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心、脑安上“小盒子”帕金森老人能跳广场舞了

广东将脑起搏器纳入医保,帕金森患者有了福音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道斌 03-15 00:00

  今年72岁的老太太李银彩,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第一个“双搏”人。6年前,因为心动过缓,她安装了一个心脏起搏器;半年前,在和帕金森病斗争了15个年头,药物已不能控制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又给她安装了一个脑起搏器(DBS)。

  “心脏起搏器的效果,我们观察不到,但脑起搏器的效果,是非常直接的。植入后半年,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她能种菜、养鸡、做饭,不仅生活基本自理,十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广场舞,她都能跳了,那个开朗的老太太又回来了”。儿子小唐先生告诉南都记者。

  话你知

  

  我国帕金森患者超200万

  

  刘金龙教授表示,在我国,每百名65岁以上老年群体中,有近1.7名罹患帕金森,目前有超过200万帕金森患者。该病渐渐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中老年生命的“第三杀手”。

  揭秘

  

  小盒子还能接收遥控开机指令

  

  李银彩老人接受的脑起搏器(DBS)植入手术,是在全程麻醉状态下进行。

  两根电极针的一端,被分别放置在了大脑左右两个靶区,另一端连接在了一个名叫脉冲发生器的小盒子里。这个能无线充电的盒状的东西,能适时释放低压电能,纠正原本发出的胡乱信号。小盒子还能接收遥控装置的开机指令,为了与心脏起搏器保持足够的距离,刘金龙教授特意将小盒子埋入右侧腋下,使用期限可以长达15年。

    

  心动过缓加震颤、僵直 心、脑都需刺激

  

  人体这一高等复杂生物的生活、生存都是靠电来维系的。作为人体“发动机”般存在的心脏,是靠特殊的生物放电来维持着心肌运动;而作为人体复杂控制中枢的大脑同样是通过电来传导指令。

  如果心脏出现了心率过缓或者缓慢性心律失常这类“电力不足”问题时,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这一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重要方式,可以纠正心率和心律异常,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6年前,李银彩老人随访治疗帕金森时,检查出严重的心动过缓问题。正常人每分钟心率应该在50以上,可老人的心脏搏动,长期维持在每分钟30下左右。不得已,她在当地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只要心脏跳动得稍显无力,这个小盒子就会释放一股电流来刺激心脏加速跳动。

  于是,老人体内有了第一个起搏器。

  但更为困扰李银彩老人和家人的,是她那发病15年的帕金森。

  李银彩15年前发病时,两种症状都非常明显。不吃药,或者药效过去时,她会不由自主地震颤,从手臂到脸、嘴角。再加上躯体肌肉收到了来自大脑的错误信号,她发病时还会全身僵硬。帕金森患者早期大多能通过多巴胺类药物来缓解震颤、僵直,但随着病程延长,药效时长却在不断缩短。尤其是晚间药劲一过,大脑又开始胡乱给全身肌肉发指令,抖动、僵直带来的不适感,让患者极度难受。

  

  离心脏起搏器15厘米 再装一个脑起搏器

  

  “病情加重的这五六年时间,我们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她翻身。有时凌晨两三点,有时深夜十一二点,她痛苦异常,我们做子女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小唐先生和他的姐姐唐女士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

  姐弟俩兜兜转转找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的诊室,这才知道原来帕金森是能够得到很好控制的。

  “帕金森除了药物治疗,神经外科领域已经发现了此类患者的外科干预手段,那就是通过植入脑起搏器(DBS)电刺激相关的核团区,来纠正、干扰大脑发出的错误指令。”刘金龙告诉南都记者,如果将大脑比喻成一个中枢的话,其发出的指令往往是通过电信号来传递的,而这些电信号一旦紊乱,也就是大脑内“乱放电”,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疾病,比如癫痫、帕金森。

  李银彩体内已经有了一个放电装置,要避免两个装置之间不互相干扰,两个放电装置的间隔要超过15厘米。

  

  半年后回访 老人饮食起居已能自理

  

  “心脏和大脑同时使用起搏器,在我国仅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少数城市的大型帕金森治疗中心开展。而李银彩老人,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第一人”。

  3月11日,李银彩老人的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已完成半年时间。经历了初期调试,术后21天的开机,小盒子开始正常运转工作。刘金龙和设备技术人员决定对这个特殊的心脑“双搏”老人进行回访。

  在家人开辟的一小块田间,李银彩老人能拄着简单的支具来回运动。去田地里摘番茄,到鸡舍里捡鸡蛋,甚至在厨房的案板前,噼里啪啦、行云流水般地切菜、切肉。

  在儿女购买的专用广场舞音响放出的音乐中,她甚至能跟着旋律做上几个难度不小的广场舞动作。不再震颤,精细动作回归,仿佛生命都重新牢牢掌控在手中。

  随访组为李银彩进行了新的放电模式调整,已经用了10多年的一款抗帕金森药物都能停用。但她毕竟是一位患病时间长达15年的重度患者,漫长的震颤、僵直给她头面部带来的一些扭曲,还需要慢慢纠正。

  刘金龙表示,自去年8月份,广东省将脑起搏器这一高价值治疗设备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后,越来越多的帕金森患者和家属对这一治疗模式给予了关注。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刘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