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对话崔潇濛:

作别看天吃饭 普及精准农业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姝伦 03-31 00:00

  崔潇濛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长期关注农业与资源经济领域。 受访者供图

  肇庆市高要区马安镇新江二村村民抓紧在雷雨到来之前犁田插秧。南都拍客 林海涛 摄

  近年极端天气频发,造成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挑战加剧,对农业生产应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稳定农业生产,保障有效供给,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决定着粮食安全前景,从小农户到大农场,从产业链各个参与者到政策决策者,都环环相扣。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崔潇濛日前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他强调,过去20年间,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带来的高温、干旱、极端降雨、气旋和暴风等极端气象事件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负面影响,中长期气候变化挑战着全球粮食安全。基于大数据等技术的精准农业,正在成为农业现代化转型大趋势。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中国农业基本面,扭转“看天吃饭”的局面,技术落地有待普及。

  谈气候变化应对

  应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

  南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着墨明显增加,你有何解读?

  崔潇濛: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对农业的影响不可忽视。我的感受是,2021年气象相关灾害性事件较多,社会关注度在提升,譬如河南暴雨等,不仅仅引起了城市内涝防治的讨论,对农业生产也有直观影响。

  近年来,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加快。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农业是应对挑战的重点领域。

  今年一号文件加强关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是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覆盖至三农领域的体现。与气象灾害有关内容,往年一号文件中也曾出现,但通常分散在关于粮食生产、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论述部分。而今年一号文件则首次在专门的条目中,对这些内容作系统性的集中论述。

  南都:你如何评价现阶段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崔潇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区域广阔,面对气候变化时有较强分散风险的能力。譬如,局部区域发生极端暴雨,带来洪涝灾害,不至于威胁全国整体粮食供给。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细化到各个区域,受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的地方,当地农业生产的适应能力到底有多强?科技是关键因素。

  南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这一新提法,有何必要性?

  崔潇濛: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程度,短期、中长期有所不同。中长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光照、水、热量等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地区间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才能针对性地考虑未来农业生产的分布,以及配套何种生产模式。

  以往国内各类农业发展分区与布局的规划思路相对静态,要重视中长期气候变化影响因素,融入更多动态视角。

  谈农业生产

  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应灾能力

  南都: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状态。台风、洪水等气候灾害不断,也引发了市场担忧,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崔潇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观”发生改变,食物消费趋于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主粮。粮食安全的范畴也将转变为“食物安全”,囊括许多非主粮产品。一些农作物产地较集中,气象灾害频繁到来,相对主粮,这些农作物的供给更容易受影响和引起市场价格波动。

  本地农业生产还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应灾能力,超前、准确预警气象灾害,掌握灾情采取实时措施,以及降低灾后损失。另外,产业链前端的育种研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起到很大作用,需要长期投入。

  南都:中国农业生产人多地少、地块分散,小农户占比高,农业生产没有摆脱看天吃饭的局面。有观点认为,这种生产模式,给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的普及带来了障碍。对此,你有何观察?

  崔潇濛:我国农业生产的人地比例特点,会增加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农业生产主体统筹、协调行动。中国农业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为主,农户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将气象信息传递给大量分散的小农户,并促使他们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如水利灌溉设施、气象预警网络等建设,这些无法靠单个小农户完成,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并参与投入建设。另外,对小农户的技术推广和知识培训也有待加强。

  谈技术制约因素

  农业大数据技术服务落地成本高

  南都: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了要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利用气象大数据做农业生产决策,被认为是扭转农业“看天吃饭”的关键技术。

  崔潇濛:利用气象大数据为农业生产服务,需要充分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科学技术支撑,技术、人员、监测网络搭建等缺一不可。收集气象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为农业生产者实时提供优化生产的方案。大数据的应用,通过精细定位,收集农户所在地区的气象要素,再基于本地生产模式、土壤条件等特征,结合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农户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策略。

  南都:你2019年撰文指出,国内气象数据整合和预测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据你观察,三年过去,这方面有何进展,还存在哪些因素制约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崔潇濛:过去这三年,气象数据整合和预测及对农业方面的应用投入增多,官方重视程度上升。我观察到,有越来越多这类数据信息公开,相关数据产品也陆续投入研发和使用。

  技术虽成熟,但在农业生产中的落地成本较高,普及存在障碍。对许多小农户来说,采用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科技手段,收益恐怕还难以平衡投入成本。先从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开始推广,有助于更好达到新技术的传播效果。

  南都:精准农业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国外有哪些实践经验可借鉴?

  崔潇濛:加州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在农业、气象方面,政府做了丰富、详细的数据公开,这一举措带动了科研单位和企业,降低了他们投入研发的成本。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活跃,也促进了农业科技发展,同时推动了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产学研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气象数据服务的潜在市场很大,政府更多是引导作用,但落地最终要靠企业等市场主体,农户要买单。

  近年来,精准农业成为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转型大趋势。譬如,在加州,一些农场根据实时捕捉的气象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基于数据分析实时地优化生产过程,农场里预先铺设的设施,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自动调整给农作物供水、供氧等。类似模式,国内也有一些尝试,但这方面探索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一些。在技术上赶上并不难,但这种技术服务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距离商业化应用还有较长距离。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实习生 陈曼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