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引百家企业落户广州 将尝试在穗开办学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雨楠 钟锐钧 12-23 00:00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吸引了不少港澳青年来到内地,书写自己的逐梦记。作为港澳青年工作的先行者,全国人大代表、澳门青创国际集团董事长、澳门KNJ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敬麟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要加倍努力把广州的事情做得更好,希望能进一步实现“穗澳模式横琴发展”。“横琴将成为澳门青年接触内地市场的重要门户。希望未来可以把广州的成功经验带到横琴,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其实,早在2015年,何敬麟便在广州开展港澳青年双创工作,截至目前,分别在番禺区和黄埔区开设了3家港澳青年双创基地,并先后引入上百家港澳青创企业落户广州。采访之际,何敬麟透露,在广州的青创工作会持续开展,未来将有可能在南沙区再增设一个新的基地。他还希望能在广州办一所学校,将爷爷何贤在澳门兴办的教业中学带到内地。“在澳门,我们一直努力让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与国际课程相接轨,变成有澳门特色的国际课程,希望未来可以把这个教学模式带到广州来。”

  A

  从家乡番禺出发 三年为广州引入上百家港澳企业

  何敬麟是澳门何氏家族第四代传人,澳门著名社会活动家何贤之孙,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之侄。虽然在澳门出生长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便跟随爷爷穗澳两地跑,对家乡番禺何敬麟一点都不陌生,他更是伴随番禺一同成长。

  “爷爷有一句老话,他常常告诉我们在外面赚到钱了一定要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爱国爱澳是家族的传统,何家人除了在澳门当地乐善好施,也不忘回报家乡。何敬麟分享,从爷爷一辈开始,便为广东、为番禺的发展出资出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何贤投资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支持广东企业发展开始,先后在番禺投资建设大石桥、洛溪大桥,完善当地的道路交通,也修建了番禺宾馆及医院等。如今何敬麟接棒,持续为广州的城市发展注入何家的力量。

  2007年时,何敬麟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先后在香港航空公司做培训员,在澳门做地产代理,最终接过家族生意和社团工作,开始在粤澳两地的创业之路。

  2011年《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正式出台。过去十年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广州,吸引了不少澳门地区的工商界人士前来考察,寻求新的投资机会。2015年,何敬麟带着澳门工商界的青年企业家到番禺考察青年双创项目,也由此启发了他在番禺创业的想法。这一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9大领域、30个方面明确了96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着东风,何敬麟联合澳门工商联会、澳门青年企业家协会、澳门番禺同乡会的青年企业家共同发起“澳门青年创新创业计划”。

  何敬麟分享,最早的想法是打造“粤澳合作区示范点”,找来几位同样来自番禺的澳区政协委员参与,“但只有我们几个人,力还是不够。”于是他邀请社团里的澳门创二代一起加入,最终组成一支有34位股东的创始团队,并于2018年在广东落地首个项目——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或许是何敬麟个人IP的吸引力,基地开业仅半年便实现100%入驻。三年时间里,更吸引了上百个港澳青创项目落户广州。

  “这个是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前期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洽谈,最终顺利落户广州……”走访时,对入驻的基地项目何敬麟如数家珍。引入的企业中,有本土纳税大户,也有澳门当地的科创企业,还不乏优质的香港青年项目。形式多样的双创项目打开了何敬麟的新大门,而基地里跨越城市边界的合作案例,成为他开办青创基地后意想不到的新收获,更成为了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的典型。

  从大学城出发,如今何敬麟已在广州开设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港澳青年双创基地,采访时何敬麟透露,未来或有可能在南沙再新增一个基地。据了解,目前三个基地定位不同,彼此间有一定联系。例如位于广州大学城的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创业+产业服务,以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目标。黄埔区科学城的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重点打造“IAB+NEM+跨境业务+高端服务业”的科创产业生态,搭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全方位服务平台。位于中新知识城的澳青部落汇聚了穗澳知识合作先行示范区的首批启动项目。

  “当成功的创业案例越来越多后,也给予澳门青年走出来的信心,未来还能将成功的模式带回澳门,带到横琴。”何敬麟表示,他所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创业者有机会发挥所长。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后,不少澳门青年人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开始有了危机意识。”何敬麟建议澳门青年,要有底气和信心走出第一步,不要害怕失败。

  B

  谈《横琴方案》 横琴发展初期要充分发挥穗澳联动的作用

  过去三年里,青创工作是何敬麟在广州的工作重心之一,也是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一项重要提议,“近几年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走访了不少内地城市,也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

  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横琴方案》)正式出台,在何敬麟看来,方案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澳门发展的瓶颈问题,包括土地资源不足和人力不足,将对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在2002年时澳门特区政府宣布将博彩经营权批给三家公司,打破了澳门长达七十年的博彩专营历史。随着2003年内地多个城市对澳门开放个人“自由行”,为澳门带来了巨大的客流。也将澳门经济推向了高速发展期。

  赌权的开放以及内地自由行的开通,给澳门带来了蓬勃发展生机,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福利水平逐年提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优势也成为限制澳门发展的最大障碍。当自由行被按下暂停键,依赖博彩业而兴起的酒店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一度停摆,据澳门统计局就业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6月至8月总体失业率为2.8%,本地居民失业率为4%,创2010年以来新高。“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大家没有很好地去面对澳门产业过于单一等现实问题。”何敬麟坦言,在发生疫情的这两年时间里,依靠过去十几年的积累,澳门还有一点“家底”确保民生项目不受影响。但澳门人深知这不是长久之计。《横琴方案》的出台,给予了澳门人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何敬麟观察到,过去三个月里澳门各界及内地城市对于深度合作区高度关注,“方案出台后,不少内地城市的人特地来澳门看看,了解市场情况。”过去一直提倡“琴澳合作”经过此次方案出台后升级为“琴澳一体”,随着各项政策的相继出台,未来也将进一步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对此,何敬麟认为,“方案刚出台需要时间落实,至少要2-3年时间才能够看到成效。在这一期间,更应该充分发挥广州和澳门的关系,穗澳联动不光能带动两地经济的发展,也将为横琴发展注入新动能。”而“穗澳模式,横琴发展”也将成为何敬麟未来两三年里着力探索的发展新方向。

  C

  谈澳门发展 应进一步发挥“超级经纪人”作用

  从青创项目开始,何敬麟频繁往来穗澳两地。在这一期间,何敬麟带来了优质的项目落地广州,也试图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作为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他希望能为澳门企业在大湾区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澳门当地有不少企业也会面临发展瓶颈,未来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展生意和渠道,是澳门企业的转型之路,也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何敬麟深知,帮助澳门企业走进来的同时,还要发挥澳门自身优势,通过“平台”的角色,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

  2003年10月,首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在澳门创立,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澳门中葡平台),这是中央赋予澳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定位。然而,在何敬麟看来,“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商贸服务平台,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据了解,全球葡语系国家人口超过2.7亿,“不少葡语系国家如安哥拉、莫桑比克等拥有优质的天然资源,可以通过澳门将这些资源引入进来,再带到横琴加工增值,之后可以转销内地。”何敬麟表示,在《横琴方案》下,企业可以实现全程免关税的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而在帮助企业走出去方面也不乏先例,“三年前,曾有一家在广州生产摩托车的企业,因为产能过剩,有超过两万台摩托车卖不出去。在两地企业交流过程中,我把这家企业带到了澳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常设秘书处,通过与驻点国家的链接,将摩托车卖到了安哥拉。”

  何敬麟认为,平台建设作为澳门发展的重要定位之一,未来应该进一步发挥“超级经纪人”的作用,为两地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D

  谈未来发展 希望能在广州开办一所学校

  采访之际,何敬麟刚接过广州市第十七批荣誉市民称号,他笑着说,这是沾了长辈们的光。“我的家乡在番禺,我是广州人。贴上了这个新的标签后,可以更大声地说我是广州市民了。”而这份荣誉也给予他更多动力。

  除了青创工作,何敬麟透露,希望未来能在广州办一所有澳门特色的学校,将澳门教业中学引入到广州。据介绍,教业中学是由澳门孔教会创办的孔教中学(1910)和澳门银业公会建立的银业小学(1949)于1975年合并而来,何贤任首任校长。

  其实在澳门回归前,当地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课程和大纲,也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办学背景、教育主张多元而无序。回归后,澳门特区政府贯彻落实“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积极推动澳门的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随着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发展,对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对人才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何敬麟介绍,学校在遵循澳门课程的基础上,利用澳门基础教育的优点结合近年引入的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的课程,进一步通过IB理念搭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将课程变成有澳门特色的国际课程,也希望以此培养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的优秀人才。何敬麟透露,“从去年开始有想法想将课程带到内地,并展开调研。如果调研成功的话,希望第一站能够落地广州。”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