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与圈养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高一(1)班 林子琪 ◎指导老师 何云华
近日,我看到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文章说的是教育培训降温后,孩子们应该可以回到他们父母辈们的教育环境,即一种宽松自由的生活。我细读了文章,生出一些感想。
在家里,我经常听父母、爷爷奶奶讲他们的童年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很自由,天地辽阔游戏花样众多。他们没有作业和补习,无忧无虑。他们通常用这样的感叹结尾:“唉,现在的孩子们真可怜!”他们曾经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不清楚,读了推荐文章,我也只能大体揣摩,毕竟时间相隔太远,但我还是很认同他们的结论。看现在的我,被各种补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就连正上小学的表妹,也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难得轻松。所以,我对“双减”政策非常拥护。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没有笑脸没有空闲,的确不是什么好现象。
但细读文章,我还是读出了作者或者还有成年人的一厢情愿。首先,他们那个时代我没有经历过,不能确定他们所描述的状况就一定是真的。第二,我也不完全相信一声令下就能解决长期客观存在的问题。社会学里有个词叫“剧场效应”,只要前面有人站起来,后面的人只能跟着起立,否则就什么都看不到,映照到我们学生群体,这种心理依然真实存在。
有一个流行了很多年的说法:“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错了吗?没有。今天教育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文化课也罢,专业技能也罢,不管你学什么,没有长期持久的投入,没有从小严格的训练,一般人无法获得卓越的成绩,除非你是天才。正因为人们对教育、对成长、对成才的规律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对人生对家庭未来有规划,所以,对子女未来精心设计的“圈养”成为很多家庭的必然选择。
所以,我对推荐文章中的乐观与憧憬并不苟同。君不见,如果说有什么成才的“终南捷径”的话,只要它一旦被发现,接下来必将是争先恐后、千军万马的景象,哪里还有散养的浪漫与悠闲?如果不承认这样的现实,指望一个政策能立刻还孩子快乐自由,我敢断言,一定会出现各种扭曲的现象。
作为当下形势的被作用者、被各种竞争卷得七荤八素的学生,我更希望成年人们能设计更好更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比如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和更灵活的选拔机制,还有更丰富的求学、成才出路。至于是散养好、还是圈养好,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过快乐而充实的人生。
- 下一篇:活力满满,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