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委员围绕“青年工作”建言献策
扩大港澳青年就业 引人才更要留人才
在大湾区,“港澳青年”是高频词。他们,是活跃在5.6万平方公里热土上的生力军。
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港澳青年”,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广州应成为香港青年在内地发展的中转站”“让广州成为澳门青年融入湾区跑道的起点”“广州产业基础好,可以针对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不少港澳委员围绕“青年工作”提交建议,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作为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用于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自“五乐计划”实施以来,已实现精准服务港澳台青年,在新的一年工作部署中,也将持续深入实施“五乐计划”,为港澳青年来穗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热话题
港澳青年来穗
引领“双创”
初步形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广州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成效突出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广州是‘双创’的引领者。”在广州市政协委员、澳门新城集团副董事长、澳门妇联总会副理事长李彩红看来,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广州对港澳青年发展的扶持政策最为优厚,成效最显著。
以天河港澳青年之家为例,2017年,广州市政协委员、天河港澳青年之家主任林惠斌和几位港澳籍委员通过政协提案的方式,就创建青年之家展开论述,为想要来内地创业的港澳年轻人创建一个资讯共享的交流平台。建议得到了天河区政府的支持,随后该区于2018年在全省率先推动港澳青年牵头组建民办非企组织“港澳青年之家”。截至目前,天河港澳青年之家共吸引了约200家企业落户,接待人数超过12000人。林惠斌表示,政策的倾斜及广阔发展空间确实吸引了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
作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发展的澳门青年代表,广州市政协委员、横琴新柏嘉执行董事马志宽对内地的创业环境有着切身体会,她坦言,“最近几年来,在政策支持下,内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澳门人在内地创业的福利也很多,例如‘澳人澳税’就是其中之一,我自己也享受到了这个福利。”
广州粘性
超45个创新创业基地在穗成立
出台港澳青年扶持政策、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开设港澳子女学校、为港澳青年提供人才公寓,广州紧紧围绕“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积极为港澳青年来穗发展提供融入式全方位服务,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高地。
有了政策指导,把人引进来不难,但留得住人才是关键。
林惠斌指出,广州在政策支持下成立超过45个创新创业基地,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意向到内地就业发展或初到内地的港澳青年往往因为陌生感而缺乏落户信心,或缺少相关资源渠道导致求职无门。
“在创新资源和创新需求匹配方面,仍有很大的推进空间。”李彩红指出,不少双创基地对港澳青年的想法和理解比较浅层,在企业引进、孵化方面仍需要给予更多更深更精准的关注和扶持。
马志宽则认为,在青年交流方面依旧存在屏障,比如两地青年人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在内地医保还未实现互认互通等。
事实上,广州是有港澳青年基础的。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州成为了港澳学生内地读书的首选地,广州市政协委员、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龚志明透露,广州是除了澳门地区外,最多澳门学生选择外出读书的城市。在龚志明看来,现阶段,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就读的港澳学生,对内地生活环境和发展较为熟悉,是较有主动意识地走进内地的青年代表,他们易于接受日后在内地的生活,“如果能发挥这部分港澳大学生的力量,在就学期间向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及早掌握情况,让在穗港澳大学生成为未来粤港澳三地紧密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实践,让港澳青年留下来,成为了问题关键。
扩大就业
加强青年创新创业资讯平台建设
“过去的学习经验告诉我,内地的读书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局限在校园内,对城市整体发展并不熟悉,对当地生活和文化了解不深,而这也导致很多澳门学生读完书后留不下来。”龚志明结合他个人的工作,在今年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中,他提出应该进一步扩展在穗澳门高校生的社会经历,让广州作为融入湾区跑道的起点。
提案中,龚志明建议在广州暨南大学设学生组织“联会”总部、定点推出实习选修课程,增设学科培养科技人才等,助推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大局。
在广州市政协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香港广州青年总会主席霍启文看来,教育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培养出合适的人才,在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建设上,广州还应该发力做好国际教育。
不同于现有的国际学校模式,霍启文所期待的国际教育是利用基于广州现有的教育基础结合香港的教育体系,尝试打造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市场。“在国外的中学会有相关的国际认证考试,内地教育系统是否也可以参考这一模式,结合香港现有的教育基础,开设国际认证考试,让香港的中学生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到内地学习,是互补长短也是协同效应。”
他还建议两地政府可协商适当增加内地大学保送名额,或与广州本地的大学试点保送,增加香港学生来内地求学的比例。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6月至10月)显示,香港15-39岁青年失业率高达9.8%,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香港经济收缩,劳工市场恶化,青年就业问题已日益突出。
在林惠斌看来,基于现有的学生基础,带动就业也将更好地在港澳青年圈内起到示范性作用。“疫情给港澳青年带来更多思考,以澳门青年为例,过去可能从未想过疫情会让当地的博彩生意一落千丈,并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失业后才深刻意识到走出去的问题。”
林惠斌表示,广州有完整的产业基础,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以第三产业和商贸业作为主打,进一步引入港澳人才。“这不仅仅是港澳青年所需要的,广州提出要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港澳青年具有国际化视野,也能更好地为广州发展做贡献。”
马志宽则提出,要真正发挥好港澳青年的力量,需加强青年创新创业资讯平台建设,加大内地的宣传力度,例如通过统一渠道向港澳青年进行传播,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让港澳青年和内地青年能在‘一个频道’上交流,从根本上提升港澳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才能进一步实现融合发展,助力他们的就业目标和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