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互联网医疗现“僵尸线上医院”专家支招:C位给患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文 11-23 00:00

  大监管时代,互联网医疗行业路在何方?2021年11月18日,丁香园·丁香医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上海举行,互联网医药行业人士共聚一堂,探讨行业发展新形势。

随着今年10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的公布,行业监管新趋势成为业内热门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在发言中指出,我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僵尸线上医院”等问题,新的监管政策强调了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并关注到了行业弊病,业内各方要适应严监管形势,应向“遵循规律,规范创新”的方向努力,致力用互联网工具重塑整个医疗体系,让患者更多地参与到医疗过程并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现状

政策一边推动一边规范“僵尸线上医院”成突出问题

  

  “大监管时代到来了,但我认为对行业的监管是一件好事”,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说,“监管可以让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得更规范、走得更远”。

  关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和政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在大会上作了《互联网医疗政策进展,如何解读?》的分享。

  “我们的研究数据发现,20%的中国医生已经在线上平台开展线上服务,互联网医疗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陈秋霖介绍,目前数据显示,我国已有1600家互联网医院,有7700余家二级以上的医院提供线上服务。

  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医保接入少、首诊禁令的执行、处方药线上销售、数据安全、医生多点执业等方面的问题,“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虽然很热,但是并不挣钱,行业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违规行为比较高发”,陈秋霖说,虽然政策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发展,但有一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是“为了应付而建设”,“僵尸线上医院”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总体上,陈秋霖认为,新冠疫情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政策进展是乐观的。疫情刚出现时,多部门出台政策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到了10月,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对行业提出了规范要求。

  

应对

行业需要持续的模式创新、勇敢的制度创新

  

  “在创新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是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各方应如何应对?陈秋霖的建议是:遵循规律,规范创新。

  遵循规律,既要互联网平台遵循医疗发展的规律,符合医改的方向,防止线下的问题线上化,也要医疗机构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互联网医院不是简单地把医疗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运营体系的重塑,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规范、创新发展方面,陈秋霖提出,互联网医疗领域目前并未成型,很多东西还在探索,还需要持续的模式创新。

  他认为,模式创新的空间还有很多,比如,互联网医疗作为线下医疗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更好地实现诊前诊后服务,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让医患沟通渠道得以延伸,帮助医患建立长期的信任,这是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所在,应给予合适的定价、合理的激励,以让它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制度上的创新,要用好试点政策,勇于探索关键问题的突破,推动政策的突破,也要加强对规范监管的创新,“在监管创新的过程中,并不只是政府监管的创新,还需要行业发力”。

  

展望

互联网可否推动医疗体系从“供方”中心转为“患者”中心?

  

  陈秋霖提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重塑’这个词用得非常‘重’,也说明对我们这个行业是非常期待的,希望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塑整个医疗体系”。

  他还提到,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并不只是互联网诊疗,还应包括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和药品、医保、科普、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而健康领域的开拓目前是不足的,“我们特别期待未来的互联网医疗能够更多地和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向前端垂直整合,和相关产业链形成一个生态圈”。

  “我更期待的是,我们的互联网创新能够让患者加入到整个医疗过程中,使患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陈秋霖提出,当前的医疗体系还是以医疗机构、以供方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新方式,患者也许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就是互联网重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希望业界人士能够推动这样的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