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南都独家专访暨南大学棉花产业链调研团队成员

“追寻事实的真相揭开美国涉疆谣言本质”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小鹏 12-28 00:00

  12月26日,暨南大学发布的调研报告《阻碍交易 增加成本 破坏产业链——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称,新疆棉田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用工规范,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美国涉疆“制裁”未对国内棉纺环节造成明显影响。

  “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我们觉得应该追寻事实的真相。”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李华是该调研团队成员,他在接受南都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到,团队自2021年7月开始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广东省开展调研,前后历时3个多月,调研对象总计70余人。

  他希望,这份客观真实的调研报告能让更多人了解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破坏,并看透美国涉疆“制裁”本质。“新疆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改善,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中国故事。”

  南都:开展此次调研的缘由是什么?

  李华:我们之前也关注到美国对中国新疆棉花的“制裁”,尤其是2018-2021年间,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措施。

  2018年7月6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对一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后续加征关税的商品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9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下令禁止来自新疆的棉花、棉纺织品及其所制成的服装等进入美国,理由是所谓的“强迫劳动,侵犯人权”。2021年1月,美国政府开始禁止所有原产于新疆的棉花产品进口到美国。

  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关注社会现实是我们的重要研究理念,追寻事实的真相也是我们的本能。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就想做这样一份调研报告。同时,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长期关注新疆问题,在这方面有很深的基础和积累。因此,做这份调研报告,我们也是当仁不让。

  南都:什么时候开始做这项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李华:研究团队从2021年7月开始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广东省开展调研。

  在出发之前我们已经详细计划好研究的问题,比如“新疆棉花种植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美国制裁对新疆棉花种植户人权有何影响”等;然后按照全球棉花产业链,即原料生产─棉纱加工─织染、面料生产─服装生产─终端销售,和价值链的逻辑,展开田野调查。

  这期间走访了几十位新疆棉花种植户和数十家棉纺织、服装企业,前后历时3个多月。调研综合使用了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调研对象总计70余人,包括各地区不同类型的棉花种植户、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型,和不同类别的民企和国企、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棉纺织、服装企业负责人。

  南都:调研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李华:由于调研地区范围较大,我们每天平均在车上的时间都要8-10个小时,最远一天的行程有800多公里。白天的调研行程很辛苦,要带着拍摄设备四处奔波、开展访谈;每天晚上回到住所后,研究团队还要把当天的访谈内容进行复盘、总结亮点,便于后期资料的梳理整合。

  同时,调研报告的结构比较全面,包括棉花种植户人权保障、(美国“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影响、棉花全球价值链三个部分,涉及面非常广;访谈资料累计共40余万字,要从中提炼出重点并进行结构化处理。所以说,要做好这份翔实的报告,工作难度确实很大。

  南都:在新疆的调研中,对当地环境有何印象?

  李华:新疆当地人民非常淳朴、好客,我们和他们相处也很愉快。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美食也非常好,比如新疆的卡瓦斯,让我很难忘。

  南都:在访谈过程中,有没有哪些故事让你们印象深刻?

  李华:访谈中我们发现,新疆棉花种植从播种到管理、采摘,逐步朝着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的方向发展。一位维吾尔族种植户告诉我们:“现在太好了,施肥、打药都用无人机。打个电话机械化服务就上门了。真是太方便了。我今年51岁,种了260亩地,并不觉得辛苦。”还有一位维吾尔族种植户说道:“我们新疆棉花质量好,亚克西(维吾尔语“非常好”的意思)!不担心棉花卖不出去。棉花是农民的白金,我除了种棉花还想种果树。”

  针对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一位棉纺纱企业负责人直言:“现在中央提出要扩大内需,内销这块受到影响不大。我们的生产呱呱叫。”这些话语都能鲜活地反映出新疆当地的实际情况,让我们很受触动。

  我还记得有一个维吾尔族朋友是管理棉田的技术工人,他很有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他告诉我们,当前新疆的植保无人机服务有需求,他想学无人机技术,可以赚更多的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性,也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可以依靠技术赚钱。这位大哥的一番话让我很感动。

  南都:调研三个多月后,如今完成并发布这份调研报告,对这段经历有何感触?

  李华:调研报告要做到学术上的严谨,要在翔实、一线的调研基础上做到用数据、访谈事实说话,确实很不容易,我们也是经历了反复研究且漫长的打磨过程。

  作为研究者,我们把自己实地调研的内容客观呈现出来,本身就是非常大的鼓舞和回馈,已经很欣慰了。同时,针对美国对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不实指责,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不存在强迫劳动,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正视听,让更多人知道真相。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破坏,并看透美国涉疆“制裁”本质。

  我们还发布了调研报告的英文版,让国外的读者了解真实的情况。新疆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改善,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中国故事,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南都:接下来有何计划?

  李华: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还能再去新疆走一走、看一看。如果不做调研,换一种心态去新疆,可能又会有不一样的美好体验。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郭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