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新技术、农产品

乡村更新了热气球、小火车 田园更靓了

广州“网红”迳下村再升级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莫郅骅 马强 04-07 00:36

  黄埔区迳下纳米农业公园核心种植试验田里,农民正驾驶全自动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

  迳下村新增了热气球娱乐项目。

  迳下村网红的“红色幸福号”小火车。

  3月31日下午,广州天气晴好,中新广州知识城迳下村的稻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开展水稻插秧,全自动的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伴随有节奏的机器哒哒声,一簇簇绿油油的秧苗被整齐均匀地插在水稻田中,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当天开耕的是迳下纳米农业公园的核心种植试验田,也是广州市黄埔区属国企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识城集团”)近两年在迳下村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管理近1000亩土地的一部分。

国企“下乡”,正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南都记者了解到,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知识城集团围绕当地农业特色,将配送、物流、储藏、加工和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把原来不挣钱、没人干的农业变成了科技加持的“种植工业”,有力推动黄埔区乡村振兴出新出彩。

  新科技

  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年产达200万元

  迳下纳米农业公园核心种植试验田今年种植的是新引进品种——巴斯马蒂米。据了解,该品种的稻米具有较高的抗性淀粉,营养丰富而低糖,食用后可以保持血糖稳定,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依托知识城的高新科技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知识城集团正积极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其中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将建设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中心,打造符合广东乃至中国南方地形地貌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系统,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将村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摆脱了靠天吃饭,为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产业基础。

  试验田的另一边,一个白色的钢结构大棚引人注目。棚内一片郁郁葱葱,在电脑控制的恒温恒湿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蔬菜一排接着一排,长势喜人。这是一个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生产的蔬菜均为有机种植,工作人员每次进入大棚前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头套、鞋套,并经过风淋间除尘。

  “用水冲洗一下就可以食用,大部分用来做蔬菜沙拉。”该工厂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占地面积不到5亩的大棚可年产蔬菜约17万斤,产值高达200万元,比传统种植模式下的产值高20倍。工厂自今年1月投入试运营以来,已经收获了第一批蔬菜,产品大部分直供高端生鲜连锁店。据工厂负责人介绍,目前棚内所有设备均为国产,连种苗的研发都实现了全部自研,不仅成本更低,还能够针对广东地区的气候、水、土因素进行定制调节和开发,让产量更高、产出更稳定。

  “未来我们将继续打通从种子、种植、加工、运输到餐桌的一整条现代农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产业下乡提供更多具有附加值的解决方案。”知识城集团乡村振兴办副主任赵宇说。

  迳下生态“六零米”“埔心一点红”番薯、“富硒”花生……迳下村当地特色农产品正成为新型绿色健康农产品“代名词”,稳住居民“菜篮子”,鼓起村民“钱袋子”。“目前我们已和13家单位洽谈并建立食堂食材配送服务关系,直接服务1200多人,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1800万。”赵宇说。

  新发展

  千余亩土地流转利用打造新产业

  迳下村有两栋普通民房,是知识城集团下属科文教公司的总部,也是一支48人乡村振兴团队的大本营。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7岁,多为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科文教公司员工黄丽华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迳下村的情景,“道路坑洼不平,开车进村的第一个月就补了四次胎。”在她看来,当时的迳下村和城市的距离仅隔一条马路——那边是塔吊林立、车水马龙,这边却连家像样的餐馆都没有,村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传统的农收。

  为了找到破解的办法,科文教公司团队一家一户拜访村民,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实质需求,最终决定从土地流转入手筹划村社集体经济。

  “我们将迳下村1000多亩的土地流转起来集约利用,打造数字水稻农场、高新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每年给村集体稳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可以撸起袖子放心谋发展。”知识城集团党委副书记彭月梅说。

  拍照打卡

  旧民房变新网红

  乡村振兴也带旺了迳下的旅游业。来到迳下村,游客不仅可以到“红色幸福号”小火车拍照打卡,还可以坐上鲜艳的热气球,从高空俯瞰迳下村的田园风光,或在觅菜园里采摘蔬果,体验一番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

  来迳下观光的游客大都会到迳下村惠农中心一坐,或是在宽大的遮阳伞下小歇,或是品尝当地新鲜的特色水果调制饮品,或是挑选一些土特产带回家。人们很难想到,这栋漂亮的建筑,以前是一间年久失修的旧民房。翻修后的惠农中心焕然一新,一楼的惠农咖啡厅里摆着迳下原创的各类文创产品,有村民制作的青头鸭公仔,有手工编织的草帽、手袋。这里还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寄卖服务,自家种的新鲜瓜果蔬菜也被摆上了柜台。二楼则建成了乡村图书馆,和广州市图书馆对接,馆藏资源丰富,不仅能在这里读书,还可以远眺迳下的田园美景。

  迳下惠农中心里一个邮政快递点,彻底改变了过去村里收不到快递的历史,村民还可以把家里种的农产品一批批发往全国各地。村民冯敏菲去年11月也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惠农中心邮政窗口的收发员,对她来说,虽然工资不算高,但省去了租房和伙食开支,其实净收入并不少,而且和家人能住在一起,幸福感更强。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张华亮

  通讯员 张成 范敏玲 肖昆华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