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她们披上白衣是战士、天使,卸下工服又千娇百媚

今天,致敬最美女医护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道斌 03-08 00:00

  成守珍

  陈子怡

  在中山一院医护、医技人员中,女性占比达到70%。根据广东省卫生年鉴显示,在全省243564名注册医师、356330名注册护士以及全部961948名卫生人员中,妇女比例早已支撑起了大半边天。

  3月8日妇女节前夕,我们聚焦这群披上白衣就是战士、天使,卸下工服又千娇百媚的女医护群体。

  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医院四千个护士,同一个大姐

  在成守珍工作的中山一院,三个院区的护士总数接近4000人,虽然有300来人的男护士团队,但总数超过3000人规模的女护士队伍,堪称庞大。今年年届六十的成守珍,则是她/他们共同的大姐。

  2020年湖北新冠疫情发生时,成守珍一再请缨上前,与年轻人一道冲锋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并将呼吸危重症护理经验、呼吸康复理念带到了病房,服务病患。直到湖北武汉新增病例清零,她才解下战衣,回到羊城。

  休整尚不足月,国际抗疫形势严峻,当时已经58岁的护理界老大姐又积极响应号召,前往塞尔维亚支援抗疫。在塞尔维亚一待好几个月,她和中国援塞尔维亚医疗队的队友们,走访了塞尔维亚的每一所收治医院,将她在临床一线总结的护理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塞尔维亚很好地控制住新冠疫情。

  “这次支援香港抗疫,我也报名了。但医院出于管理和后勤支援的考虑,让我留在了后方。”成守珍告诉南都记者,虽然没能前往香港特区支援,但与前方核酸采集队员们的沟通、交流以及日常防护物资的支援调配,她和医院领导、同事们一直都有进行。

  从业40多年来,成守珍始终坚持在临床和护理教学一线,创造了多项第一。2010年带领团队获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科护理”800万建设项目(广东省唯一);首创“临床专科护理学院”,推进“千、百、十”护理人才培养计划,发展专科36个、专科门诊15个、省级及以上培训基地57个,培养省内外专科护士近2万人次;组织百趟“岭南护理快车”、千人“岭南天使志愿者”及大型义诊等活动,推进护理站建设。

  她与医疗专家共同首创内科ICU,坚持每月开展“医护联合危重症患者护理查房”20多年来,解决复杂护理多项临床疑难问题,带领团队开展了10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为10万余例来自世界各地的疑难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至今日,她带过的学生,都已成为护理教育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2021年,从业40年的护士老大姐,成为国际护理界最高奖项——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今年,成守珍已经从业41年。在第112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前夕,成守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这项表彰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女性工作的认可和尊重,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同样可以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成守珍表示,护理领域目前仍然以女性为主,这个工作平凡又不平凡,因为服务的对象是人、是生命。“我希望我们的年轻护士,能继承好护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为患者、为健康、为生命提供优质的照顾。”

  女性身份也注定了要同时兼顾好工作、学习,也要多挤出时间陪同家人。“在这方面,我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家人的理解、支持,同样是我们女性取得事业、工作成功的关键。”

  

  中山一院神经内科医生陈子怡:为癫痫妈妈提供孕育呵护

  年轻女性患者的生育难题一直是癫痫治疗领域内的老大难。使用药物控制癫痫发作,药物毒性可能会对胎儿带来影响和冲击;擅自停用药物备孕、妊娠,凶险的癫痫发作又可能危及母胎安康。

  于是,陈子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女性癫痫患者的生命呵护上。为每一个有生育计划的癫痫女病患进行评估,会同产科、生殖医学专科的高危妊娠专家,为这些特殊的患病群体进行评估和药物调整是她的重点工作。“通过一套严谨、科学的体系,我们已为80多个年轻癫痫妈妈提供生育保障。”

  陈子怡告诉南都记者,癫痫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慢性病,患者不发作时不会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但如果孕妇停止服用药物,患者有50%的几率发生高危妊娠期癫痫。“后期的治疗、抢救难度很大,对母胎的影响也非常巨大。”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一部分地区因为封控出现抗癫痫药物难以抵达病患手中时。微信群成了陈子怡最主要的沟通甚至“下医嘱”的工具。“无法面诊,就在微信群沟通,没有药物,就请当地神经内科同行和志愿者帮忙,帮助癫痫患者,尤其是为有孕育计划的女性癫痫患者维持治疗服务”。后来,中山一院的互联网医院快速开通了,药房、药物储运环节的问题一一打通,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下的常态化癫痫管理得到推动,类似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作为一名女医生、一个妈妈,陈子怡特别希望广大癫痫女患者能够通过规范治疗回归工作和家庭。“如果评估显示没有妊娠期癫痫发作风险,没有遗传风险,不要自卑,你们是一样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成为妈妈的。”

  急诊科主治医师叶子:急诊科里的女患者、家属都很坚韧

  中山一院急诊科主治医生叶子,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开始立志于进入急诊科。作为急、难、重、险的医疗工作领域,医院急诊科的主任、副主任都是女性,40名急诊医生中,女性还略多于男性。

  叶子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还走上了三尺讲台,讲授《急诊风险与快速诊断思维》和《医者的品质与温度》两门功课,还在教学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无论是医疗临床、医学教育还是在家庭生活中,她都成了“半边天”。但在这个女汉子般的急诊医生看来,其实患者中的女性、家属中的女性同样坚韧。

  就在前不久,叶子接诊到了一名35岁尿毒症后心跳骤停的患者。因为缺血缺氧性脑病,男患者已经没有自主意识了。患者的家庭条件一般,还有多个孩子,但他的太太,愣是在邻居的帮助下驱车几百公里将患者转运到了广州。

  “女家属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不太能理解医学术语。但我们沟通了病情后,她坚持治疗、寻求希望和奇迹的决心非常强烈。虽然深夜在抢救室外再看到她时,她在抹眼泪,但她无比坚韧。”作为急诊二线的叶子找了神经科医生来会诊,也联系了拥有血透能力的康复机构帮助患者做后续的康复治疗,后续治疗康复计划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案。“听说后来患者已经开始慢慢康复,特别高兴。”

  叶子告诉记者,在急诊室外,故事大多平淡,一点都不激烈,但关乎一个生命和一个家庭。“这大约也是我一直喜欢从事急诊工作的关键所在吧,我和急诊工作是一个‘双向奔赴’般的存在。”

  叶子的先生也是医院的急诊科大夫,只是一个从事外科,一个从事内科。夫妻俩平时工作、生活交集很多,从住院医、住院总到中级职称,两人甚至会诊时都能在一起。夫妻俩联手抢救过不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这份挽救生命的成就感也一直支撑着两人对急诊事业的热爱。于是两人合作开课,给未来的医学生讲授急诊医学;再开一门人文医学课,讲讲急诊室的温情。

  叶子已经有了一个2岁多的孩子,两个急诊医生的工作、生活、带娃,忙碌中也有惬意。“妇女节来了,就想借着这个机会给我们涵盖发热、急诊、前线核酸采集支援的急诊科女医护们送上祝福。节日快乐,半边天们。”

  产科副主任医师陈海天:将最适宜的技术带到基层

  在中山一这所国家级医疗中心里,除了承担大量的日常临床诊疗工作,支援基层医疗、支援边疆地区医疗和为国家承担援外医疗的工作量也不少。每年支援在外的“中山一人”多则上百,少则数十。而在这支团队中,女性的比例同样不少。

  产科副主任医师陈海天,就是其中的一员。从七年制本硕连读后成了中山一院产科医师,到攻读产科博士学位,成为副主任医师,陈海天一直工作于华南地区产科排名前列的中山一院产科,接触最新、最先进的技术理念。直到对肇庆市封开县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她才体会到医疗领域的顶级存在和基层之间所存在的“代差”。无痛分娩很少开展,远程胎心监测基本为零。“在基层,缺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适宜的技术。”

  因为临近梧州,封开当地老百姓更喜欢到邻近的广西梧州就医。2020年,陈海天来到封开后,带来了一系列当地没开展的适宜技术,并开设了不限号的专家门诊。用各种机会加大下乡义诊的频次和深度,走遍了封开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甚至深入到村庄。“经过这些努力,我明显感到当地孕产妇外出就诊的少了,在封开本地完成整个生育周期诊疗的明显增多。”

  除此之外,当地的孕产妇受限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检意识普遍不强,连必不可少的孕晚期一周一次的胎监都很难配合,很难及时发现胎儿缺氧等异常,每年都有胎儿或孕妇因此遭遇危险。陈海天立即通过多方寻找资源,在人民医院成功建立起远程胎心监护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当地孕妇带来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的胎心监测。

  “2021年,我们争取到了中华医学基金会的项目资助,希望用申请来的经费帮助当地开展免费的远程胎心监测。”

  这样一来,可以在帮助封开偏远乡镇孕妇的同时,总结出一套效率高、成本低、依从性好的远程胎心监护经验,并推广开来帮助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孕妇和胎儿,守护他们家庭的幸福。

  陈海天表示,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到最后实施阶段,相信封开当地的孕产妇很快就能用上这样的远程胎心监测系统。

  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易慧:ICU里的女医护都是金刚芭比  

  虽然时隔两年,但广州乃至广东不少公交站场的巨幅海报、滚动视频里,仍然能够看到中山一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易慧的身影。她和两千多名援鄂医护们摘下口罩、满是压痕的脸庞,成了2年前支援武汉抗疫时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印记。

  而今两年过去了,易慧仍战斗在呼吸危重症抢救的第一线,虽然面对的患者不再是新冠病患,但重症呼吸衰竭的病患的抢救、治疗基本共通。每一次帮助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都需要女医生、女护士们来搬动,哪怕患者体重超过两百斤。

  200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易慧就开始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一干就是16年。她是广东省最早援鄂的那批医护人员,在汉口医院工作生活了58天,并在武汉解封前夕返穗。

  “个人比较喜欢ICU工作,虽然这里面比较辛苦,工作对象中急、重症多。但这里的成就感高,每一次患者从病情危殆到逐渐改善,再到缓解转出,我和同事们的成就感都会爆棚。”

  易慧所在的科室里一大半都是女性医护,一个个都以金刚芭比自居。金刚芭比者,正是可千娇百媚,也可刚强无比的存在。在ICU里,每个患者都是满身导管。每一次护理都是庞大的工作量,而每一次大小抢救,更是汗湿衣襟。即便没碰上抢救,每个班次的值班医生、护士,在ICU空间里都能轻松走上一万步。“在ICU里,护士们常见病是下肢静脉曲张,而医生们则因为抢救多,精神高度紧张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大多有胃病。”

  易慧告诉南都记者,在ICU工作久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信任,是医生护士们一天辛劳最好的慰藉。“我们这里是医疗领域平均花费最高的医疗单元,我们更加需要和患者做好沟通、讲解。”开始带教年轻医生和规培、进修医生时,她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武汉抗疫归来之后,易慧也特别希望能够重回抗疫一线。本土疫情时,甚至也请缨支援广州市八参与新冠患者救治。最后基于各种考虑,派出中山一院的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作为呼吸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的易慧成了后备力量。

  回想起武汉抗疫前后的工作场景和随后的社会赞誉,易慧很清醒、淡泊。“参与抗击武汉抗疫,其实我个人并没有做什么很特殊的事,正好是我的专业,我非常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与其中。”

  07、08版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