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市场等来了赛那,但要提车先加价?
中大型MPV市场竞争不充分,但终端销售加价需警惕影响新车口碑


广汽丰田赛那上月底正式上市,这是丰田目前唯一国产的MPV车型。 资料图片

↑赛那的空间相对充裕且多变,这是它的主要卖点之一。 南都记者 钟键挺 摄

←在广汽丰田丰云行APP上,消费者预订赛那被提醒“成交价以您和经销商达成的协议为准”。
今年最重磅的全新MPV车型,非丰田赛那莫属,这款曾在北美市场取得成功的车型,由广汽丰田实现国产,并在最近正式上市。新车全系标配2.5L油电混合动力系统,30.98万-40.58万元的指导价也符合预期,但赛那无可避免的终端加价,却在近期引起不少争议。要用30多万元落地一辆赛那,至少短期内可能性并不大。
乘坐和空间“能打”,智能配置有进步
最近,广汽丰田赛那正式上市,有关它的核心配置,熟悉这款车的消费者,早已对它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新车拥有超过5米的车长以及3060mm的超长轴距,使得它成为一款妥妥的中大型MPV,而全系标配的2.5L HEV混动系统,也是目前丰田的主流高端动力配置,系统综合功率183kW。作为一辆妥妥的大车,赛那的百公里油耗仅5.9L(WLTC工况)。当然,相比海外版本,四驱的缺席略有遗憾,但考虑到排放要求,以及30多万元的定价,此举也可以理解。
一辆MPV能不能打,只看字面的尺寸其实非常片面,MPV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乘坐和空间上。
基于TNGA-K高端平台,赛那拥有TNGA特有的低重心设计,通过调整座椅,可轻松切换4座、5座、6座、7座模式,分别适用于家用、商务、旅行等不同场景。实用性方面,国产的赛那也在努力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新车是全球首次搭载双侧电动侧滑门带脚踢感应功能的车型,车内拥有大量储物格以及19处杯架,第三排座椅可轻松折叠放倒,形成纯平置物空间,智能配置也比丰田此前的车型有所进步。
南都记者此前实际体验车辆了解到,赛那的后备厢采用下沉式设计,即使在满员的情况下,后备厢的容积也相对可观,容积达到525L,而消费者最看重的第二排座椅,前后调节行程最长可达816mm,靠背最大调节角度81°,坐姿几乎可以“葛优躺”。
不过,赛那的上车地台相对较高,老人小孩上车,会有轻微的不便,而第二排座椅的坐姿不算高,对于身材高大的人士来说,舒适性稍有不足。
终端“加价”或难避免,警惕影响新车口碑
相比此前32万元起步的预售价,赛那最终30.98万元起的指导价,算是符合外界的期待,主力销售的版本价格都在30多万元,只有顶配的铂金版车型指导价超过了40万元。
但是,想要用30多万元落地一台赛那?市场终端目前给出的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赛那上市以来,全国各地经销商都给出了花样百出的“加价提车”模式。常见的“加价”方式有增加大量选配,也就是4S店提车前常见的精品选装,由于选装精品的定价偏高,消费者新车的落地价会比指导价高出大几万元。例如,以33.38万元的豪华版为例,新车加装5万元的精品,外加上牌服务费、保险费用以及车辆购置税,新车的实际落地价格大概率要去到42万元以上。
目前,全国各地的赛那“加价”行情,部分区域在5万元上下,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则很可能在5万元以上。当然,消费者订车时理论上也可以选择不“加价”,采用原价购车的方式,但此举带来的是无法预料的提车周期,经销商目前普遍给出的提车时间要到明年下半年甚至更久。更有个别经销商,直接把自己的“建议零售价”输出给意向购车者,眼花缭乱之余,不少消费者也表示反感。
如果通过官方APP订车,能否像特斯拉那样享受统一售价?至少目前来看并不容易。在广汽丰田丰云行APP上,赛那建议零售价下方有一行“成交价以您和经销商达成的协议为准”的提醒。也就是说,厂家无法保证消费者以原价提车,线上预订的模式实质上形同虚设。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该APP所有车型价格下方,都添加了上述提醒,毕竟大部分传统车企的销售模式都是百分之百通过经销商,价格体系的统一并非朝夕之事。
为什么“硬气”?中大型MPV市场竞争尚不充分
赛那之所以“硬气”,一方面因其空间、造型、实用性、动力配置有优势;另一方面,也与目前MPV市场的竞争不充分,以及中高端MPV稀缺有关。
销量长期处于前列的别克GL8,商用属性更强一些,无法覆盖所有家庭用户,上汽大众威然上市以来,市场表现始终平平,同为最近上市的起亚嘉华,受限于起亚品牌力,难以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波澜。至于本田奥德赛、艾力绅,以及广汽传祺M8,在级别上也比赛那稍低,无法直接对比。相反,在海外市场得到验证的赛那,平行进口的价格高达四五十万元,因此国产后30多万元的定价,似乎也算得上合理。
广汽丰田日前宣布,预售一个月并且仅仅上市数天,赛那的订单量已经突破1万台,终端“加价”的舆论风波,似乎并未影响新车的销量。
过去,传统车企通过经销商售出的新车,加价提车的情况并不罕见,但这更多发生在豪华品牌的个别稀缺车型上,尤其是各种进口车型。因此,作为规模生产的国产车,赛那在终端被“加价”的行为,也引起了一定程度口碑的反噬。相反,近年冒出的新能源车品牌,采用统一的终端售价,统一的精品售价,就是避免重走过去的老路。
根据2017发布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以适当形式明示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或收取额外费用。但显然,消费者不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要顺利提车并不是容易的事。
新车落地价走高或走低,本质上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汽车厂家往往也无法决定终端的“加价”情况。但在汽车价格越来越透明的当下,在厂家搭建线上统一购车价格体系的今天,赛那此次终端“加价”行为,也可能会透支新车的口碑,这样的情形也值得厂家重视。
采写:南都记者 钟键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