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海归青年成了防疫志愿“翻译员”
广州志愿者周济元利用掌握多门外语的特长,协助外国友人进行防疫流调

周济元穿着贴有外语标签的志愿者马甲在核酸检测点做外籍人士相关工作。
3月24日一早,周济元来到广州市越秀区登峰街道的核酸检测点,熟练地用油性笔在A4白纸上写上“ENGLISH““FRAN?AIS”,(英语、法语)贴在了自己的志愿者马甲上。“贴上这个表示我懂外语,可以提示他们有需要就找我。”懂得多国语言的海归青年周济元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在今年春天成为了广州的一名防疫志愿者。
打破语言障碍,他在街道做流调
今年28岁的周济元,曾在美国留学6年。学习地理信息专业的他热爱旅行,同时还是个语言学习爱好者。除了英语,他还学习了法语、德语及日语,“后来因为时常到匈牙利探望亲人,也顺势学会了一点匈牙利语。”
今年3月初,他在朋友圈看到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在招募市级青年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队员,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其实早在两年前,他就想加入到防疫志愿服务中,家人却因担心而反对。“其实,这次我也是瞒着家人报名的。”周济元说,他了解到现在的流调工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而流调对象中有不少是外国人,“希望自己懂那么多门语言,可以派上用场。”
报名后,根据就近原则,他先是参加了海珠区大规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分别在昌岗街道和江海街道,“需要志愿者协助的,昌岗街道多是老年人,而江海街道则是工厂的工作人员。”几天过后,周济元开始寻找更需要他这种能力的志愿者岗位。
当留意到越秀区东山派出所需要流调志愿者后,他又立刻奔向该地。“因为那里毗邻珠江新城,外国人多,流调的工作量也大。”
打电话、核实行程、询问是否做了核酸,每一天,周济元都坐在电脑屏幕前,面对密密麻麻的人名信息,周济元主动挑选出外籍人士的信息并负责这部分人的流调。一个早上下来,周济元联系了5位外籍人士,其中有4个是日本人。
“在中国的日本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企业驻扎在此的职员,英文未必很流畅,用日语去跟他们交流更好。”周济元大学期间曾到日本当过一年的交换生,日语十分流利,他顺利完成了一位刚从大连出差回来的日本人的流调。
“如果没有熟悉那门外语的志愿者,无法直接通过电话沟通,那派出所就要通过街道居委找到外籍人士所在小区的物管,逐步去联系,比较耗时。”周济元表示,防疫流调还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词汇,难度比日常生活的交流还要更大些。一天下来,周济元打了将近20通流调电话。“嗓子都冒烟了。”周济完开玩笑地说,“但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疫情防控,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在核酸检测点,他帮助解决疑难
3月20日一早,在越秀区登峰街道的核酸检测点现场,一名高大的志愿者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他的马甲前后都贴着写着“ENGLISH”“FRAN?AIS”(英语或法语)的白纸,他就是周济元。
3月19日,当他了解到登峰街道需要有外语特长的志愿者时,就立刻报名参加。“登峰街道外籍人士较多,而且大部分是非洲人,他们擅长的可能是法语而非英语。”为了能让有需要的外国人更快地找到他,周济元想到了给自己“贴标签”的方法。
果然,很快的,就有外国人向他抛出了难题。“有个外国大叔找到我,说他已经做过好几次核酸,但都没显示出结果。”周济元也很疑惑,经过多次手机扫码,来回查看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穗康码和粤康码都是有英文界面的,但做检测登记的粤核酸小程序只有中文系统,很多外国人就登记错了,导致结果没法显示。”发现这个问题后,周济元就特别仔细地跟他们做解释,并一一帮助他们完善信息登记。
几天下来,周济元身体也感觉到疲累,但他依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轮岗,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广州的志愿氛围真的很好,不管是志愿者内部还是街道工作人员、社区辅警等等,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干活,都是为了战胜疫情。”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