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优质教育资源下乡,让村民有病能就地看,引爱心企业做长者饭堂
粤开展驻镇帮扶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吸引人才回流

10月18日一大早,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副院长李勇一行人来到朱元昌的病床边探望。
9月22日,经过23个日夜,陈石恒终于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手中接过出院通知单,挽着从病魔手中抢回来的妻子回到家中。
从最初打算卖宅基地治病,到如今实现免费救治,陈石恒抹开了眼泪,他打心里感谢“省里来的工作队”。“多亏他们帮忙联系解决了近10万元医疗费,并联系了省里大医院,我老婆才能就医康复!”
陈石恒口中的这支队伍,是由广东省纪委监委牵头的驻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成员单位。
像这样奔走的工作队,目前全省有1000个,队员7000多人。此次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是广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帮扶行动:涵盖1127个镇,实现了全省(镇)的全域全覆盖。他们承载的使命就是把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扎扎实实地落到广大乡村上。
今年是省委省政府派驻工作队第一年。乡村振兴的实施的路径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些成为摆在工作队和各级党委政府所有干部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近日,南都记者走进清远市佛冈县,探索他们乡村振兴如何开局破题。
驻镇帮扶新模式 从填平思想鸿沟开始
“经济社会的落后,首先是思想意识的滞后。乡村振兴,应该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振兴。”佛冈县委书记潘国标说。
虽是“精兵强将”,但基层工作经验是他们亟须补足之处。于是,一到镇上,工作队最先做的两件事便是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举措、下基层了解当地民情。
“干部的头脑需要一场‘理论风暴’。”广东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兼审查室主任、省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谢少举介绍,工作队每天安排一个小时做专题学习,建立学习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掌握乡村振兴的思想方法。了解基层党和政府的需求、愿望和诉求,按方抓药;向原来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学习过去好的经验做法,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来。
前段时间,工作队还前往浙江桐庐、广东云浮、广州从化等地调研,对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短板和差距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乡村振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项目缺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认识不够。”谢少举调研发现,在浙江,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非常高,村民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治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而在广东,多数由政府来主导,群众的参与意愿与江浙一带相比仍有差距。
如何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意愿,提升其思想观念水平成为首要之事。谢少举和工作队通过座谈会、走访困难群体,了解水头镇的镇情、乡情和民情,为乡村振兴的精准施策打下基础。短短四个月内,召开多场镇村乡贤、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村民、居民代表座谈会,收集到151条具体意见。同时,和水头镇干部组成工作组小组分片包干,走进困难群体。
“水头镇户籍人口约3.2万人,常住人口1.5万人。困难群体共725户,包括低保户、特困供养对象、边缘易致贫户,其中重残重疾人员占比较大,残疾人家庭达到800多户,精神病人有162户。”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常驻办公室中,挂着一幅“作战图”,其中标明了水头镇下辖10个行政区和1个居委各自的具体情况。
“以往工作队的成员都生活在城市中,没有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真正走进一家一户之后,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很多群众在脱贫攻坚阶段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要获得更富裕的生活,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谢少举说。
壮大集体经济 走与大城市互补式发展之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中,排在首位的是“产业兴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农村最兴旺的时候,也是乡镇经济发展得最好的时候。但如今,绝大多数农村经济靠土地出租维持,集体经济薄弱,留不住人才。在谢少举看来,破题“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与大城市的互补发展之路。
水头镇位于潖江的源头,属水源保护区,无法发展有污染性的工业产业。经多方研判,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高附加值农业、服务业和旅游业,承接大城市的外溢资源。谢少举介绍,工作队引入中国核工业集团发展“农光旅”,将农业、光伏、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综合体项目投资在10亿元左右。目前项目部公司已经成立,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农业方面则选择了魔芋精加工项目,每亩附加值达8万元,效益在5到8万元之间,通过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项目的引入,让农民手中的财富最大化。
随着外出打工者的增多,人口外流城市导致乡村空心化严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振兴,有了人气才能吸引更多的东西。”谢少举表示,无论是村镇的产业提升,还是绿道改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人们回到乡村。其中人才回流又与产业发展相互作用。对于农民而言,最值钱的是土地,可惜由于土地分布较为零散,很难带来丰厚的收入,不少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只有把土地集中起来使用,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才能够让土地增值保值,吸引村民回流乡村。
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先富带后富,解决农民回乡的就业问题。“我们与当地的优秀企业家开展合作,比如引进国内玩具制造业钱三强万兴集团在村内开设‘微工坊’,村民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挣钱。”谢少举说,只有把家乡的环境建设好,把就业问题解决好,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愿意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共建共享 填平优质公共资源鸿沟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最核心的要围绕人来进行。
“没有人的回流,没有群众素质的提高,乡村振兴就成了空中楼阁。”谢少举认为,乡村振兴还意味着基层党和政府造血能力的提高,等到它家底厚了,集体经济强了,便能够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即便帮镇扶村工作队离开,也能够持续地将好的政策落实下去。
那么,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谢少举认为,主要还是要围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来破题,将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导向农村,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逐步享有城市的福利待遇,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
一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乡。10月27日,广州市第六中学与佛冈县第一中学、广东华侨中学与水头中学正式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将在原有的“校镇结对”模式上进一步探索组团帮扶新模式,对照帮扶学校的短板弱项,持续深化帮扶,增强帮扶成效。
二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0年8月,佛冈县人民政府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签订为期三年的深化帮扶合作协议,省人民医院累计派驻四批21名专家,其中有17名专家常驻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工作。经过一年帮扶,佛冈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普外科、妇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5个重点专科获得了长足进步,创建“卒中中心”,以“胸痛中心”建设带动多学科合作。
9月1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带队赴乡村振兴帮扶点——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开展考察调研,并召集三所附属医院23位医疗专家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到基层,为500余名群众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服务。
三是完善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爱心企业做长者饭堂,让农村的长者不用跑远,花上两三元钱就能吃到营养餐。
重病免费救助 帮助基层医疗队伍“造血”
疾病是将本不宽裕的村民拉回贫困线的一大隐患。在入驻佛冈县水头镇的短短几个月里,驻镇扶村工作队在开展走访摸排工作的过程中,重点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大病救助便是其中一项举措。身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聋哑人朱元昌、患心脏病多年的徐积银,正是在此间幸运地得到免费救助。
当然,这也离不开多方的会商联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9月10日在佛冈县调研时承诺:2021年开始,省医决定对佛冈实施“大病关爱行动”,每年将提供5个器官移植类大病、重病患者救助名额。
朱元昌便是佛冈首例救助案例。今年24岁的他是一名聋哑人,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发育不良且未能在儿童期及时接受诊治,已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下降,如继续拖延病情将面临心力衰竭的危险。
从研判到治愈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广东省人民医院、省驻镇帮镇扶村驻水头镇工作队和佛冈县人民医院等多方联动,在广州与佛冈之间搭建起一条重症患者爱心救助的绿色通道。
10月中旬,朱元昌赴省医就医完成手术后,回到佛冈县人民医院休养。10月28日从佛冈县人民医院正式出院,登上了回家的汽车。
“广东医疗资源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省医佛冈帮扶医疗队长、佛冈县人民医院院长方明表示,省医此行就是要把基层医疗工作做强做好,让老百姓有病能够就地看。
去年8月份起,省医共分四批派驻21名专家至佛冈县人民医院,其中有17个人为长期驻点。走进佛冈县人民医院一楼大堂,便可看到省医专家的信息。方明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医院管理体系,重点对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方案涉及的指标进行分解,狠抓落实;优化学科建设,使得“省医就在家门口”的招牌在佛冈逐渐深入人心。
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团队,不仅仅要“输血”,还得“造血”。方明介绍,广东省人民医院优先免费接收佛冈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学习,今年开始已培养接近30人,是以往的三倍以上。从行政管理角度,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完善医院后备人才库。
广州名师驻点 让乡村成为人才虹吸地
此次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特别提到,要帮助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镇域公共服务能力。除医疗之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也是重中之重。“良好的教育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谢少举认为,一个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整体情况都会改变。因此提升教育质量,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10月27日,广州市第六中学与佛冈县第一中学、广东华侨中学与水头中学正式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目前,佛冈县共16间学校(园)与广州市黄埔区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而早在今年9月17日,佛冈县第一中学与广州市86中、佛冈县水头中学与广东省教研院黄埔实验学校便开始了结对帮扶,以三年为限。
佛冈县水头中学校长黄洪新表示,相对于珠三角地区,佛冈县水头镇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通过结对帮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活动资源,包括大型教研活动、名家专家讲座以及备考、备课交流活动等。
10月初,广东省教研院黄埔实验学校课程教学处主任李幸宝前往水头中学担任副校长。在短短一个月内,便与水头中心的老师、学生打成一片。“李幸宝不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担任九年级的数学课程教学,对初三的备考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黄洪新表示,在两校“同课异构”活动中,来自广州的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虽然讲的是同一堂课,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李幸宝看来,水头中学拥有良好的人文管理环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学生身体综合素养较强。但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我们将以教学研究作为突破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交流以及教学资源共享。”他表示,未来也会与水头中学一同提炼学校本身的优势,以精神引领教学制度、学生管理等方面,打造“水头优势”。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李湘芸 钟宝仪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程浩
视频:南都记者 吴佳琳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