会将打响一场难度不亚于村改的“硬仗”,以水兴城,全面解决不城不乡、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面对“时代之问”,顺德以改革再出发的气势,真抓实干、起笔落墨把答卷写在大地上。
蓝图
以“思考”贯穿整份报告 变革的时代,“老先进”如何再领跑
深读党代会报告,有个关键词只出现了一次,但却贯穿了整份报告,那就是:思考。
以工业立区的顺德,历份工作报告都对区域产业发展有重点部署,本次党代会同样将重点篇幅用于擘画产业蓝图,备受期待。
与此同时,顺德的区委班子深深的思考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作为“老先进”,如何改革创新持续领跑、先行示范?另一个是在产业之上,关于城市与人,顺德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好,让人才愿意来、愿意留下来,让“新老顺德人”都在此生活得更好。
报告中,一段文字唤起顺德人的共情。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风雨兼程、砥砺奋进,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家庭小作坊的敲敲打打中,踏上工业化之路,从乡镇企业中培育出两家世界500强,全区昂首迈上万亿工业总产值的历史性台阶。在桑基鱼塘上开启城市化进程,短短几十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蝶变为一座产业发达、交通便利、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在不沿边不靠海,没有特殊政策的土地上,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先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村级工业园改造,“顺德经验”“顺德模式”享誉全国。
这里,不仅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奇迹,也形成了“敢为天下先”的独特精神品质。
回首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顺德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改革史,一部激情燃烧的创业史,一部激荡人心的奋进史。但是变革的时代,顺德既面临很多机遇,也面临激烈竞争,更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
标兵渐远、追兵日近,“老先进”顺德,如何继续领跑?
深深的思考来源于,收起昨天的成绩单,顺德对于新一轮发展的危机感。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要在五大领域先行示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让与会党代表感到振奋的,不是过去的发展成绩,而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站在新起点,顺德提出在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蓝图,要继续先行一步、作出示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工业立区、科技强区战略,全面推动治水大会战、城市大建设、品质大提升,以水兴城、以城聚才、产城融合,全面提升顺德在大湾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共同富裕与干部担当作为五大方面先行示范。
作为以工业立区的顺德,产业发展自然是重中之重。未来五年,立足“万亿顺德”新起点,将加速打造大集群、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用5-10年时间,将顺德建设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城市。
与此同步的是产业“六大倍增”计划全面落地,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强区基础。
报告中,顺德提出实施千亿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实现千亿级产业集群超4个;实施百亿企业倍增计划,力争百亿级企业超20家;实施数字化示范工厂倍增计划,力争数字化示范工厂超100家;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力争上市企业数量超75家;实施产业空间倍增计划,实现工业厂房建筑面积翻一番;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力争高层次人才总量超5万人。
围绕“六大倍增”计划,顺德将出台专项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力推进。
挑战
对标一流城市 顺德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否足够?
改革再出发,并不是易事。
之所以以“思考”贯穿整份报告,是因为顺德不仅明确目标、挂图作战,更清醒的认识到发展路上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为此,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四个“时代之问”。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中,标兵渐远、追兵日近,顺德如何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积蓄发展后劲?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中,顺德如何从“两家一花”等传统产业中催生新经济、开辟新赛道?
在全国城市品质和环境的大比拼中,顺德如何解决不城不乡、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
在辉煌历史、一片赞歌中,承平日久,精神松懈,作为一个老先进,顺德如何再燃激情、求新求变、挺立潮头?
顺德连续10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顺德制造,中国骄傲”家喻户晓。但在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中,广州、深圳、香港等超级城市,对周边资源的虹吸效应明显,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顺德不但面临能否吸引更多人才的困局,还可能存在优质要素外溢的现实境遇。
党代会报告清醒提出,如果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落户顺德,就不能形成一流的产业集聚群,也就缺乏一流的城市竞争力,这归根到底取决于城市建设得美不美,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否足够。
过去三年,村改为顺德腾出大量高质量发展空间,为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新兴产业落地培育了肥沃的土壤,下一步,顺德如何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产业园与城市如何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
近悦远来,不仅仅依靠人才政策补贴、龙头企业高薪抛橄榄枝以及制造业大区为人才搭舞台,更应源于这座城市让人愿意留下来,生活更美好。
对标一流城市,顺德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否足够?
路径
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市民的期待”
显然,顺德还可以做得更好。
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市民的期待。
在坚持工业立区、科技强区战略的基础上,顺德提出全面推动治水大会战、城市大建设、品质大提升,以水兴城、以城聚才、产城融合,全面提升顺德在大湾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顺德奋力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中,未来的美好生活将是市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
南都记者留意到,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报告用了整整两个篇章的篇幅。其一就是坚持规划引领、整体推进,开展新一轮城市大建设,打造高品质现代魅力之城;其二是坚持以水美城、以水兴城,重塑水韵凤城魅力,打造美丽中国标杆。
一个是“城”,一个是“水”。规避“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弊端,又彰显岭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在“城”和“水”的建设中,又有一个关键词:全域。
综合近20年来区委对空间规划的战略思考谋划,报告提出未来顺德必须继续坚持“双中心、多组团”的空间格局。
一是持之以恒继续做强中心城区,推动大良、容桂、伦教深度融合,打造对接深港珠澳、面向2050的南部都会中心;二是支持陈村、北滘、乐从协同发展,全面做活做旺佛山新城,依托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重大平台,打造辐射广佛重点城区、综合实力强劲、富有活力和带动力的北部都会中心;三是支持勒流、龙江、杏坛、均安组团式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档升级,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双跃升。
以水兴城 重塑水韵凤城魅力 一场不亚于村改的“硬仗”
在党代会分组讨论中,陈村镇代表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
顺德区党代表、陈村镇勒竹社区党委书记甘建峰结合村里近年来的可喜变化说道,以前村里河道因为受到污染,白鹭都飞走了,如今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河道变美了,白鹭也回来了。
区党代表、陈村镇花卉特色小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子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河涌清洁可供儿童游水,重现父辈们的童年记忆。
代表的共鸣,正是源于本次报告将单独的一章留给了治水,提出将开展水环境治理大会战,实现水清岸绿、长治久清。
以水兴城,治水能将一个城市兴盛起来吗?
事实上以治水为抓手,顺德更大的蓝图在于,以水串活整个顺德的城乡环境面貌与居住品质。
数据显示,顺德河涌交错、鱼塘密布、水网纵横,大小河涌近1000条,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2.6%。换言之,在顺德不是水域、就是水岸,这里是地道的岭南水乡。对此,党代会报告提出,水环境治理是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以水美城、以水兴城是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
具体怎么干?
顺德提出将针对滨水空间建设粗放、侵占河道挤占河岸、见水不亲水等现象,沿着水网脉络,全面整理滨水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整村改造和村级工业园改造,坚决拆除沿岸违法建筑和设施,让城市滨水区可亲可近,真正做到还水于民。
与“城”同步的是,报告的另一个“全域”也正是在于“水”。
未来,顺德将全域构建10分钟亲水生活圈,建设一批水上公园、亲水平台。串联旅游景点、商业热点和文化亮点,丰富滨水业态,打造贯通全域的水上巴士旅游线路。依据全域水网特点,在大良、容桂、伦教、勒流片区建设水韵凤城核心区,在陈村、北滘片区建设治水治产治城融合示范区,在乐从片区建设滨水都会区,在杏坛、均安片区打造特色水乡小镇,在龙江片区打造水乡旧城活化典范。
全域十大镇街,五大水名片,各具魅力、交相辉映。
这是一场不亚于村改的“硬仗”。但更可期的是,不久的将来,随着大力实施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增加水动力和补水设施,构建河湖活水网,增强河道水体自净能力,顺德将再现清水长流、鱼翔浅底的生动景象。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美景,正成为继产业之后,顺德又一独韵魅力的城市名片,以山水田园为景观、历史人文为特质、公园街区为场景,顺德丰富的水文化元素也将被进一步彰显。
关注产业,更关注城市与人,顺德正迈向“最好的城市”与“最好的乡村”。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改革先锋再度扬起创新发展的锐气,更看到了这座“万亿工业强区”的温度。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