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吹响数字人才集结号
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引才视野拓向国内乃至全球,以人才引进带动产业发展

琶洲迅速崛起,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5.87亿元,增长32.7%,企业总数达到3万多家。

12月18日,在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与智联招聘举办的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中,广州海珠区入选“最佳引才城市”,是全国15个入选城市之一。该榜单衡量的是一个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保留率及人才活力。
至今年,海珠区已连续三年入围该榜单,同时入围该榜单的还有广州市。在广州已入选的前提下,海珠区继续入选,这让探讨“海珠如何引才”变得更有价值。人才作为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该榜单更是展现一个区域的发展力,考验一个区域当下发展实力及将来发展愿景。
近三年里,海珠琶洲试验区头部企业集聚,数字产业发展迅速,产学研体系逐渐完善。与之对应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数字产业的领军人才。近三年也是海珠区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变革提质的关键时期,瞄准数字经济,海珠的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的方向清晰,无论是在平台的搭建上,还是在机制的创新与擦亮特色品牌上,海珠区对人才的需求都更加迫切,也更有诚意。
A
面向未来的数字产业与抢人大战
数字产业是一份面向未来的事业,上至“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下至遍布各城市的数字经济主题试验区和“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布局,发展数字产业成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今年3月份公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文件首次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新经济指标,提出了到2025年占比10%的预期性目标。广东数字产业基础好,发展势头强,对此指标提出了20%的更高要求。
广东发展数字产业,广深两地任务尤其重要。在广州,数字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广州率先布局数字经济产业,抢占发展先机,汇聚数字产业、人才要素。去年,《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沿珠江两岸,位居市区核心位置,琶洲试验区、金融城片区和鱼珠片区共同组成市级试验区,琶洲试验区为核心片区。不难从这份方案当中读出建设试验区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方案将番禺区辖区的大学城划分到海珠区辖区的琶洲核心片区,希望大学城的高校科研和海量的大学生人才优势能够助力支持琶洲核心片区的发展。
人才是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数字产业的高门槛和前沿性体现出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不仅是大湾区的城市,全国各地的都市圈城市及二线城市都意识到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要务是“抢人”。一场吸引“数字人才”的竞争在各个城市间上演。
北京市推出“千人计划”,上海市推出“浦江人才计划”,成都市推出“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等,基于本地产业发展,围绕人才做文章,通过资金、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措施吸引人才,各地城市拿出充足的诚意向人才抛出“橄榄枝”。
在领域方面,各地人才吸引侧重有关大数据、5G产业、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都瞄准了数字经济等未来强势产业,是在抢占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先发优势和话语权。
B
崛起的琶洲与迫切的人才需求
广州加入这场“抢人大战”的主要依托平台之一便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试验区作为核心片区,拥有明显的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近年来,随着头部企业陆续进驻琶洲,琶洲顺势崛起。
琶洲试验区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15.87亿元,增长32.7%。企业总数达到3万多家,今年净增超3000家。
目前,琶洲试验区已聚集了以腾讯、阿里、唯品会、科大讯飞、树根互联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50多家,将有约40万产业相关人才聚集琶洲谋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版图,不仅面向大湾区,也走出国门,角逐全球市场。
例如,主营工业互联网的树根互联能够与微软、GE等世界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同台竞技,入选Garther魔力象限。科大讯飞的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依托大湾区平台,将技术和产业向全球输出。
作为核心片区,琶洲占据了广州中心城区的核心位置。琶洲与珠江新城和金融城构成黄金三角,这也成为琶洲吸引人才的首要优势——区位优势。拥有了区位优势,就意味着与城市核心产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近距离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环境、完善的城市服务和人居环境,和以此带来的企业招人用人优势。
琶洲历来被寄予厚望。在互联网电商产业风起云涌的时代,琶洲的主导产业是互联网电商。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琶洲又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以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为主导产业走向未来。
这也就意味着,琶洲的“引才”不仅仅是琶洲或海珠区的战略任务,更是关系到广州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能否占据人才优势,也关系到面向全球的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向全球输出什么样科技水平的产品和产业。
C
创新机制,不拘一格广纳英才
人才引进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在高端人才成为各个城市引才重点的当下尤其重要。在“党管人才”提出之后,广州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海珠区也成立了以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机制。人才工作的重要程度来到新高度。
“招才引智”成为和“招商引资”同样重要、齐头并进的城市发展逻辑。海珠区印发了《海珠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各单位人才工作责任,并纳为相关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事项。
围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海珠区领导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协调解决问题数百项。海珠区以琶洲试验区为试点,突出园区、楼宇、商圈等重点区域,推动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积极吸引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一起“共建共治共享”海珠发展与成绩。
海珠区制定《琶洲试验区数字人才引进工作方案》,从人才体制格局、平台载体建设、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统筹推进。不仅仅将引才工作聚焦在政府部门身上,充分发挥琶洲试验区大批头部企业的揽才优势,海珠区细化出台《海珠区支持创新人才集聚实施细则》,实现人才评定“去行政化”。
海珠区将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产业人才评定权限交给企业。企业认,则政府认。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将企业上缴税收部分返回给企业,同时要求返还金额需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奖励经认定的人才。这意味着,经企业认定的人才,将拥有和企业营收同样“水涨船高”的经济奖励。这不仅实现了对企业贡献的激励,也形成了对领军人才的收入吸引力。据统计,海珠区已经累计评定产业人才741人。
积极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为海珠区引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得到外界的广泛认可。除了入选“最佳引才城市”,海珠区在2020年还被《小康》杂志评为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第一名。
D
搭建平台,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琶洲试验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数字经济产学研链条。除了一批头部企业之外,琶洲实验室成为琶洲试验区的“最强大脑”。海珠区推动琶洲实验室团队整体进驻华新科创岛。
在琶洲,琶洲实验室牵手一批头部企业开展前沿和基础性科学研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琶洲实验室主任徐宗本为代表的国内顶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在此谋篇布局破解“卡脖子”技术,并基于广州的医药、制造、交通等强势领域,开展易于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
琶洲实验室为琶洲带来了一批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据统计,琶洲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数理基础、核心算法、共性技术、智慧医疗、智能制造领域部署了19个研究中心、56项重大及重点研究项目,引进科研技术人员398人,其中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36人。
海珠区的高校科研优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除了原本就有的“南天一柱”中山大学,琶洲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并联动国内一流高校共建。广州两所985高校在海珠区发生了交集。
除了中山大学之外,海珠区还有广东财经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发挥辖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让机构内科研项目在地孵化成产业项目亦是海珠区“留才”的重要命题。
就此,海珠区出台《海珠区推进在地科研单位资源整合利用工作方案》和《海珠区在地单位高层次人才专项服务方案》,整合了辖区2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促成科研产业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如技象科技等科技成果转化的标杆企业在物联网核心通信技术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超越和替代。
海珠区的数字元素愈加浓厚,将全部辖区定位“海珠数字生态岛”,一面是面向未来的数字产业,一面是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海珠区规划了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和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
为满足人才创新创业需求,海珠区搭建了各类平台。近年来,海珠区涌现了工美港、TIT创意园、创投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孵化企业近2000家,集聚“双创”人才7.5万人。海珠区还打造了全市首个公益性创业服务空间“海珠创客坊”,支持创新创业人才融资和培育等。海珠区的人力资源企业也相当集聚,已经引进了智联招聘等20家人力资源企业,为数字企业和人才提供专业化支持。
E
打造特色,让人才拥有海珠归属感
提及人才服务,不得不提海珠区首创的人才服务官体系。在这一体系当中,海珠区各级领导分别担任首席服务官、职能服务官、属地服务官。他们化身“服务员”,“零距离”响应人才的教育、医疗和安居等需求,破解人才发展事业的后顾之忧。
以人才安居为例,在面对人才大量迅速涌入海珠,而本地人才公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海珠区想方设法储备市场化人才公寓,与辖区内的公寓企业联手,为人才提供低于市场价的折扣价格。
据统计,今年,海珠区人才服务官共提供医疗服务近2万人次,组织优诊陪诊200人次,储备市场化人才公寓超1.1万套,让4375人实现拎包入住。
除了这份来自服务的归属感,海珠区充分发挥辖区生态优势,打造优质的人才工作居住环境。海珠区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海珠湿地。毗邻琶洲的湿地公园成为琶洲人工作之余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海珠区还打造了长6.6公里的风景靓丽、江风徐徐的沿江碧道。
往后,海珠的人才将更具海珠标签化。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将结合辖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定位,设计海珠人才工作标识。就在去年底,面对国内数字经济人才评定标准空白的局面,海珠区以琶洲试验区为调研案例,率先推出数字经济人才标准,为政策扶持提供精准参考。一个区级政府率先定义行业人才标准,不仅展示了琶洲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和信心,也展示出了海珠区意在打造以数字人才为标杆旗帜的琶洲人才品牌。
F
人才汇聚,海珠发展迸发新活力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海珠区在当下就已有成绩可见。据统计,海珠区2020年拥有劳动力规模总量达到194.3万人,较“十三五”规划期间新增17.21万人。海珠区共有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18家,居广州第一。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29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家。
人才跟着产业走,人力资源服务业跟着人才走。人力资源企业在海珠区也因人才的聚集而兴盛起来。今年10月22日,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琶洲核心园区开园。今年,海珠区规模以上人力资源企业共计33家,上半年营收达到10.85亿元,同比增长19.2%。
不同于天河区,虽同样位居广州中心城区,海珠区是典型的老城区。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海珠区60岁以上人口占全区人口17.05%,仅低于越秀区的22.25%和荔湾区的19.81%,排名全市第三。如何实现人口上的“老城市新活力”,在海珠这样的老城区变得更为典型和有意义。
人口数据是2020年11月1日的静态数据,海珠区正在进行的此轮人才的“招才引智”,正在不断地吸引年轻的专业人才来到海珠,重构海珠新的人才结构。随着海珠产业和居住体量的不断提升,这一部分年轻人将成为常住人口,构成海珠的整体人口优势,实现海珠老城区的新活力。而海珠区也吹响了人才集结号,将引才视野拓向国内乃至全球,诚挚地向数字人才抛出橄榄枝。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