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开门问策“岛”范儿值得期待
岛元素融入规划设计中,何镜堂院士等大咖现场建言献策

↑四面环江是海珠区显著的地理特征,成为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

→何镜堂等业界大咖,为海珠区“量身定制”规划建设方案。

广州11区,各有特色,能称得上岛区的唯有海珠。位于城央位置的海珠区四面环江,江岸线长达47.3公里,刚好满足全程马拉松的里程要求,古时通过轮渡与外界联系,现今17座跨江大桥加速了海珠区与各行政区的联通。
如何充分发挥岛区特征,结合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实际区情,让海珠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更具自身特色,更有“岛”范儿?海珠区开门问策,于3月2日下午在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举办海珠区“岛·道”系列研讨活动城市规划建设专场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带城市设计海珠专场活动,邀请4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行业大咖现场授课。将岛元素融合进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也彰显出海珠区意在做强自身岛屿特征,与其他区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参与此次分享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陆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黄慧明。嘉宾们结合自身专业所长,依据海珠区的岛区特色和历史文化及生态环境特点,为海珠区量身定制规划建设方案,让参与活动的海珠区各职能局及街道相关负责人和企业、居民代表看到岛区海珠的更多想象空间。
前后航道
打造世界水准岭南特色滨水活力岸线
作为海心桥的设计者,何镜堂从海心桥讲起,引出融合他建筑构思的源点与哲学基础的“三观两性论”,阐释了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从“三观两性论”出发,何镜堂认为,岭南地区夏热冬暖,常年降雨,湿度较大,因此隔热、通风、防潮、遮阳是岭南建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除了考虑气候原因,在文化上,岭南文化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建筑文化须表现出包容性及融合特点。
何镜堂从海珠区的具体环境情况出发,在生态环境方面建议,位于珠江南岸的海珠区河网密布,植被丰富,山川秀丽,因此海珠区的建筑应多与绿化及水面结合。作为岛区,海珠区四面环江,前航道是广州区域核心中的核心,有广州作为国际一流城市的门面,珠江新城、广州塔、琶洲、金融城、猎德大桥等构成的瑰丽的珠江沿岸风景线。还有同样长度的后航道,目前依然货船交织,述说着广州作为港口大市的辉煌历史,并留有历史感厚重的太古仓等老建筑。
何镜堂认为,坐拥前后航道的海珠区的城市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山水环境,沿珠江前后航道岸线以及海珠湿地,构筑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打造具有世界水准与岭南特色的滨水活力岸线。
历史文化
在文化上让老海珠焕发新活力
即使广为人知的广府文化符号多集中在荔湾、越秀两区,但是细数海珠的文化历史,也是颇为丰富。嘉宾们从清朝讲起,回顾海珠区的文化脉络,盘点海珠的文化宝藏,希望海珠区新的城市规划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更有海珠独特的历史感。
陆琦指出,民国以前,海珠无高楼。琶洲塔、赤岗塔作为风水双塔是海珠区极具标志性的建筑。从海上而来的商人以此作为进入广州的标志,远远地在江面上便能望见。此外,陆琦盘点了海珠区还拥有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发展于明末清初的海幢寺,以及广州少有的道教建筑等。在陆琦看来,海珠的此些历史文化符号均比较分散。由此,他提出以线连点,扩展成片,将分散的历史符号成片保护活用。他提出同福中路历史文化片区的概念,以同福中路骑楼为纽带,形成包括海幢寺、南华西街、伍家祠道在内的文化片区。
黄慧明则全方位地回顾了海珠的历史进程,提出海珠区“缘起于海丝文化,繁荣于工业文化、提升于生态文化,飞跃于创新文化”,进而总结出了海珠区海丝、岭南、红色、工业和创新五个文化特征。在海丝文化方面,海珠区的黄埔古港、琶洲塔、赤岗塔承载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全程见证了海上贸易的辉煌历史。在工业文化方面,始建于1967年的人民桥连接了广州主城区和海珠工业大道,开启了海珠工业的黄金时代,诞生了国内多项第一。
黄慧明还分享了在广州处于结构调整时期的海珠历史。1980年至2000年,海珠区正式成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也全面开展。其间,海珠区的工业向外转移至番禺、南沙。在服务业的带动下,海珠区进行了城市的内向扩张。1984年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引导城市格局沿“珠水”向东发展。过程中,海珠区被划分至旧城组团,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处于“被跳过”的发展时期。
未能在广州“东进”的发展历程中享受到充分的时代红利,在广州“南拓”的进程中,海珠区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标志性事件便是2009年广州塔的建成,以及城市新中轴线的向南延伸。此后,广交会选址琶洲,海珠湖正式建成,海珠湿地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2000年后,广州的传统服务业快速扩展,以中大布匹市场为首的专业市场带动了海珠区中部板块的扩张。
自2015年之后,琶洲成为海珠区的一颗闪亮的明星。至今,琶洲成为与珠江新城隔江对望的城央商务区,汇聚了大批头部企业以及重量级实验室。
黄慧明以“老海珠 新活力”为题盘点了广州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海珠角色,承前启后地提出了十分具有针对性的观点。他如是解释老与新的关系:“老代表着底蕴和沉淀,新代表着活力和动力。只有老没有新,是陈旧和过时的;只有新而没有老,是没有依托和持续的。”黄慧明提出,海珠区应“重回起点,再次起航,文化复兴”,做强海丝、岭南、红色、工业和创新文化,和黄埔古港和南华街的“一街一巷”。
海珠湿地
让无形的边界替换有形的边界
在嘉宾的分享中,海珠湿地成为海珠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海珠山水秀丽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海珠湿地的边界建有围挡。目前,海珠湿地实行门票制,除了面向老年人群体免票。这一方式为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专家看来,这也带来了边界生硬的现象,或许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让无形的边界替换有形的边界。
在分享中,黄慧明提出“环海珠湿地发展圈”的概念,包括世界级城央湿地、高质量发展街区和百年林荫大道。在这一概念之下,黄慧明提出海珠湿地目前的边界是不连通、不连贯,且有边界。黄慧明表示,需要研究海珠湿地边界与周边道路等环境的衔接,配合百年林荫大道的建设,形成一个逐渐消失的“无边界”的边界,而不是通过围墙和铁丝网构筑边界,让海珠湿地慢慢地融入城市发展当中。
基于海珠区河涌众多,江水元素丰富的特征,黄鼎曦针对海珠区提出了“水城”的概念。黄鼎曦提出,海珠区应抓住河网密布的特点,通过合理的布局建设“水城”。
在环海珠湿地方面,“海珠湿地的内部环境非常迷人,但是周围还有一些低效的非正式发展空间。”黄鼎曦认为,如何突破这一现状,亦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首要任务。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