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发布全球棉花产业链独立调研报告
用事实驳斥美新疆棉花谣言

2021年4月,新疆喀什,棉纺加工厂进行机械化工作。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12月26日,暨南大学发布独立研究报告《阻碍交易 增加成本 破坏产业链——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这是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时隔半年多再度发布的又一重磅报告,剖析了美国涉疆“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影响。
“新疆棉花种植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
报告认为,中国棉花产业凭借优质的棉花原材料、完善的供应链网络,成为全球棉花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因此,破坏中国棉花产业就等于破坏全球棉花产业链。大量事实证明,美国涉疆棉花“制裁”对全球棉花产业链的各环节造成了打击,包括原料生产、棉纱加工、织染、面料生产、服装生产及终端销售等环节。
该研究发现,新疆棉田作业机械化程度高,棉田用工规范,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新疆棉花种植的播种、管理、采摘等各环节正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其中,播种环节几乎100%机械化作业,采摘环节的机械作业率高达85%。管理环节中,无人机已经替代人工,进行施肥、打药、棉花生长及病虫害检测等工作。目前,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流程中只剩下棉花打顶、棉田除草等轻量劳作需要人工参与。并且,当地社会自发形成“种植大户雇佣本地村民成为助工”的劳动生态,棉花种植大户与助工签订权责明晰的劳动合同,雇佣期间双方权益均有保障,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强迫劳动”。
同时,在政府-企业-合作社的多方护航下,棉花种植户未受“制裁”影响,希望扩大生产。政府落实推广“一主一辅”优质品种、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在西方品牌抵制新疆棉制品时,诸多企业产能不减反增,新疆甚至还有许多棉纺企业新成立。
“美国涉疆‘制裁’未对国内棉纺环节造成明显影响”
报告还指出,美国涉疆“制裁”未对国内棉纺环节造成明显影响。整体来看,得益于相关政策和市场期货交易机制对棉花原材料供应的保障,以及国内市场的强大韧性和抗压能力,棉纺加工制造环节基本未受美国“制裁”影响。
在美国涉疆“制裁”下,部分外资品牌被迫转移至东南亚,全球棉花产业链升级遭破坏。部分美国品牌转移至东南亚,被迫与中国切割,这种被迫切割导致转移的企业无法与中方企业形成良性的生态竞争,发展动力锐减。全球棉花产业的升级遇到阻碍,这对棉花全球产业链无疑是一种破坏。
美国“制裁”通过扣押货物、加征关税等方式阻碍交易,增加了棉花产业链每个环节的交易成本,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最终成为新增成本的主要埋单者。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若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20%关税时,外国企业只把售价压低1.5%,即美国进口商要承担余下的18.5%。外国对美国出口加征平均15%左右报复性关税,美国的出口商降低商品(关税前)价格约7%。然而,在调研中,受访企业表示,进口商也要赚钱,会将成本部分转移给消费者。
“以事实揭示美国破坏全球产业链”
报告还提到,中国企业被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强迫劳动”。在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资本主义洗礼之后,棉花经济变成了一种彻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棉花资本主义经济中,中国和东南亚等国是生产端重心,欧美则是品牌营销、技术研发的中心节点。棉花产业全球价值链目前主要由欧美品牌主导,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棉纺织企业更多地处于价值链的底端,中国企业利润极其微薄,是被欧美以资本运作的方式无情剥削的。而欧美品牌则站在价值链顶端,其净利润率是中国代工企业的2至N倍。实质上,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剥削体系中,中国棉纺织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在被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强迫劳动”,中国是被剥削的一方。
相关负责人表示,暨南大学此次再发重磅研究报告,旨在以事实揭示美国基于地缘政治利益实施“制裁”破坏了全球产业链,而所谓的“强迫劳动”“侵犯人权”不过是美国意图打击他国、巩固霸权的借口。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高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