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美不是堆砌 用减法成就的花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茗萱 11-16 00:00

  ◎广东实验中学 初三(13)班 王茗萱  ◎指导教师:李蓓蓓

  日子用点“减法” 多了趣味

  让学习做一点减法,让生活做一点加法。新学期迎来了新气象,搭配着浓浓的秋意,中小学生也刻画出不一样的新周末:有的去莲花山露营、学习荒野求生,与小伙伴们一起感受秋高气爽,又或者参加主题拍摄活动、制作琉璃花瓶,从爱好中收获不一样的惊喜。来,感受下大家的新心情吧!

  我望向柜子上摆放着的素净、雅致的琉璃花瓶,不由得想起了它教会我的道理——做点减法,更好。

  制作琉璃花瓶前,我心想,一定要将它做得美丽出众、色彩纷呈。所以当挑选想要熔上去的色块时,我左挑右选,拿了十几个各异的颜色,打算在上面描摹出一道彩虹。

  闷热的房间里,我鼓足气吹着那根末端裹着稠状玻璃的铁管,看着色块一个个被熔上去,心里已经画出它完工后的样子——那肯定是色彩斑斓、与众不同的。

  可却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

  我心绪复杂地看着花瓶,只见它上面的色块都相互融合了。两抹颜色中间交杂在一起,外围却又界限清晰。于是就出现诸如蓝混橙、红配绿之类的奇怪色彩。整体看来,就像用来擦画具的抹布一般。

  我开始反思:我用的颜色是否过多了呢?如果减去一些颜色,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于是我着手做着减法。

  重新挑选色块。精挑细选后,我选出了五个色调相近的色块。减去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后,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里的那五个小家伙,显得格外和谐而清新。“如果吹制时色块面积较大,为了避免颜色太杂乱,或许还要减去一些。”我这样想着。

  重新吹制玻璃。我缓慢地向那根铁管中送着气,看着末端的玻璃一点一点地鼓胀起来,有了浑圆的形状。房间里依旧密不透风、热气冲天,我却平心静气,只是默默地期待着。我夹起一块靛蓝色,轻轻地贴上那团玻璃。它慢慢地熔上去,色彩一点点地扩大着。等到它完全平整,我发现它占据了一块不小的位置。接着,我又挑出一块墨绿色,把它放在了靛蓝的对面,周围的空白被渐渐填充。待它被抚平后,我望向装色块的盘子——还有三块。为了这花瓶美得更加有序,我决心再减去两块。剩下的一枚青色被我夹起,放在了那余下的空白处。它渐渐地化开,与先前的两种颜色形成了微妙的平衡。结束了最后花纹的勾勒,师傅将已经成型的玻璃敲下。

  不同于前一次的失败品,这做了减法的花瓶显得很素雅。三种色彩各自占据一小块位置,延伸却不融合,别有一番韵味。我心满意足地将它摆在了家里的柜子上。

  这次的经历使我发现,原来美并不是色彩的堆砌。一味地追求颜色的多样,容易导致整体的杂乱。减去那些冗杂的、不相配的,只留下几抹色调统一的颜色,反而更富韵致。

  我渐渐懂得,生活中大部分的事,都是在精而不在多。数量其实并不代表着质量,加法未必总是有益的。有时候,做点减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